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汪文斌:2025年是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一年

2025-02-26 18:08 阅读量:3.6万+

华人号:短剧在线看

汪文斌非常看好2025年微短剧的发展,“之前还有很多人在观望,但新年伊始政策利好全面出来后,会有更多主体、更大规模投入进入这个领域,市场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

过去一年,网络微短剧这个新生事物继续壮大。1月8日,“繁星闪耀”微短剧产业发展会议在成都召开,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发布了《“繁星指数”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其中提到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70%,超过网络文学用户,接近网络直播受众规模。

微短剧行业延续火热之余,更多来自政策面和市场面的变化也在发生。特别是广电总局在去年初接连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和6月1日正式生效的备案管理新政,对微短剧行业发展意义重大。新年伊始,广电总局发布“微短剧+”行动计划,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

汪文斌非常看好2025年微短剧的发展,“之前还有很多人在观望,但新年伊始政策利好全面出来后,会有更多主体、更大规模投入进入这个领域,市场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

微短剧日渐成为主流文艺形态

「广电独家」:

您如何评价2024年微短剧市场的发展?有哪些行业现象引起了您的特别关注?

汪文斌:

2024年是微短剧爆火的一年,也是其发展转折的一年。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现象,去年各方主体纷纷入局微短剧,

多元主体催生多元赛道,推动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元,文旅、学法、品牌等跨界融合题材涌现,越来越呈现出“微短剧+千行百业”的状态。

行业千姿百态、万千气象,一改过去内容单一同质的生态,也让微短剧更加爆火。作品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提升,如果说2023年还是以野路子为主,那么2024年专业路子就越来越多了,整个行业生态都发生了变化。

有人说真正的网络微短剧元年是2023年,我同意这个说法。《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类精品微短剧的出现,让微短剧一下子进入主流视线。

短视频和精品微短剧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得到主流的认可,这是微短剧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今年初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明确了微短剧是网络视听新增长点,微短剧日渐成为主流文艺形态。

第二个现象,

过去一年主管部门更加明确了规范管理和创作提升的两条并行的政策,我对这一点高度点赞。

去年初接连推出的“微短剧+”计划和6月1日开始生效的管理新政,一个是创作引导,一个是规范管理,从年初到年中,两条政策并行的路径已经清晰,今年还会继续加强。

广电总局为微短剧指明了精品化专业化的发展路线,“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等8个创作方向,让全社会参与支撑微短剧往精品化专业化路上发展。

2024年是微短剧发展里程碑式的一年,奠定了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认为2025年是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微短剧并非一夜爆红,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长期积蓄的爆发。

微短剧影响力很大,不能任其发展,必须引导。

只要引导得当,治理得当,它可以作用于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新形态。

第三个现象,短剧出海。

目前短剧出海主要是产业出海,还没到文化出海的层面。某种程度上,网络微短剧跟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已经构成一个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格局。

未来,微短剧会不会像日本动漫、韩剧、美国大片等一样成为全球化的文化产品,我们能不能在新大众文艺领域建立起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广电独家」:

新大众文艺要如何建立自主知识体系?

汪文斌:

我们刚刚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就是大众文艺运动。今天,在新的互联网条件下,大众文艺运动进入新的时代。文艺不再只是专业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变成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老百姓不再只是被动地去欣赏和接受,而是也可以主动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

我党领导下的互联网条件下的大众文艺,我们将其称之为“新大众文艺”。

网络微短剧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中国在实践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也要跟上来。去年“新大众文艺”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开始构建自主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表现。

微短剧要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

「广电独家」:

过去一年,有哪些微短剧作品让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汪文斌:

首先是文旅微短剧。

截至目前,广电总局已经发布五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这些剧基本上是从选题阶段开始规划,经过一定评审推选出来,整体水准比较高。这样一个群体性的高质量的微短剧品类集中发力,打破了过去微短剧市场题材的单一化、内容的低俗化,这是让我印象最深的。

品牌微短剧我也看好,特别是我们广电影视行业必须要寻找生存与发展之路,广告是这个行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商业盈利模式,现在大量广告被品牌微短剧这种新形态所占据,我们要主动作为去加入它们,这是关系到广电影视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生存问题。所以我认为品牌微短剧未来一定会非常普及,而且会比其他微短剧更具生命力。

