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09:44 阅读量:6.8万+
华人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载体,是国家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将走向大众,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集体认同的国家文化记忆。作为“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国家公园旨在通过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第十六讲 长征文化是一种解民倒悬的唤醒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要打破国民党和地方军阀军事上的封锁,同时也要打破敌人政治上的封锁。长征途中,红军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跨过了近百条大江大河,翻过了40多座高山。万里征途还常面临着敌军对红军妖魔化的抹黑,诬蔑红军是“赤匪”“共匪”。由于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没有群众基础,不少民众对红军持冷漠怀疑态度和恐惧心理,有的甚至举家躲避,这给长征带来了极大困难。我看到一些回忆文章,说长征最痛苦的是没有根据地,老百姓受到反动蛊惑,很多地方开始都出现过“跑红军”“躲红军”的情况。除了战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就成了党和红军面临的头等大事。
1934年10月9日,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各军团“加强部队中关于苏维埃政策与群众工作的教育,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10月29日,总政治部《关于对目前行动的政治工作训令》指出,争取群众最重要的工作是“传播党和苏维埃的影响,进行广大的宣传工作”。
毛主席号召红军要发挥“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通过写标语、发传单,向沿途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邓小平在长征途中也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有一次,红一军团在甘肃某地宿营。由于到达宿营地比较晚,宣传队员们吃过晚饭就准备烧水洗脚睡觉。这时,邓小平推门进了,面带愠色问道:“怎么搞的?街上为什么一条标语也没有?烧洗脚水有那么重要吗?把我们宣传工作传统都丢掉啦?”大家一骨碌爬起来提起石灰桶就去写标语了。为扩大宣传,红四方面军还专门成立了錾字队和粉笔队,在天然岩石、房屋阶条、牌坊、石碑上篆刻下1.5万余条红军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人人平等自由”“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白军”“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等这些标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唤醒了千百万工农群众翻身求解放的信念和行动,有力打破了国民党处心积虑的舆论封锁和欺骗宣传。
1934年12月,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来到鄂陕交界的郧西县,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时,18岁的刘华清担任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回忆录》一书中第一页记载:1934年12月10日,由郑位三撰稿,政委吴焕先审稿,刘华清亲手刻印了《什么是红军》的油印宣传单。《什么是红军》宣传单大约相当于16开纸张大小,油印字迹工整,笔画有力,油刻在一张长38厘米、宽26厘米浅红色毛边纸上。
这份红军宣传单从右到左纵式排列,共15行476字,《什么是红军》宣传单原文是:
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工人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驱逐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工人、农民管理政权的苏维埃政府。
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民、贫民、士兵出身,所以他们能代表穷人的利益。红军里面不要豪绅、地主、资本家当兵,因为他们是剥削压迫穷人的。红军里面是平等的,指挥员(军长、师长等)与士兵的关系,绝对没有像国民党军队的官长那样辱打士兵、克扣军饷的事情。总而言之,红军是代表群众利益的,国民党军队是代表地主资本家利益的。不过,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也是穷人出身,所以红军欢迎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加入红军中来。
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红军所到之地,欢迎群众谈话,欢迎群众开联席会。红军一到哪里,就没收土豪的粮食、东西,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不缴租,不还高利贷。
中国有红军已经八年了。现在中国的红军总计有八九十万人,活动在十几个省,大部分红军是在江西和四川。全国红军的总司令是朱德同志。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
