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书林漫步 | 满园春色遍芳华 ——读王全书先生《梨园芳华》

2024-12-16 10:27 阅读量:4.2万+

华人号:河南省戏剧家协会

 

满园春色遍芳华

——读王全书先生《梨园芳华》

文/陈涌泉

王全书先生的《梨园芳华》一书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付梓。该书汇集了他近20年来关于戏曲工作的讲话、评论、访谈、调研、贺信、序言等各种文章,洋洋数十万言。其中既有现象剖析又有理论思考,既有运筹规划又有美好展望,既有生活回忆又有艺术体悟,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与自豪,凝聚着他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远见与卓识,展现着他作为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河南工作期间,我曾在全书先生的领导下,多次参与组织各类戏剧活动,切身感受到他对戏曲事业的高度重视、一往情深,书中的很多内容我都历历在目,特别熟悉、亲切。

我认为该书具备四大突出特点。

 

学养深厚,深谙规律性

全书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同时又深谙戏曲艺术规律,广博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术积淀、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得他评点现象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精辟透彻,指导实践高屋建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思想之光。特别是他在总结前辈大师的艺术经验、艺术成就和艺术品格时,更能体现出精深的艺术修养、专业的理论水准和独到的见解感悟,读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005年2月6日,王全书为获得首届梨园春杯“擂响中国”全国戏迷大赛少儿组金奖的3岁小朋友孔莹颁奖

他在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文章中,首先引用常大师的名言“对于一个农民,什么最大?种好地最大,地比天大;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借此阐发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艺德与追求。同时他还指出“恒心、赤心、爱心、信心”成就了常大师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襟怀,并把她的一生总结为“一心一意干事业、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心一意对社会、一心一意向未来”。这既是对常大师人格风范的高度礼赞,又是对她艺术经验的高度提炼,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他在总结豫剧名旦六大家的艺术风格时写道:“常派的激越奔放、大气磅礴,陈派的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崔派的沉稳厚重、委婉抒情,马派的清脆明亮、秀丽华贵,阎派的醇甜细润、自然天成,桑派的字乖音巧、闪滑抢离,都匠心独运、独树一帜,从而将豫剧推向了光辉灿烂的巅峰。”这种宏论最能体现全书先生对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能力,没有他对艺术规律的精确把握,没有他对艺术流派的深刻体验,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准确而又生动的概括。

他在讲到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的价值时,首先引用前人关于“传”的定义:“传者,记事传人也。传人者何?传其品、传其德、传其才、传其艺是也。”同时他还指出写传记有二难,一是写真难,二是传神难。为了做到“写真”“传神”,他提出“写真”要对素材进行精确取舍,不能“只说过五关,不说走麦城,一味打造完人”,真实是传记的最大特点;“传神”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是写人而不是造神,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传主跃然纸上,“传神”是传记的最高追求。这无疑点到了传记文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出版这套丛书的良苦用心和最终目的。

 

视野宏阔,具有前瞻性  

全书先生长期在河南省委、省政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任职。作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他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审视民族艺术的巨大价值,来俯视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并立足中原这块深厚的文化沃土,以全局的眼光、前瞻的思维,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理念、思路及对策,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3月18日,王全书(中)为中国戏曲学院河南曲剧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比如,他在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上指出,要想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必须树立“三大”发展理念,即树立大豫剧理念,拓展豫剧发展传播空间;构建大合作机制,提升豫剧传承创新能力;形成大交流格局,推动豫剧走向世界进程。这种着眼于全球化视野的思维和架构、观念和策略,把豫剧艺术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不仅对豫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球化背景下所有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他在谈到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的初衷时指出:“不仅拂开尘封往事,使名家们德艺双馨的故事不致湮灭,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篇章,而且也是对振兴中华戏剧大业呼声的切实回答,更是在时代嬗变中对中原文化如何助力实现中国梦、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深沉思考。”“旨在通过记述老艺术家们不同凡响的艺术历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提供榜样、增添动力,为促进河南文化事业包括戏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献计出力。”这种充满深情的论述,既褒扬了老艺术家们的精神境界,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他在《传承、创新、振兴豫剧祥符调的若干思考》中,不仅分析了豫剧祥符调产生与发展、沉寂与落寞的历程和原因,更指出了振兴豫剧祥符调的意义和价值。把振兴发展中华豫剧祥符调,提高到挖掘河南历史文化、打造河南文化名片、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为新时代祥符调乃至全国豫剧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路径。

 

