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湾连中沙特两个新基建项目!
2025年1月,中国港湾迎来开门红!中国港湾中标沙特红海体育娱乐区基础结构项目和吉赞工业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对于中国港湾来说,为2025年的海外经营开了一个好头!
据悉,沙特吉赞工业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主要包括场地平整、地基处理、道路及管网建设,旨在为未来工业城的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吉赞工业城是沙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地处红海沿岸,占地106平方公里,规划为沙特的工业、贸易和物流枢纽。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项目之一,吉赞经济特区预计到2040年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吸引110亿沙特里亚尔(29.3亿美元)的外国投资。
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吉赞工业集群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沙特的重要基地,已吸引多家中国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涵盖了港口、炼油、发电、铝业等诸多领域。
此外,红海体育娱乐区基础结构项目位于沙特西海岸红海高端旅游开发区域,施工内容涵盖7个水体结构、10个房建结构及挡土墙系统等,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项目工期230天。该项目致力于为沙特国内外游客打造更为卓越的体验,助力提升红海高端旅游区的整体品质与吸引力。中交四航局则负责实施该项目的施工任务。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的子公司,中国港湾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非常丰富,已在全球设有90多个分(子)公司和办事处,业务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知名的中国基建企业。
早在2007年,中国港湾正式设立“中国港湾沙特阿拉伯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在中东沙特的国际化业务探索之旅。
中国港湾也是较早进入沙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的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之一,以及中沙两国政府签署的《基础设施工程合作谅解备忘录》项下第一批39家推荐企业名单之一。
据报道,2007年11月,中国港湾经过激烈角逐击败三家欧洲对手,一举中标沙特贸易和出口发展公司(TUSDEER)吉达伊斯兰港扩建项目,中标金额2.32亿美元。这也是中国港湾在沙特市场拿下的第一个项目。
2008年,中国港湾与沙特港务局成功签署沙特东海岸扎瓦尔角(Ras Az-Zawr)海港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合同总金额高达5.87亿美元。初入沙特市场的中国港湾,凭借自身在港航领域的过硬技术积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一举拿下两个大项目,初战告捷,成为中国第一批在沙特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突破的基建企业。
自2007年进入沙特开展业务,迄今为止中国港湾在各个领域仍然签约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港湾在沙特已成功实施超过50多个项目,覆盖水工、路桥、基础设施等不同行业领域,累计合同金额已超过50亿美元,同时保持了优质的履约记录,为中国基建企业打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地标建筑、机场港口……在沙特许多忙碌的工地现场,闪现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人的身影。近几年,我国建筑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互联互通”建设,打造了一张张“中国建造”的金名片。
中国基建企业集体出海,海外业务成为新增长点,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6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万亿美元,对带动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建筑业“走出去”从最初单一劳务输出转向工程总承包、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等多元化模式,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不断增大、技术含量逐渐增加。
2024年以来建筑央企海外订单整体好于国内,出海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是大势所趋。在主要建筑央企中,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中冶、中国化学、中材国际等海外新签订单增速高于国内,部分公司海外新签增速高于50%。
在传统基建领域,特别是在高铁、隧道、桥梁和公路等领域,中国建筑企业在全国各地留下非常多经典的工程项目。EPC是建筑企业出海采取的主要模式。这一切得益于国内企业总承包经验非常丰富,整个建造过程中,相对于海外一些大型工程公司,中国建筑公司的运营效率较高。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22年10月18日,中国建筑中标沙特阿拉伯NEOM新城交通隧道(山区部分)二、三标段项目,项目金额高达78.6亿元。据悉,该项目是沙特最大的交通运输和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也是NEOM新城“The Line”的先导项目。
随后,在沙特的基建市场,中国企业中标的消息不绝于耳。中国建筑中标沙特 “The Line”新城建设项目,也彰显了中国正涌现着一批具有跨国实力的国际建筑企业。
但是从竞争沙特基建市场来看,中国建企的对手们并不简单。
由于欧洲入局阿拉伯国家较早,输出的西方文化、西方市场经济规则,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标准,并且被阿拉伯国家所接纳。因此,入局沙特的外国企业们实际上更有优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沙特的合作模式主要是PPP模式为主,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面对这种新的项目运作模式,中国建筑企业普遍缺乏中东市场的项目履约经验和风险管理经验。
国际工程承包精细化运营势在必行,拿下项目实现盈利才是王道
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中国企业在中东市场已经缴纳了巨额的“学费”。
2009年,中铁建总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铁建与沙特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EPC+O/M 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施工完成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再加上缺乏风险意识,最终项目净亏损人民币41.48亿元。尽管亏损原因复杂,但是在合作模式上,中企海外投资最好与项目所在地的企业寻求一种最佳的合作模式,或者进行部分承包,或引入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来降低风险。
据了解,自从中资企业陆续进入沙特并从事EPC项目总承包以来,施工分包模式先后经历了以国内劳务输出型为主的传统国内分包模式、以“中国管理团队+属地及第三国劳务团队”为主的中国分包商模式、以属地化成建制分包为主的分包模式三个不同阶段。
初次进入沙特工程市场,而且没有在当地获得注册经营地位和承包商资格的外资承包企业,必须通过与有资格的当地承包商建立联合体、合资企业、转包或分包,以及委托当地承包商代理等间接方式参与承包工程竞争。
但是,在沙特建筑市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目前可合作的有经验、懂管理、良履约且报价有竞争力的属地化整体或专业成建制分包商较少,选择空间有限和不充分竞争给新分包模式的应用及高效运行带来较大挑战。
因此,中国建筑企业更应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分析风险与挑战并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同时需要加强整个项目团队的风险管控能力,强练内功,积极探索新分包模式下的管理模式与思路,从资金、安全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效能,以合理可行的分包模式转型升级给企业在沙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契机。
毕竟,在国际市场上打拼,最终是要实现项目的盈利,而不是一次次高调中标,却以高额的亏损黯然收场。
进入2025年,沙特建筑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可观,沙特利雅得五大行业展正是链接建筑服务与产品供给的关键平台。各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争取早日进入沙特这个蓝海市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中国港湾连中沙特两个新基建项目!》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