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10:19 阅读量:1.8万+
华人号:遇见闽侯杭州孤山北麓放鹤亭东侧,矗立一座中西合璧的复古小楼——林社。
这座小楼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原来,这是为了纪念清末一位叫林启的老先生。巧合的是,隔壁放鹤亭的主人也姓林——林和靖。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县人,1876年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其最大的政绩,在于大力兴办教育。
林启又是如何留在杭州的呢?
原来,为了修复和扩建被英法联军摧毁的颐和园(昆明湖),慈禧太后竟然挪用了海军经费,那还是在甲午战争之前。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也因此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一年以后,林启又调任杭州知府,他这才来到西子湖畔。
▲(求是书院)
1895年,林启出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他创办了三所学校,即求是书院(1897年正月,后成为浙江大学)、蚕学馆(1897年,现浙江理工大学,旧址在曲院风荷)、养正书塾(1899年,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如此说来,他可称得上是杭州近代教育的开拓者。求是书院首批学生中,便有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
▲(蚕学馆旧照)
林启出任杭州知府后,摒弃一切官场陋规,他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并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赞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史书则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他生前写下的诗句“为我湖山留一席,看人宦海度云帆”,常为后人提及并赞叹。
1900年,已改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林启在杭州病逝。他被安葬在孤山上的林和靖墓旁,据说是因为林启生前仰慕这位本家。而在福州的家人那会儿想把他的遗骨请回故乡,杭城百姓舍不得,最后征得他家人同意才留下。林社则是随后由邵章、陈叔通、何燮侯等人倡议修建的。1925年,陈叔通等人又筹资加以扩建。以上几位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邵章是藏书家、书法家,出身杭州书香门第,比林启小33岁,两人堪称忘年交。陈叔通是政治活动家,比邵章小四岁,也是杭州人,1903年进士,后来也留学东京,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何燮侯又比陈叔通小两岁,诸暨人,190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采矿冶金系,是第一个在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1964年冬天,林启的墓被迁移到西湖西侧的鸡笼山。我曾去那里探寻,费了一些周折也没找到,与其他从孤山迁去的名人墓一样,犹如一团团荒土。虽然在2005年,山下并排立起六块石碑,林启和苏曼殊等人位居其中,但也已经字迹模糊不清了,且雨后小路泥泞不堪,杭城的百姓和游客几乎无人知晓。笔者认为,既然浙江大学的起点设为1897年,其创办人林启理应被后人铭记。
福州晚报 蔡逢衣/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