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中国医生 | 王际强:仁心铸就岐黄路

2025-05-16 09:30 阅读量:1.1万+

华人号:中华儿女

在内蒙古冬季凛冽的寒风中,有一名少年跟随父辈背着祖传的药箱,踩着积雪为村民看诊。数十年后,他站在柬埔寨金边的中医馆内,用针灸与草药架起跨文化的健康桥梁。他,就是廊坊济民中医院院长王际强。

王际强

从内蒙古草原赤脚医生的儿子到中医院创始人,再到中医药国际化的践行者,王际强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缩影。他以仁心为针、以坚守为药,在传统医学与现代世界的碰撞中,书写着属于中医人的星辰大海。

三代医者在草原上的生命守护

20世纪40年代,王际强的祖父母从安徽亳州迁至内蒙古,“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他对祖父的模糊印象。王际强的父亲延续家传,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也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不分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随叫随到,为村民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小时候,王际强时常跟着父亲到处走,田间地头那个深棕色的药箱,拉着家常在炕头看病的情景,至今都是他的一段温暖记忆。喜欢跟着父亲四处行医的原因很朴实,因为总能吃到各种“好吃的”。村民们对父亲十分尊重,认为他是“有知识的救命恩人”,也因此对幼小的王际强多了许多热情和喜爱。

内蒙古冬季严寒,20世纪90年代,王际强所在半农半牧的地区,房屋多为土坯房或简易的砖瓦房,保暖性能差,许多家庭没有取暖条件,甚至连烤火的炉子也安不起。有些孩子感冒后常常导致高烧、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有致命危险。曾有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感冒后高烧不退,王际强只见父亲先用温水浸湿毛巾,后经酒火疗法医治后,再用针刺几个关键穴位,一会儿的工夫,就有明显的退烧效果。

除了冬季易发的风寒感冒,痢疾也是当时内蒙古农村较易发生的疾病,有的因为卫生条件差,有的是因为饮食和烹饪常识缺乏。王际强见到父亲为患者扎针、艾灸、拔火罐后,就地取材,用炉子里烧的灶心土,调配上家里的红糖、干姜、小米等煮水,治疗肚子疼和痢疾的效果立竿见影。

“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有一些曾患过脑梗和中风的病患,往往伴有偏瘫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王际强看到父亲挖草药、制土药、扎银针,好几轮治疗下来,竟都有了好转。有的偏远村落,父亲要骑行数十公里路,而每一次救治,村民对父亲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小小的王际强跟着父亲常常受到村民的优待,糖果、罐头、饼干、土特产被村民塞到怀里。遇到饭点,村民用炒鸡蛋、炖肉等“最好”的饭菜招待,他真切地感受到群众对父亲的感激和尊重。从这时起,王际强的心中便根植一个观念,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像是乡间淳朴的亲戚宗族关系,人情比利益更重要。

在耳濡目染的中医传统熏陶中,王际强不断积累中医药理基础知识和行医诊疗经验,对中医的情感愈加深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在探索一个博大且深奥的知识世界,并立志把中医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事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赤脚医生逐渐被规范化、专业化的医生所取代。彼时,王际强想要行医的愿望更加强烈,读了半年高中后,16岁的王际强决定参加成人自考,后如愿考取了内蒙古医学院。他满腔热忱走入医学院大门,在中、西医学科的浩瀚知识海洋中,他不断吸收知识,提升自己。

此前的家传学习侧重于口传心授与实践,医学院里包含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的课程则让王际强更能系统地学习,加上他有一定的悟性,受到了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授李林默的青睐。李教授建议他走出内蒙古继续深造,并推荐他到天津中医药大学。他拿着一封李教授写的推荐信到了天津,但最终因为学费问题不得不放弃。

王际强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三,父亲看病虽是一门营生,但常常“义务”看诊,家里没有攒下更多积蓄。恰逢哥哥要婚娶,王际强继续上学的想法就此作罢,他想尽快用手艺赚些钱,减轻家里负担。