文旅微短剧走出了“微短剧+”的第一步,品牌微短剧走出了商业盈利的新模式,无论是国家政策引导的结果,还是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们都意义非常重大。

「广电独家」:

作为微短剧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过去一年文旅微短剧展现出了活力,但“爆款”不多,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汪文斌:

微短剧是要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的,而不仅仅是娱乐。“微短剧+”作为微短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强化它的功能性。

文旅需要传播,否则“尔滨”出不来,“村超”也出不来。城市、企业、个人都需要经营,很多新就业群体就靠这个生存。虽然传统新闻传播已经开始式微,但新兴传播创造了更大空间。

文旅微短剧作为功能化的文艺作品,会让媒体在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发挥更加普遍的作用,也让微短剧行业生态更加完整。

更多创作主体,更大规模发展

「广电独家」: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微短剧领域各主要环节的几家巨头公司已经渐成格局,市场走向集中化,微短剧也不再是一开始大众可以淘金的市场了,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发展?

汪文斌:

网络平台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具有相对的垄断性质。一个品类的平台往往只有两三个,因为建设成本很高,平台经济是规模经济,不可能太多;但内容制作公司越多越好,制作公司永远不可能集中化,相对集中只是一个阶段性特征。

从产业发展角度,内容是竞争性的,新内容的进入一定能扩大原有行业格局。

从市场主体来看,点众、九州、麦芽、容量这些头部公司都把打造平台作为非常重要的发展路径,纷纷在海外布局短剧平台。

未来,在AI的加持下,微短剧的创作门槛和成本进一步降低。届时不需要专业团队和复杂分工,只要一个软件,一个人就可以创作微短剧,人人都是创作者。

「广电独家」:

过去一年,IAA(应用内广告)模式风生水起,市场逐步从之前的以IAP(应用内购买)为主,转向IAP与IAA并重,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IAA(应用内广告)会否主导未来长期的商业模式?

汪文斌:

现在专门做微短剧的平台已经出来了,像红果短剧。免费模式一出来,不仅激发老百姓的观看热情,也会逼着这个行业发展多元商业模式,比如“微短剧+品牌”“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文旅”等。

这么大一个流量市场,有这么多用户在的地方,一定会有人去建平台,一两家垄断不了这个市场,像目前中国在海外市场的短剧APP已经有6家。未来一定会有新的平台诞生,一定会有更多创作者涌现。

「广电独家」:

近两年AIGC浪潮席卷全球,您如何看待国际国内AIGC的发展,AI会否颠覆微短剧的生产流程和行业生态?

汪文斌:

跟别的技术不一样,人工智能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变革。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会带来全方位、全流程的根本性变化,创作主体、内容形态、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等都将改变,最根本最实质的变化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

就像现在网络脱口秀碾压相声,网络脱口秀演员来自生活中的普通人,“大众说,说大众”,相较之下,比传统相声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跟大众的生活更贴切,更真实。

构建综合性的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价体系

「广电独家」:

您参与主导构建了微短剧“繁星指数”,目前该指数的评价体系是怎样的?您对它更长期的规划和期待是什么?

汪文斌:

第一,“繁星指数”是要围绕微短剧做更全面的评测行动。

去年我们做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专项评测行动,也启动了“跟着微短剧去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的专项评测行动,接下来我们还要做微短剧产业指数,比如城市指数、园区指数、出海指数。

“微短剧+千行百业”需要更加全面的评价,只要是热点的行业,我们就会跟踪。除了产业维度,微短剧作品本身的精品化专业化水准也在评测范围。这是我们接下来一年的发展重点。“繁星指数”是随着整个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只有全面构建了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地应用它。

第二,在应用落地上,要深入行业打造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比如“繁星盛典”,来影响、引导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还可以分门别类地打造交流平台,可以深入地跟作品、企业、行业进行一对一更加深入的交流。

简单的指数发布作用有限,只有把落地应用做好,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实质的影响。“繁星指数”本身也是跟行业协会合作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我们要真正把它做成行业中最权威的大家都用的平台。

再者,要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尤其是做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我们要出教材和课程,展开培训,在研究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展我们的服务功能。尤其在教育领域,因为人才是最基础的。

如果社会上对微短剧的认识还像盲人摸象一样没有形成共识的话,就不能共同来支持它、引导它、发展它,至少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肯定不利于行业发展。我们需要在发展中形成共识,以共识来推动发展。这也是“繁星指数”的一个任务。

「广电独家」:

现在高校有没有考虑开设微短剧相关的课程或者专业?

