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孟庆国】史话邓州

2021-01-27 08:41 阅读量:3.4万+

华人号:文艺河南

史话邓州

孟庆国

邓州花洲书院内,有一个四进三院的古院落,紫红门柱,鸟兽飞脊,雕梁画栋,古朴厚重,被布置成邓州名人馆和姚雪垠文学馆。室内陈列着从远古至近代邓州的文化遗迹图片、实物、碑碣和名人传略,俨然一座邓州历史文化博物馆。最近,我走进这里观览,并实地踏访了几处人文遗迹,试图穿越时空隧道,走进邓州的历史深处,去了解邓州的历史变迁,解读邓州的厚重历史,触摸邓州的人文地脉,感悟邓州的文化精神。

一、邓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邓州地处豫鄂交界,左襟白河,右带丹江,前列荆山,后峙熊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沃野千里,水丰植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在远古洪荒时期就成为中原先民们聚居生息之地,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

根据在邓州八里岗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推断,早在68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中国最早山水志怪著作《山海经·海外北经》记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是黄帝时期夸父族的首领,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族人多被太阳烤死,夸父就想把太阳摘下,听从人的指挥。于是开始逐日,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又向北方大泽奔去,路途中渴累而死。临死时,他将木杖抛出,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个地方就叫邓林。夸父弃杖化为“邓林”的位置,据《荀子.议兵》载曰:“汝颖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读史方舆纪要》上说:“邓州,古所称邓林之险。……盖州境古多名材。”《邓县新志》载:“林扒镇古称邓林镇”。从上述记载可知,邓林就是现在邓州市林扒镇。关于这段神话传话,历代文人墨客多有描述。晋陶潜诗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唐韩愈诗言:“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孟子·滕文公》记曰:大禹治水“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文中之“汉”,即汉水流域,其中亦包括南阳盆地的唐、白、湍、刁河等河流,而湍、刁二河,即属邓州。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又在丹水与汉水流域协助舜帝征剿“三苗”部落并将其降服,帝舜才将帝位传给了他。禹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并一度将都城设在邓地。现今邓州西不远,有山名大禹,山上有大禹庙,庙里碑文有大禹在邓地治水并于此建都的记载。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曰:邓国,乃夏王朝遗民居住之地。唐代杜佑《通典》更是明确记载:“邓为禹都。”宋朝《路史·国名记四》认为,杜佑所言“禹都”,应为仲康子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

据近代考古证实,河洛流域的斟鄩,阳城、安邑、二里头,都曾为夏都遗址。大禹是否曾在邓地建立夏都,邓州是否为夏朝始都所在地,还有待史学界考究和考古证实。但大禹之孙封子于邓国,却是史载有据的。

大禹死,启继位。启不像大禹那般勤勉理政,而是耽于享乐,结果搞得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史称“夏启荒政”;启死,太康继位。太康比启更加荒淫无道,终于惹起公愤,被有穷氏部落的头领后羿联络众族,将太康逐出夏朝都城。太康逃至夏都以东(古称阳夏,今太康县)一带流亡,史称“太康失国”;太康死,其弟仲康继位,也没干出什么成绩;但他身在洛水流亡,却心系夏朝,念念不忘夏朝之都邓林,于是临死之前,为其子相封国于邓林,史称“仲康子国”。

仲康死,相继位。其时,后羿与寒浞正在互相杀伐,争夺夏朝王位。相回不去夏都,只得携带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落,直到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即位,在有仍氏、有虞氏帮助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击败篡夺夏朝的寒浞,恢复并实现夏朝中兴。

回望夏朝,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前后近百年间,王权旁落异族之手。其间仲康流亡之中,封子于邓国,国都即邓林。少康中兴夏朝,还都帝丘时,邓林始终为夏朝都城。仲康的子孙们,在邓地经营700年,并在夏朝中兴后,作为邓姓属国,屹立诸侯国之林。