在湖南省博物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张题为《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革命宣传单。这张宣传单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由毛泽东和朱德联名散发的传单,被誉为“红军长征的第一份宣言书”。传单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教育人民群众,中国的出路就是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和红军:“我们要立刻取消一切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与兵差劳役,取消一切高利贷,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的农民,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我们要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取消强迫的雇佣兵役制,改为自愿兵役制。把土地分给士兵,改善士兵的生活,不准打骂士兵。”“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你们不但不要反对苏维埃红军,而且还要拥护苏维埃红军,在一切方面帮助我们苏维埃与红军得到胜利!”“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出路就在这里。”“坚决地为了你们自己的出路而斗争!不要惧怕卖国贼刽子手国民党军阀,不要惧怕豪绅地主资本家。他们那里只有少数人,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红军与苏维埃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这份诞生于86年前的红军传单,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阐述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指明了工农劳苦大众的出路,对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沿途民众了解“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与红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张宣传单是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著名论断的事实依据,也是我们目前所见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革命宣传的珍贵实物和文献史料。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有座名叫土城的古朴小镇,赤水河从中流过,将其一分为二。1935年,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历时3个多月,转战川、黔、滇3省,四渡赤水河,让中央红军化险为夷,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小镇岸东一隅,坐落着四渡赤水纪念馆。
纪念馆内最醒目的是红军的标语,“ 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白军兄弟不打红军兄弟!”这一条条标语都在显示着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赢得了人民的理解和拥护。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在青杠坡与敌军展开激战,由于情报有误,打成了拉锯战,红军伤亡已经超过了3000人,敌人的兵力还在源源不断地增援上来,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决定跳出战斗,西进赤水,一渡赤水河。由于一渡赤水任务十分紧急,能不能在渡口上快速地架起一座浮桥,就成了一渡赤水的关键。四渡赤水纪念馆展陈橱窗内放置着几块木板,上端“红军搭浮桥用的门板”几个字给出了答案。红军要过河,群众就纷纷贡献自家的木板,甚至还将自家的门板拆下来赠予红军,什么竹竿、绳索更是倾囊相授。船工将盐船横亘在河上,木板、门板铺在上面。一条这样的渡桥搭起了战士们的生命之路。
长征中,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用木炭、石灰、粉笔书写标语、口号。内容主要有“打倒卖国贼”“停止内战”等。红四方面军张贴《告昭(化)、广(元)、剑(阁)、梓(潼)、绵(阳)一带穷苦父老兄弟姐妹书》《穷人不是命该穷》《告贫民书》等宣传资料,教育沿途广大群众。5月20日发布的《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宣布:一、消灭贼娃子邓锡侯;二、红军不杀一个番民;三、取消一切捐税款子;四、一不拉夫二不抽丁;五、开仓分粮分给穷人;六、增加工钱改良待遇;七、番民自己武装自己;八、番民自己组织政府;九、买卖自由公买公卖;十、番民自己信教自由。
军旅作家王树增在《长征》序言中这样写道:“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地冲击了这个东方大国之后,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于是,当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黄镇保留下来的24幅长征漫画中,有一幅叫《川滇边干人之家》,该漫画最早的名称是《永远忘不掉的事实》:1935年早春,黄镇随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在一个村子里小憩,对一干人(贵州方言:穷苦人)之家生活的窘困而感触万端,随后创作了这幅《永远忘不掉的事实》。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黄镇作品时,将此画定名为《川滇边干人之家》。该画的创作原型及背景,在画面的文字中都有介绍,文中写道:
三月的天气,要是晴天,云南地方已经相当热了,但是接连几天毛毛雨,还有几分寒气哩。这一天还是小雨不断地下,在一个村子里小休息。我们跑进一家屋里,不由得我们吓了一跳。原来一家四口,一个中年妇女,衣服破得下身都不能遮盖了,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赤身露体靠在她老父亲的背后,难道她们不感觉害羞吗?