情感真挚,体现广博性

全书先生一直关心河南文艺事业的发展,他担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之后,对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戏剧更是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公益的也是无私的,是巨大的也是慷慨的,他曾明确指出:豫剧文化促进会是在本着“帮忙而不添乱、辅助而不替代、协作而不包办”的原则,促进民族艺术向前发展,支持戏剧事业的全面繁荣。的确,全书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先后承办了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等大型活动,联合摄制《中华豫剧》文献片,组织人员编撰出版《樊粹庭文集》“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等重要著作文献,可谓硕果累累,在河南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2019年9月7日,王全书(中)出席中国剧协第二届民间职业剧团展演开幕式

通览《梨园芳华》的全部书稿,我发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一种真挚而又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全书先生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对老一代艺术家的敬仰、对新一代戏剧工作者的期待以及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赤子情怀。正如他在“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总序中所写:“使其形象跃然纸上,令后世如同目接耳亲,而不胜其缅怀追慕镜鉴之情,是以其人虽往,犹凛凛生气,在我左右。”正是怀着对无数前辈的追慕,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眷恋,才会有“凛凛生气”绕其左右,而又心意盎然。

他在概述“豫剧大师”常香玉为人民演戏时动情地盛赞:“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白雪皑皑的天山垦区、荒漠无边的大庆油田,还是在矿井下、高炉旁、田野上、校园里,甚至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个老人的农村五保户的床前,她都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艺术一丝不苟地奉献给人民。”正是由于他对人民的炽烈情感,才有了他对前辈大师的由衷礼赞。

他在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上热情地憧憬:“我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全国豫剧同仁的合作共进,豫剧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产生出更多的戏曲精品,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大师,传播到更远的区域,让豫剧这一艺苑奇葩开遍全国,红遍世界!”正是他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才使他坚信民族艺术终将走向世界。

他在豫剧祥符调高峰论坛上深情地呼唤:“衷心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继续以敏锐的眼光、丰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为振兴祥符调、传承发展中华豫剧出谋划策,为开封市委、市政府实施祥符调振兴发展方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正是出于对复兴民族文化的美好期待,他才发出了这样深情的呼唤。

 

才情并茂,富有文学性

全书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青年时代就是一颗文学新星,曾被抽调到《朝阳沟》剧组参与该剧的修改加工。就本书而言,《梨园芳华》这个书名固然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文笔更是如行云流水,文采飞扬。在他笔下,诗词名句信手拈来,修辞夸饰运用自如,历史典故随处可见,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可谓哲理与形象交融、质朴与激情共存、梦想与希望齐飞。他的文章都能做到:站位高而不偏,内容多而不杂,情感真而不迂。

他在描写常香玉大师带领香玉剧社义演捐献战斗机时写道“半年辛苦寒与暑,几万里路云和月”;他在描写豫剧超强的传播能力时写道“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天府之国’到宝岛台湾,到处都能听到豫剧圆润悦耳的旋律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唱段”;他在描写全国豫剧不同艺术风格时写道“如泰岱清风、燕赵明月、戈壁雪花,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饱含深情的华彩篇章,既是全书先生情怀的真实表达,又是他才情的充分展现。

他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梳理豫剧的发展历程时动情地说道:“回望,是为了凝视一路走来的足迹,充实更精彩的前行;前行,是为了拼搏璀璨夺目的未来,刻画更深刻的回望。”“回望”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前行”是为了拥有更美好的“回望”,他用如此生动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诠释了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真可谓别开生面。

常香玉大师逝世后,他在纪念文章中为常大师题写对联:“常香玉,玉洁冰清,德艺双馨,香玉常在,一代人民艺术家;梨园春,春色满园,声情并茂,青春永驻,万世中华戏曲魂。横批:戏比天大。”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可谓字字珠玑,充分表达了他对常大师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

他在赞扬“豫剧现代之父”樊粹庭的巨大贡献时写道:“历史的变迁,使许多显赫一时的东西烟消云散;时光的流逝,使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归于沉寂。而樊粹庭终其一生所从事的豫剧改革和他创作的‘樊戏’,却与广大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以极强的生命力长留人间。”这铿锵的字句让樊粹庭如雕塑一般,立于历史的长河之畔,万古恒久。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戏曲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正如眼前这明媚的春天,处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此时此刻,细读《梨园芳华》更觉得春光无限,万物生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从《梨园芳华》中,我们读出了戏曲的希望,听到了未来的呼唤,坚定了文化自信,明确了肩头责任。期待着盛世梨园更加繁荣昌盛,期待着民族艺术能够一路芳华!

(作者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

 

图文来源:中国戏剧杂志微信公众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书林漫步 | 满园春色遍芳华 ——读王全书先生《梨园芳华》》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辽宁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