在巴彦淖尔临河市中心医院实习期结束后,他回到五原县城,一边跟随黄浦路中医院的一名老中医精进医术,一边跟着一位开诊所的师傅“偷师”。2009年,20岁的王际强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打算自己开一间诊所。

从诊所到中医名院的破茧之路

在县城的一个小巷子里,一家亏损转让的诊所,被王际强以一年1600元的租金盘了下来,起名康家诊所。初来乍到,为了招揽人气,他免费为来诊所的患者推拿按摩和扎针,患者都觉得颇有疗效,口碑逐渐传开,来康佳诊所的患者一天比一天多。他白天忙着看诊、施针,夜里马不停蹄地抓药、煎药。

王际强(右一)拜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新教授(左一)门下

在事业起步之时,王际强也幸运地遇到爱情。在朋友介绍下,他结识了五原县医院内科医生王旭,王旭被王际强的拼搏上进和为人真诚打动,不顾家人反对辞掉县医院的“铁饭碗”,和王际强共同经营起诊所。两人婚后齐心协力,为悬壶济世的共同理想拼搏,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来康家诊所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吸引了一些竞争者的特殊“关注”,诊所被恶意举报,遭到查封,所有药品被没收一空。事业刚刚有些起色的王际强不得不离开这里,到县城最南边的城乡接合处重新寻觅了一处地方,以“王际强中医诊所”命名,从头再来。

重新开张的诊所没有条件开设药房,只有一个药柜,几张病床,这里既是看病的地方,也是他带着父母妻儿生活的地方。但再苦再累他都坚持着,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他把患者当朋友,时常抚慰、鼓励,对待病患家属也十分有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很多人来的时候是患者,不久后就已经成为了朋友。他兢兢业业一点不肯懈怠,白天为几十号患者看病,晚上连夜抓药熬药,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当王际强把诊所经营得有声有色时,曾经被打压的遭遇再一次上演。此后他又辗转数次。这个没背景的青年人,怀着对传统中医最执着的追求和造福人民生命健康的朴素愿望,以利民惠民的价格服务百姓,却接二连三遭到排挤,背后的艰难不易,在王际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面对刁难无可奈何之时,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看出了端倪,他建议王际强离开巴彦淖尔,到河北廊坊发展。2006年,几经考虑之后,他背起行囊,只身去往廊坊。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又得从头再来,背后是全家老小的生计,眼前是尚不可知的未来,唯一的底气就是自己尚有一技傍身,以及那个世代传承的行医梦想。

接连几天的考察之后,他把新坐标选定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尽管开发区发展刚起步,人流量不大,但较宽松的政策对从零出发的王际强而言已是较优选择。他租下了一处约3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到旧货市场买了些二手家具,买了两台煎药设备后,正式重操旧业,命名为济民中医诊所,只不过此时的他,兜里存款已所剩无几。离开家乡的王际强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我必须在这个新城市扎下根,把诊所办好”。

“开发区有那么多老中医,你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能行吗?”面对有些人的质疑,王际强只能微笑应对。凭借扎实的医术和真诚的服务态度,他逐渐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他不仅注重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还积极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创新诊疗手段,使得诊所的疗效显著,口碑日盛。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际强的诊所不仅成为开发区知名的中医诊所,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求医。

2009年11月,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神农济民中医医院正式成立,王际强的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医院成立之初,王际强便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诊疗机构。他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开设了多个特色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他还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王际强还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锦旗背后的仁心仁术

站在门口,向王际强的办公室里望去,首先就会被墙上的锦旗所吸引。一面面堆摞起来的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

王际强(左二)为社区居民义诊

创业初期,面对重重困难,王际强不辞辛劳,背着药箱,徒步跋涉于内蒙古小县城附近的乡镇小道,深入偏远村庄,为那些因病痛困扰而无法出行的村民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甚至自掏腰包,为困难户垫付药费。

一个寒冬的风雪天,凌晨两点,王际强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位老人犯了哮喘,咳嗽不止,呼吸困难。他立刻准备药箱,推起自行车出发,“雪越下越大,快到膝盖了,自行车没法骑,只能推着,踩着雪行走也很困难”。三里地的路程,艰难前行了一个小时终于抵达。老人的哮喘在寒冷的冬夜里连续发作了五天,王际强就在夜里连续去了五次。经过输液、针灸、拔罐、吃中药等一连串的医治后,老人危重的病情得以好转。

