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中国留学生的隐痛:兴趣和热爱在性价比面前,不值一提

2025-05-28 10:51 阅读量:2.3万+

华人号:留学心路

对于留学生来说,申请学校时不仅要选择一所心仪且适合自己的院校,更要深思熟虑专业方向,"好找工作吗"成为选专业时被问及的高频问题,兴趣与就业的天平势必会严重失衡。如今,中国留学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撕裂,在"面包""玫瑰"的岔路口,是选择为热爱一往无前,还是向现实低头妥协?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有没有发现,每每提到自己的专业,中国留学生总会面临一个灵魂拷问:你这专业,好找工作吗?

刚开始还会认真思索一下再给个回答,但是被问多了以后难免觉得有些不适,仿佛我们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不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就不值得读,而要衡量留学是否值得,全看你的专业是否好就业、有高薪。至于你喜不喜欢这个专业,0人在意。

我怎么就不能只是因为想学,因为喜欢而学呢?

不久前某社交网站上的一篇帖子戳中了许多留学生的痛点。

内容是这样,这位作者在欧洲留学,当她问起身边的欧洲同学“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吗”,他们无一例外总是会回答:是的!很有意思。

而且当他们提起自己的专业时,总是两眼放光,会很有兴致地介绍自己的专业,自己上的课,言谈中让人感受到他们真的准备好了要在这个领域投入自己的热情。

而这种很喜欢自己学习的东西的体验,似乎是中国留学生没有的。

中国留学生选专业首先考虑的永远不是自己喜不喜欢,而是这个专业学出来以后能做什么,好不好找工作。想学文学、艺术的,会被说:文科没前途。教师、程序员、医生等薪资待遇好的、稳定的、或者高回报的,总是会被优先考虑或提议。

好像没有人在乎我们究竟喜欢什么。

原帖作者的总结道:中国人的选专业,就和去打折超市抢优惠券一样。拥挤,追求高效率,一定要凑单凑到最优解。”

网友纷纷在帖子底下留言,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

评论区有人提到自己想学文学,接着就有人回复说,国外很多学文科的学生毕业以后也照样找不到工作,文科就业难,在各个国家都一样。

是,我当然知道欧美国家的人文社科也在衰落,我知道外国学生也会为工作发愁,但是,当我发现他们选专业可以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他们就是有底气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我却总是不得不在现实和兴趣之间做出取舍和权衡的时候,内心难免感到酸涩。

为什么一定要为了所谓的“稳定”去舍弃热爱呢?我暂时不想考虑有用无用,只是想在大学里纯粹地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学科。我也想被别人问起专业的时候,能带着喜悦的心情,告诉别人我很喜欢它。

比起不能选择喜欢的专业,更让人失落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被问到“你喜欢吗”这样的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喜欢”或“不喜欢”,而是茫然。

因为从小到大,好像没有人真正关心我喜不喜欢我学的东西。或许是功利主义所致,或许是激烈竞争之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应该做什么”“如何选择才最具性价比”总是被放在“想做什么”之前。“喜欢能当饭吃吗?”“我也想讲我喜欢的东西,但是考试考吗?”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

在学校里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在选拔性考试中胜出而服务,那么有用/无用就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久而久之,自我的想法被现实和外界的声音所压抑——没有想法,也不敢有想法。

当实用主义渗透到教育中,教育就成为了手段,一种实现阶层跃升的手段,而非以人为本的培养兴趣的过程。

其实,该怎么选专业,该不该选“有前途”的专业,已经有前人替我们试过错了。

说起早年的著名留学生胡适,最出圈的要属他的“打牌日记”了。不过他打牌归打牌,正经功课可是一点都没耽误,修了三个专业的胡适对于选专业这件事还是颇有见解的。他抛出了灵魂三问:我感兴趣的是什么?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我能做的是什么?

胡适也用实际行动探索了这些问题——选实用的专业,改专业,在不同的专业之间横跳…假如那个年代有知乎,“选择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是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下,他的回答一定是高票。

胡适刚进康奈尔大学时是学习农业的。康奈尔有全美最好的农学院,不仅不收学费,每个月还有八十元的津贴,这对家中破产还要抚养母亲的胡适来说简直是福音;当时的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他琢磨着学好农学必定有益于国家。

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的角度看,农业对当时的胡适来说都是最“有用”、最有前途的专业。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三个学期之后胡适就弃农从文,去学哲学了。想知道为什么胡适同学着急忙慌想换专业么?我们来看看当年康奈尔农院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一年,胡适在农场实习部学习洗马、套车,选种选到手起泡;第二年学习种果学,把三十几个苹果,按照果皮、果肉、果脐、茎和果上棱角的特征加以分类……

听起来就让人头大对不对?美国学生花个二三十分钟就轻松完成的事,胡适要花好几倍的时间,还完不成。这种拼命学习还是赶不上大家的绝望,太难绷。

后来,胡适意识到了,勉为其难去学习一个与自己天分和兴趣都相违背的专业,只是浪费时间。尽管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多下点苦功,应付作业和考试是没问题的。

可是那又如何?考完之后他就会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就算掌握苹果的分类,对国家有什么益处?中国根本就没那么多种类的苹果。

不过,农学院枯燥的学习生活并没有阻挡胡适去探索自己的爱好:他利用课余时间选修了哲学史;辛亥革命后,他在积极参加各类讲演会的时候,研究了政治史;选修外语课时,又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康奈尔毕业时,胡适完成了哲学和心理学、英国文学、政治和经济学的专业课程学习,放在今天就是个triple major的大学霸。如果你问他,你是什么专业?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成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所以对于选专业,胡适很有发言权: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为标准,而要以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标准才是正确的。

才能与职能错位是很遗憾的,胡适这样解释道,“譬如一位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国内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有人说,那我的现实条件不允许我选择我喜欢的专业,怎么办?我原本喜欢的专业,读了以后丧失了兴趣,怎么办?

如果你确定自己选错了专业,也无需恐慌。选错专业并不会毁一生,因为大学专业并非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也不决定你未来的人生,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的眼光、格局、自身的努力,以及你能否抓住机遇。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就算是工作以后也还有很多知识和技能要学。在大学里最应该做的是提升学习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开阔视野并激发自我潜能。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性、创造力…这些你一直忙于学习而忽视的软技能,才会带你去更广阔的天地,见识更精彩的人生。

未来的路还很长,你真的不需要把赌注全部押在选专业上。无论选对还是选错,我都相信你会努力奔跑,然后在某个拐角与自己的理想人生不期而遇。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中国留学生的隐痛:兴趣和热爱在性价比面前,不值一提》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印度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留学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