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12:42 阅读量:3.5万+
华人号:凤凰余音
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宫殿——屋顶为黑瓦绿边,墙壁和门窗的油饰均以黑、蓝、绿、白等色调为主,且彩画图案不是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与书卷有关的素雅题材。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溯阁。
沈阳故宫内最特殊的宫殿——文溯阁。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两层、阁内三层,各层都为皇帝读书设置了书案、宝座等物品。此阁建成后,乾隆便取名“文溯阁”,取“溯涧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处盛世仍不忘祖先开基创业之艰难,兢兢业业治理国家。
文溯阁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
文溯阁为皇帝读书设置了书案、宝座等物品。
文溯阁之所以名扬四海,主要与其是《四库全书》的珍藏之所有关。《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共分经、史、子、集四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
随后,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分别送到沈阳的文溯阁、承德的文津阁等7处场所收藏。然而,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从清末开始就历经磨难,经历了多次“书阁分离”,甚至险些低价卖到日本。
《四库全书》碑亭。
据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邓庆介绍:“清朝末年,外国列强入侵,七阁《四库全书》损失过半,只有文溯阁、文津阁及文渊阁本侥幸尚存。1900年,沙俄军队占领盛京皇宫,致使《四库全书》丢失39卷。”
1914年,袁世凯为聚集奇珍异宝,将北京故宫的文华殿、武英殿设立古物陈列所,奉天督军段芝贵奉调沈阳故宫10余万件文物去北京,这其中,便有文溯阁的《四库全书》。当时,北京已有两部《四库全书》,一部是文渊阁本、一部是文津阁本,所以对文溯阁本并不重视,加之此书卷帙浩繁,收贮困难,最后只好弃置保和殿。
更让人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1922年,溥仪小朝廷以经费困难,蓄谋把文溯阁的《四库全书》盗售给日本人。后来,多亏一些文化名流奔走呼吁,最终才保住了文溯阁的《四库全书》。”邓庆说。
1924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于是,东北一些有识之士便想借此机遇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索回,后经3年的不懈努力,才让《四库全书》回到沈阳。
《四库全书》运复记碑。
1937年,文溯阁前又出现了一座样式非古非洋的“水泥库”,库内置钢铜制组合书架——这里就成为了《四库全书》的新家。至此,文溯阁与《四库全书》开始了漫长的“书阁分家”之路。
1948年,《四库全书》险些再次离开沈阳。“1948年沈阳解放前夕,统治当局一度想把《四库全书》运去北平。此事受到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秘书兼主任委员闫文儒等人的坚决反对,才未能得行。”邓庆补充说。
沈阳解放后,《四库全书》又改由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保管;1950年因战备需要,又将该书运往黑龙江保管;1954年1月重新运回沈阳。
1966年3月7日,经国家文化部决定,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异地保存。随后,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往甘肃保管至今。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能否在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身上得到验证呢?自1983年以来,辽宁一些知名人士多次建言,呼吁将《四库全书》从甘肃迁回到辽宁。
除了竭尽全力争取让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荣归故里”外,辽宁有关方面还曾为《四库全书》在沈阳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家”。本报记者曾于2006年专门参观过这个“家”,这里具备现代化的控温、控湿、通风等条件。期待不久的将来,命运多舛的《四库全书》能够再次回到家乡。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 记者 : 卢立业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