夏之邓国,封国700年后,被商王武丁所灭。武丁又封其叔父曼公德阳于夏邓国之地,此为史上“曼姓邓国”或“殷商邓国”。殷商邓国自武丁王时建国,作为商王朝南边的重要属国和屏障,为拱卫商王朝中央政权,促进商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当时的邓国国君、第六位邓侯昆就去殷归周,保住了国土,延续了国祚。在西周王朝270多年间,邓国作为“屏周”的异姓诸侯国存在于周王朝的南部版图之上,并得到了发展。春秋时期,天下“礼崩乐坏”,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邓国又传了7位国君,后被楚国吞并。曼姓邓国从公元前1240年立国,至公元前678年失国,世袭侯爵共22世,存在了562年。现存于邓州市东南郊八里王的“吾离冢”,即为曼姓邓国第19位邓侯吾离的坟墓,这是第一位见于正史的邓国国君,《春秋左传》有所记载。吾离冢是现存唯一邓国国君的坟墓,人称“天下邓氏第一陵”。天下邓姓出邓州!曼姓邓国以国为姓,天下邓氏公认曼姓邓国第一世邓侯曼公为邓姓始祖。经过3200余年的发展,后裔遍布海内外。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邓并灭之。楚文王的母亲邓曼是邓国侯吾离的女儿,这实际上是外甥吞并舅舅国土的一场战争。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此类以强凌弱,临国与宗亲、姻亲国之间的征战讨伐司空见惯。楚文王念母国亲情,并未屠杀邓国臣民,而是逼迫邓国君主带领他的一班群臣、贵族及亲属,南迁到原邓国与楚国交界的边防城邑邓城(今湖北襄阳市团山镇邓城村)一带安置生养。这样既便于控制,也断了邓国君臣的复国之梦。至此,从夏帝仲康起,历经夏、商、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邓国不复存在了。两个邓国,在邓州历史上共存在了1300余年。

楚灭邓后,在邓地设穰邑。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穰遂为秦地。秦国设邓为州,辖穰县、山都、邓县三县,属南阳郡。两汉延续,直至三国归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将周朝以来设于江南的荆州治所,迁至邓域穰邑,时辖8郡41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魏争夺荆州大战于穰,西魏胜出,派大将杨忠镇守穰城,同时都督三荆、二襄、二广、二郢和南雍、平、信、随、江、淅共十五州军事。此时,穰不但是荆州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十五州的军事中心,这是邓州历史上辖域最大时期。

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175年间,曾三次以穰城为治所,置南阳郡。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升邓州为省级行政机构“宣化军节度”,治邑为穰。管辖泌州、随州、复州、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宛、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和新野九县。后唐同光元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于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225年。北宋时期,仍于穰设“武胜军”,辖穰、宛、内乡、顺阳、淅川五县。并于政和二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金代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穰,并设“武胜军”节度,辖穰、南阳、内乡三县。元朝初,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始归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州治仍在穰,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南阳府。清代延之,但雍正后,降为散州,不再领县。民国,邓州改州为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归属南阳专区。1988年11月,撤邓县,设邓州。2004年为省管经济单列市。2011年为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出,邓州在历史上曾两度立国,代荆州行使刺史职权,代南阳行使郡治权力,长期管辖三至五县区域,这些辉煌历史,在全国的县级市中,是很少见的。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邓州多为国、州、郡、城之地域中心。长期的政治文化经济集聚沉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可谓地上名胜星罗,地下古迹棋布。这些地上的人文遗迹和荒丘墓冢里沉睡的灵魂,都是这块土地厚重历史的承载和见证。