内蒙古的冬天,是王际强最忙碌的时间。村里的老人有的坐着马车,有的乘着拖拉机来到诊所,王际强穿梭在理疗室几个病床之间,给病人推拿、扎针。他的手法相当娴熟,认穴精准,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村里老年人大多患有肺部疾病,很多感染严重的患者住在诊所里,在王际强家同吃同住,如同家人一般。

曾有一对来自湖北的夫妻,在廊坊的市场开一个小摊卖早点,不慎将一锅面汤撒在女儿盼盼身上。穿着小裙子的盼盼被烫起满身水泡,辗转几家医院后都遭到拒收,家长心急如焚找到王际强。面对棘手的病例,王际强先取掉粘在孩子身上的布料,把水泡用银针一个个挑掉,然后用祖传的药膏配合补液。经过20天的精心治疗,皮肤基本恢复,只是留下一些灰色印记,他建议继续配合用药。又经过一年的巩固和调理,盼盼发现疤痕消散不见了。几年后,盼盼考上湖南政法大学,她的母亲带着锦旗来找王际强,告知他喜讯并再次表示了对他的感激。

历经二十余载的执业生涯,王际强不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致力于专业技能的持续精进。他热爱中医,好学不倦,勤于临床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将中药内服、膏剂外用、针灸、推拿、运动疗法巧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五联疗法,对中医脾胃病及中风偏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等慢性疑难病症展现出显著疗效。其脾胃专科更是荣获廊坊市重点专科的殊荣,彰显了他在中医学领域的造诣。但他认为,医生若只追求技术上的精益,却忽视了对患者的关怀,便无法被称为真正的好医生。他认为医生应深刻理解“大医精诚”的内涵:要成为真正的大医,不仅要技艺精湛,还必须怀抱真诚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无论患者的贫富贵贱,医生都应以同样的细心、耐心与关怀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在王际强的从业生涯中,他有幸遇到不少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的导师。2004年,他拜入中医大师曹洪欣教授门下。曹教授的教导不仅仅局限于医学知识,通过他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王际强更深刻领悟到医者的仁心仁术,理解了行医不仅是治病,更是对患者心灵的抚慰和支持。

王际强铭记导师的教诲,“德、学、能、为、乐、康”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尽心,对患者耐心,对技术精心”是他的座右铭。他不仅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践行这些理念,也将其传授给青年医生。

王际强说:“作为医学生,首先必须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必要条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核心技能,但仅此远远不够。要成长为优秀的中医,除了理论上的深厚积累,还需要持续提升临床和诊疗经验。对于每位患者的病情,只有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与体悟,才能精准诊断,合理施治。此外,医生还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这种综合能力是中医医生和中医学子必备的基本素质。”他特别提出,人文关怀是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年轻的医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医生,应当以此为指引,时刻保持真诚之心,关爱患者,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桥梁。2025年,王际强响应中医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与同仁堂在柬埔寨成立中医体验馆,在海外弘扬中医文化。他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化的布局,将中医药的‘防、治、康、养’理念扎根柬埔寨,并以此为支点,辐射东南亚市场,让传统医学惠及更多民众。”

“我们以中医专家、执业中医师、中医针灸艾灸、正骨推拿按摩、中医康复理疗、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项目为主体,联合同仁堂面向东南亚国家及其他地区,输送更多具有经验和技能的中医专家赴海外工作,传播弘扬中医中药文化。通过中医义诊活动、中医药文化讲座、慰问当地学校和教育机构等方式,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当地的普及程度,让中医中药惠及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王际强介绍。

谈及愿景,他语气坚定:“中医药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融进去’。我们希望通过合资公司的实践,探索一条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惠民为本的发展路径,让中医药在柬埔寨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一带一路’上熠熠生辉的健康名片。中医药的智慧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份智慧跨越山海,生生不息。”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中国医生 | 王际强:仁心铸就岐黄路》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