什么害羞,她们一天连一顿饭还难哩!老汉今年六十五岁,身上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坐在地下一块狗皮上,旁边烧着一堆火,唉声叹气,向我们说了许多苦处,他的深凹的老眼里流泪了。我们许多同事都很好地安慰了他一顿,并送给他们一些绸子和布。他开始不肯要,经过我们再三解释,他才很高兴地收下。
这幅不大的漫画作品竟然写下了284字的创作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了川滇边干人一家四口穷困潦倒的处境与惨状,刻画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贵州遵义枫香镇存留有一幅宣传红军运动战的木板漫画,画中以红军战士为背景,山头高插“运动战”的旗帜,旁书:“把红军运动战的特长,最高度发扬起来 !”下书:“打倒抽丁当兵的王家烈,不当王家烈的饿肚兵。”
苟坝黄村有一幅《打倒王家烈》的漫画:画的右侧为一座单孔石桥,上插一面镰刀铁锤的红旗,正中是一块巨石,上书“打大胜仗,消灭国民党顽敌,为创造新苏区”的字样。巨石左右各有一名持枪挥刀的红军,倒在地上的王家烈在惊呼:“不得了,红军来了!”左侧方框内写着“打倒王家烈”。
红二方面军宣传员创作的《远看一根索》:“远看一根索,近看鸭池河(乌江上游),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要过要过这就过,李觉(国民党“追剿”军第四纵队司令)送行蛮不错。你来对岸站岗哨,我在这边洗个脚”。此诗精练地描绘了红军强渡乌江的情景,同时嘲讽敌军追堵失败和无奈的窘态。在诗的一侧下方,配绘了一幅漫画:红军和国民党军隔河相望,国民党军垂头丧气,而红军则洗脚欢笑。
宣传漫画《过大雪山》的配诗是:“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看白军,已抓瞎,金沙江边学狗爬,——没办法。蒋介石,回去吧,送来的礼物全收下,——多谢啦!”。
毛泽东曾提到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开了一个重要会议:“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作‘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二月。”
位于四川叙永水潦彝族乡岔河村、贵州毕节林口镇、云南威信坡头镇交界处的鸡鸣三省,名列中国十大“鸡鸣三省”标志地榜首。鸡鸣三省当地的居民生活极度贫困,他们以熬硝、狩猎、打鱼维持生计,至今老鹰岩、两河岩上仍遗存多处鸡鸣三省村民取石熬硝的生产、生活痕迹,如岩壁上的硝洞、住所、碓窝等遗迹。1935年2月,冯雪峰以“曙霞”为名写了一首题为《小茅屋——贵州西北边境贫民生活写真》的诗,生动描述了当地的贫困状况,号召人民起来参加红军,诗文是:
小茅屋,矮茅屋。
入门要低头,睡卧难伸足。
起风檐欲飞,雨来漏满屋。
门前野草迷山径,屋后荒山暴白骨!
绕屋凄凉无所有,旦暮但闻小儿哭。
寒冬聚围小煤炉,火焰常灼小儿肤。
茅屋梁上少苞谷, 家人下体多无裤!
借问贫穷何至此?苛捐杂税如狼虎!
兄弟流离爹娘死,卖儿鬻女偿不足。
何如参加红军去,将热血换幸福!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辗转来到贵州遵义期间,一位红军卫生员日夜奔走在桑木垭附近村寨为农民治病。经他诊治过的病人个个病退康复,百姓遂认定这是一位救苦救难的“红军菩萨”。当红军撤离遵义的时候,卫生员为了抢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延误和大部队一起走的时间,在追赶部队的时候被敌人杀害。据后来考证,传说中的这位卫生员叫龙思泉,广西百色人,牺牲时年仅18岁。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过湘江血战,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境内前进。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只见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和一个小孩躺在路边,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毛泽东急忙蹲了下来,向老婆婆了解情况。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着祖孙俩的遭遇,看着他们凄楚可怜的样子,毛泽东脸色变得更加凝重。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衣,又叫警卫员拿出两袋干粮送给老婆婆,他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这是一份真挚的情感,是对穷苦群众的真情流露,是与群众共风雨、同冷暖的生动实践。
廖智高在《一个忠实的革命“倮倮”》一文中回忆道:英勇的无坚不摧的中央红军,浩浩荡荡地渡过了金沙江,打坍川西南小军阀刘元瑭的部队,不数日就冲到并占领了越嶲(今越西县)县城。
好多的宣传员不疲倦地在通街的墙壁上、门板上写着:“打倒刘文辉!”“活捉刘元瑭!”“取消一切苛捐杂税!”“不交租不还债!”“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随着也就向老百姓解释了这些主张。