二、邓州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地方

蹚过邓州的历史长河,邓州历史上,曾经出过八位宰相,几十位贤臣廉吏、和众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名人。如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尚书令左雄,刘秀所封“云台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三国时期官至司隶校尉、太尉的张温,南北朝梁代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刘之遴,汉至南北朝时期显赫一时的“宗家十才俊”,唐太宗时尚书右丞、参知政事刘洎,唐中宗、睿宗两朝宰相岑羲,唐代德宗、宪宗两朝宰相赵宗儒,唐代中期著名大将张建封,宋朝文状元、开封知府、御史中丞贾黯,南宋名将王坚,元顺帝时中书左丞、丞相成遵,明代首辅、一代治世良臣李贤,南明宰相李永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彭而述,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彭始抟,清朝武状元、广西提督马殿甲,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清代著名怪才、“中原阿凡提”庞振坤……

三贤像

唐宋时期,邓州文化盛极一时。以韩愈、寇准、范仲淹“三贤”为代表的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或诞生于邓州,或执政于邓州,为邓州社会和文化发展立下丰功伟绩,给邓州带来无尽荣耀。在邓州城内卫生路三贤小学附近,原来有座“三贤祠”,为明代建筑。里面供奉着三位名扬史册的历史人物:韩愈、寇准和范仲淹。现祠堂已废,三贤路地名尚存。为了使后人永远铭记三贤的功德,邓州人在花洲书院泮池湖旁花木丛中,竖立了三贤铜像,供人凭吊瞻仰。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孟州市)人,祖籍邓州。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元和十四年,因反对唐宪宗迎奉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途经邓州,写有《次邓州界》、《路傍埃》、《食曲河驿》、《过南阳(邓州)》等诗,留下了“韩愈过邓州”的人文史话。因其在唐宋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邓州人将其列入“三贤”之首,立祠供奉。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1004年),辽(契丹)军犯宋时,他任宰相。当辽兵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今河南濮阳)下,寇准力劝皇上御驾亲征,打败了辽军,双方立下“澶渊之盟”。寇准为官,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直言敢谏,清正廉明,体恤民众,被人誉为“天官寇准”。因遭人陷害,寇准被两次罢相到邓州。第一次是公元996年,被罢相后贬到邓州任知州;1015年再次罢相,又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到邓州。

范仲淹像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时父死母嫁,漂泊贫穷的生活迫使他“划粥而食”,把一碗粥分作几顿来吃。在苦难中发奋读书,步入仕途。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屯田守边。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当了宋仁宗的副宰相。他和欧阳修、富弼等人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向朝廷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史称“庆历新政”,因遭保守派反对而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途中逝世,终年64岁。身后被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出任邓州知府。范仲淹以当朝副宰相之尊之才,治理一州政务,自然游刃有余。知邓三年,他体察民情,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丰裕民生,使邓州出现了政通人和,讼息民安的和阜景象。理政之余,他筹措资金,扩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筑建春风阁,创立花洲书院。为了使书院尽快兴盛起来,,他常于公余之暇到书院执经讲学。在此期间,他写出近80首(篇)诗文、书信。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应好友滕宗谅之约,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在花洲书院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仅360多字的记序,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造诣。特别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组成部分。洲孕文显圣,楼因记益名,一篇《岳阳楼记》,让邓州、花洲书院、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名高天下,流芳千古。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的兴办和《岳阳楼记》的传世,使邓州文风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谢降的三个儿子,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元祐时邓州知州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近千年来,花洲书院弦歌不断,邓州文脉赓续,人才辈出。宋至清末,邓州出了3名状元、71名进士、202名举人,还出了以彭而述、彭始抟为代表的彭氏“帝师之家”。清末至今考入大学进而出国留学的人更是不可胜计,如和邓小平一起留法的文学博士丁肇青,中国社科院院士、《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丁声澍,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曹东扶,著名历史小说家姚雪垠,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著名中国画画家董振堂,曲剧皇后张新芳,知名中医周连三和高徒唐祖宣,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这些从邓州成长起来的精英人才,均以其辉煌的成就为古老的邓州增添着光彩。