汪文斌:

从学科建设角度讲,微短剧实际上已经包含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

现在的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有二级学科“网络与新媒体”,这个网络与新媒体就包括了网络微短剧,下一步专门的微短剧教材和课程会出来,专门的培训、大赛也要做起来

。我们已经启动了大学生AIGC微短剧创作大赛,也会把孵化器做起来。

「广电独家」:

“繁星指数”的数据来源是怎样的?

汪文斌:

已有的其他评价往往数据来源太单一,要么就流量一个维度,要么是主观的专家打分,市场向的往往唯流量论,政府向的往往缺乏客观数据基础。

繁星指数以“数据入围,专家评定”为方法,数据强综合性,这也是“繁星指数”最大的特点。其中,客观数据由网络平台的热力值、小红书赋能种草效果、作品的观众调查等几部分组成,主观数据方面有专家打分。

下一步,我们要跟有关机构进一步合作,搭建微短剧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夯实数据技术基础,自动及时地追踪行业数据。这个项目已获批准,也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

5—10分钟时长最受用户欢迎

「广电独家」:

微短剧的时长会否限制创意创新空间,从而更容易造成内容同质化和审美疲劳?

汪文斌:

我不这么看,长的叙事跟短的叙事,不是把长变短,而是叙事方式和叙事体系完全不一样了。

微短剧短短几分钟的空间,肯定做不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叙事,它的特点是直接把情绪点提炼出来,不需要一步步铺陈,通过“直给”一下子抓住受众的情绪,引发受众的共鸣。所以微短剧更多是一种情绪传播。

找到情感点,这是讲故事最核心的部分。

情绪点可能有正面也有负面,但情感点是正面的。微短剧也可以从情绪传播上升到情感传播和情怀表达。目前更多作品还是打在情绪点上,而不是情感点上。

「广电独家」:

情感不像情绪,它需要更多一些时间去铺垫。

汪文斌:

我们刚刚做了一个研究,就是关于多少时长更受欢迎,既让观众有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又不浪费更多的时间成本。

研究发现,微短剧单集时长3分钟以内及15分钟以上的时长最不受欢迎,在3—10分钟,尤其是5—10分钟时长最受用户欢迎,这就特别符合我们当年做电视节目的经验。当年我刚到电视台的时候就学到一点,如果连续7分钟还没有到一个高潮点,观众就可能要换台了。

「广电独家」:

微短剧市场的火热,引发侵权盗版、版权纷争等市场乱象,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汪文斌:

我是真正地花钱在看,花了不少钱。有些微短剧充值时具有欺骗性,比如我付了,以为能看全集,但实际上不能。花钱花得不明不白,大家就会去找盗版路径。

但我认为这是发展初期的问题,不用害怕。互联网刚起步也有很多类似问题,现在比过去规范多了。微短剧必定会走上正版化的路子,我们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治理。

融合是创新最好的路径

「广电独家」:

对于微短剧在2025年的发展,您有哪些判断和期待?

汪文斌:

我非常看好2025年微短剧的发展。

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政策利好是最大的利好,当微短剧这个内容形态得到主流社会的逐步认可后,它一定会得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前还有很多人在观望,但新年伊始新的政策利好出来后,会有更多主体、更大规模投入进入这个领域,市场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

2024年文旅赛道集中发力,新的一年更多赛道出来了,大家发力的方向更加多元化了。今年“微短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后,会得到社会更广泛关注和支持,促进微短剧生态更加良性发展。

微短剧发展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第一,微短剧与AI的合流非常重要,

“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社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微短剧行业也不例外,它们的合流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生事物,这是我们难以预见的。

第二,“微短剧+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会非常大,

做得好的话,主流媒体会焕发新的生机。

第三,我对出海非常看好,

从TikTok的发展来看,我们有做微短剧的平台和内容的能力,但出海不能操之过急。

融合是创新最好的路径。“微短剧+千行百业”也是通过融合把微短剧的边界进一步打破和扩展,这样出现的新东西一定是最有生命力和活力的。

只靠投流是发展初级阶段的状态,随着更多商业模式出现,以及微短剧精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完全依赖投流就不现实了。把流量当广告来做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这个模式一定会有进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汪文斌:2025年是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一年》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吉林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