红军开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东西,很多群众分得了衣服和大米。红军买卖很公平,说话很和气,一般的群众都知道。
刚移到汉人地方居住的一个“倮倮”——王木冷听到了红军的这些主张,看见了红军的这些情形,特别是“取消苛捐杂税”这个主张,在他脑子里是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在红军初到时,他存在着恐惧怀疑的心理,现在开始转变过来。
艾平《“倮倮”投军》中这样描述:最后,又在群众的报告与拥护之下,没收了一家罪恶昭彰的土豪,将财物全部分给了当地汉人群众与彝人,并给予为当红军而被害的家属以抚恤……数千年结的汉人与彝人的不解之怨,找到了正确解决的方法。这里对红军的认识,是更加清楚了,于是附近群众自动投入红军的愈来愈多,在二三个钟头内,加入了十一团当红军的达七百余人,就是“倮倮”加入红军的也有百余人。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走出彝民区,向大渡河挺进。5月25日,17位勇士强渡大渡河,顺利拿下安顺场。红军赶到安顺场只缴获了一条小船,后来又向当地人借来两条,后又修复了一条,四条小船一次加起来只能渡120人,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对于近三万红军将士而言,全部过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蒋介石早已看穿了红军的困境,要求薛岳带领国民党主力沿金沙江北上,同时让四川军阀杨森的川军协助薛岳,严防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此时的蒋介石狂妄叫嚣着让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
据说,5月26日晚,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给毛泽东带来一个消息,说镇上住着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曾亲历石达开的覆灭,不如去请教一下,看看有什么突围的办法。这位老秀才叫宋大顺,他本来对红军就有同情之心,毛泽东的深夜拜访,让他颇为感动,就给红军出谋划策。老秀才回忆起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安顺场(当时称为紫打地)的经历,他说石达开之所以全军覆没,是因为在紫打地被清军赶上,石达开不忍将士被屠戮,因此率部投降,结果自己被凌迟处死。因此,红军当务之急是迅速渡河。老秀才感慨道,本来石达开是可以渡河的,他本可以北去康巴、西入西昌,南往云南,结果他明知追兵已近,却因为小妾给他生下儿子,大宴三天白白耽误了战机。老秀才指点道:如果红军不怕辛苦,只有顺着大渡河往上走,大约300里处有一座康熙皇帝亲批、政府建造的铁索桥,名唤泸定桥。在那里渡河尚存一线生机,若不赶紧离开,等国民党军一到,利用安顺场两面高山峡谷的地形,再加上湍急的大渡河,那和当年石达开遇到的情况就差不多了。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也看过另一篇报道:根据毛泽东年轻时的挚友罗章龙回忆录里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最热爱的著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几乎把这本书翻烂了,在第一师范时,毛泽东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滔滔不绝地与人讨论这本书。之所以提到这本书,是因为在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一条大铁索桥的历史来历、地理位置等信息。这座桥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就横亘在大渡河上。这座桥就是非常著名的泸定桥。泸定桥成了红军横渡大渡河、避免陷入石达开绝境一个关键因素。没有读过《读史方舆纪要》的蒋介石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泸定桥的重要性。
还有一件事也能充分说明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倾听群众意见。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第22集:毛泽东来到当地老乡家里询问打鼓新场的情况,得知国民党在打鼓新场驻扎了非常多的部队,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色。这时,有战士前来传讯称朱德让他尽快回去开会。毛泽东骑着快马回到指挥部,才知道众人要商议的事情是由红一军团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看了林彪发来的电报以及地图后告诉众人,打鼓新场不能打……
来源丨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