三、邓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在电视连续剧《羋月传》中,有不少魏冉的戏。剧中戏说成份多一些,但魏冉确有其人,封地和墓地都在邓州。史载,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武王死,诸弟争立,他拥立昭王,拜将军。他一手培养和举荐白起为将,多次击败三晋及楚军,为秦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官至丞相,封于穰(今邓州市),号穰侯。《资治通鉴》称:“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如今,在穰城路北段人民公园南边,魏冉冢仍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衣冠冢

在邓州张村镇原野上,有一座冠军故城遗址,他的主人,是西汉勇冠三军的一代战神--霍去病。《汉书·地理志》应劭注:“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冠军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即汉冠军县。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即此。窦宪亦封焉。”从现存古城废墟地基可知,冠军古城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面积20万平方米。地上可见大量汉代砖瓦,地下多次出土陶器、铜器一类器物。清代曾出土汉代石华表一通和“关中侯”金印。

霍去病(前140-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汉武帝第二个皇后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春三月,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刘彻去霸上祭祀先祖,回宫时顺路探望大姐平阳公主,无意中看中了府中家奴卫子夫——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随后被送入宫中。从那一刻开始,改变的不仅是卫子夫的命运,还有中国的疆域、大汉的兴衰。元符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18岁的霍去病统精锐骑兵一万多人随卫青出塞,与屡次侵犯汉朝疆域的匈奴作战,开始了他短暂而辉煌的军事生涯。几年间,他多次领兵出征,连战皆捷,直捣匈奴大本营,迫使不可一世的浑邪王不得不向汉王朝投降,为大汉王朝开拓了广阔疆土,深受汉武帝依重,被封为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封地冠军县,就在今天的邓州市张村一带。当汉武帝要赐给他豪宅和官邸时,他却断然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言既出,朝野上下莫不为之感动。不幸的是,这位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战将,在战场上只驰骋了6年,便死于病魔之手,年仅24岁。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命将其安葬在茂陵之侧,让他在阴间也要护卫自已。在其封地冠军县,为其垒起了衣冠冢。如今,冠军城已不存在,只有冠军侯的衣冠冢,无声地躺在故城废墟上,诉说着这里昔日的荣耀和辉煌。

在霍去病衣冠冢附近,还有东汉贾复、窦宪、杜茂墓。在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多位邓州人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有5位名将重臣被刘秀列入“云台二十八宿”。

双忠亭

唐、明两朝,邓州出了张巡、铁铉两位铮铮铁骨的忠臣义士。张巡,邓州人,唐代名将。开元末中进士,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县(今河北南宫县东南)令。安禄山叛乱,张巡与雎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抗敌,固守数月,城内粮食断绝,罗雀掘鼠以充饥,煮马鞍、铠甲皮件以填腹。后援兵不至,雎阳城陷,张巡、许远等被俘。敌将劝降,张巡嗔目怒骂。敌抉其口,齿尽落,血遍流,仍大骂不止,终为敌害。安史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

铁铉、字鼎石,邓州人。明洪武入仕,由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机智灵敏,临事不苟,奏对详明,明太祖朱元彰很器重他,賜字“鼎石”。洪武末年,任山东参政,镇守济南。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取帝位,铁铉固守济南,屡败燕军,升山东布政使,不久升兵部尚书。朱棣即帝位后,设伏兵计擒铁铉,铁铉至死不屈,受磔刑而死,时年39岁。后人敬其忠义,在各地建祠纪念,南明朝廷追赠铁铉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谥为“忠定”。邓州城区小东关原有“铁公祠”,“铁祠春烟”为邓州古八景之一。今阎营村有铁铉墓,大东关有“双忠祠”,花洲书院有“双忠亭”,同祀张巡、铁铉。祠、亭门柱楹联云:“国士无双双国士,忠烈不二二忠臣。”

在邓州张村上营村,有个远近闻名的“台湾村”,现居住着45户人家,共220人。“台湾村”的存在,源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黄廷。黄廷,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清初率部加入郑成功部,官拜提督、右先锋。清康熙三年(1664),黄廷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归附朝廷,受命自卢沟桥南下沿路疏散屯垦。黄廷率五营亲兵5600人抵达邓州,分散屯垦于张村、文渠一带,建48村。随后,曾六次奉诏率部出征,战功卓著。黄廷军屯垦邓州时,有五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高山族部卒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经过300余年的发展,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上营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台湾村”的存在,既见证了一段英雄的史实,又见证了海峡两岸一家亲的胞波情谊。

中国自古以来,以长江、汉水分界南北。邓州南临汉水,在历朝历代社会变改,政权交替中都地处战略要冲或南北交战的前哨阵地。汉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为报前年在宛城败于张绣之仇,亲率大军讨伐张绣,双方在穰地屡屡厮杀,难分胜负。曹操屯兵处留下了“魏武城”遗址。赤壁大战时,曹操于209年收复荆州八郡后,把部队安扎在穆县东安众港(今急滩镇西门外三河交汇处)训练水兵,以图南下。并将邓州一带作为后方供应基地,开挖运粮河供进军江陵部队所需。

宋代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迁都江南,将中原大片土地丢给金人。邓州人民不甘心屈服,与南宋官兵一道,展开了顽强的拉锯战。自1127年至1141年间,邓州仍为南宋所有。南宋绍兴三年(1133)十月,伪齐李成挟金人陷邓州,知州刘汲战死,金人杀邓人无数,还把不屈服的邓人迁到河北。绍兴四年(1134)七月,岳飞率军北伐,在邓州城南与金兵激战,生擒敌守将高仲,收复邓州。今构林镇西北柳枫河边有岳飞屯兵遗址。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宋割邓州给金。金在邓州置武胜军节度,领3县6镇。此后蒙古崛起南侵,邓州又成了宋、金、蒙混战之地。

解放战争中,与大别山革命根据接壤的邓州,是国共两党、两军反复争夺的地区。1948年1月、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解放邓州(县)。1948年1月31日,邓州城被攻克后,毛泽东主席亲拟电文,向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发电祝贺。建于1958年的邓州烈士陵园,安葬着解放邓州时牺牲的673位革命烈士的遗骨,其中有名烈士墓213座。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电影《小花》的原型素材均来自于烈士陵园安葬的烈士们。

百战出将星,板荡识忠臣。这么多名将忠臣或生于邓州,或葬于邓州,或封于邓州,或战于邓州,为邓州这块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浩然正气的英雄基因。自古以来,邓州民风彪悍,崇文尚武,英雄豪杰辈出。唐代安绿山叛乱时,出现了与张巡齐名,拼死守邓州,阻敌南下的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邓州涌现出张敬礼、蔡那、蔡道恭、胡僧祐、宗越等“南朝五虎将”和显赫一方的刘廙、刘乔、刘胡等刘氏诸英豪;近代革命史上,涌现出地方自治领袖宁洗古、建立第一个邓州中共党支部的郭绍义、老红军刘向三、抗日英雄杨雷、地下共产党员李德生、巾帼英雄杨蕴玉等革命先驱。

编外雷锋团

一代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延至现代,在邓州大地上涌现出一个“编外雷锋团”的英模群体。1960年8月,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和雷锋分配到一个团。他们中的10人成长为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团长、政治处主任及营长、教导员,27人成长为连排职干部。后来,他们陆续转业、复员回到故乡。中共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于1997年4月,按民兵形式正式成立“编外雷锋团”,原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任团长,原政治处主任姚德奇任政委。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定革命信念,播撒雷锋精神,争做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编外雷锋团”的生动事迹,在邓州、南阳乃至全国广为流传。2014年6月,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邓州好人、英模层出不穷。近年来,在国家、省、市评出的“好人榜”上,每年、每届都有邓州人的身影。一个英模、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这一面面雷锋的旗帜,英模的旗帜,好人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邓州大地上,凝聚着邓州人的磅礴力量,激励着邓州人的昂扬斗志,引领着邓州人民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正气歌,动地诗。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孟庆国】史话邓州》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华盛顿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