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人生征程的起点——龙岩一中  

2024-04-20 08:00 阅读量:6.3万+

华人号:龙岩文化研究会·岩声

 

人生征程的起点——龙岩一中

 

◎文/   郭启熹

     我一辈子除了在福建师大上大学、当助教十四个年头外,大都工作生活在龙岩,过去长时间家住地区医院、卫校,天天上下班途经龙岩一中门前,总在感受着这是座洋溢着生气勃勃的希望的殿堂,充满着慈爱的育人深宫。百年来千万个龙岩学子在这里吸取了知识的乳汁,扬起人生的征程长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对于我和我的全家来说,龙岩一中更是拯救于凄风苦雨中的伟大母亲。

我是岩中21组的学生,我们这一代全是生在苦难的抗日战争,长在党的温暖怀抱中的。1947年小学毕业了家境贫穷,毕业即失学,十岁刚出头,就流落在漳州街头叫卖花生,随父亲撑着扁豆船,在九龙江洲地中种瓜菜为生。后来父亲在漳州崇正初中当上职员,我才随之读上初中。只读完初一,国民党军队大批败退闽南,我又只好随母躲回江山老家种田去。1950年秋,父亲到龙岩一中任教务员,我也进入向往多年的龙岩初中,在该校插读初二。解放初百废待举,干部不拿工资实行供给制,学校也是向各乡镇调拨点大米来发给教工。象我父亲每月可领一百二十斤大米,我们寄宿生在校食堂合桌伙食,每月交3万元(1953年夏人民币改制前一万元折合今人民币一元,下同),包括早粥、午、晚餐自放米蒸,一些午膳生和交不起3万元菜金的同学则在学校周围找百姓代蒸饭,食菜自备。所以有的穷家子女往往一块豆腐乳配上几顿饭,甚至以酱油代菜。过着真正意义的“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生活。寄宿的寝室二三十人合住一间。有的同学棉被不够,冬夜里常常冻得打哆嗦,甚至冻得喊到天亮。当时尽管生活艰苦,大家都是刚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挣脱出来,上学用不着交学费,不少人还领有助学金,我也享受乙等助学金,代办费也不多。假日里我们这批农家孩子还可以回去打柴挑担,帮忙家里干些农活,日子还过得挺舒心,每当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曲,心里充满着欢乐和希望。校内学生活动极为活跃,除了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如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有的同学还直接报名参加军干。我们这个小班就欢送过邓彼得、张志成两位同学参军去,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学生会、团总支经常组织大家听各种报告,劳动建校(主要挖后操场),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一批政工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威望很高,象孔永松、张哲等都很受我们同学尊敬。

刚解放时龙岩高中与龙岩县中合并为龙岩中学,简称龙岩中学。学校范围大,东毗松涛小学,西邻振桂小学(今实小)。我们21组有甲、乙、丙三个班。记得初二上,教室在校门口大榕树下的文虎堂(即爱国侨领胡文虎捐建的)。后来每个学期都变迁一处,不过全是平房,初二时大家还充满着浪漫的童真,课堂里时有淘气事件发生,下课后更是把关、扔球、乱蹦乱跳,不过大都还服管,尤其是负责生管的林良基老师。正当在乱哄哄的场面中,只要林良基老师一出现立刻就鸦雀无声。一到初三大家便自动安静下来,上课、自修纪律都很好,这也合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成长年龄规律吧。1951年厦门大学迁来龙岩,学校教师缺,延聘一批厦大高年级学生上课,他们更容易与同学打成一片,给同学们带来新知识、新信息,很受大家欢迎,大家课后还常常围住老师问这问那,当时我对数理化兴趣特别浓,与这批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1952年初,龙岩专区为把培德女校改办成龙岩二中,便把我们同学中西门片一带的男同学调过去,组成男女生合校的二中,这批同学离去后,我们这届的初中毕业班便由三个班并成两个班,同学们相处了两年多不愿分离。不过龙岩二中刚办时,尚未办高中部,半年后读高中大家又欢聚在一起。我们这届同学,正处于五十年代进入发展国民经济的新时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建设人才,所以除了个别受“极左”阶级政策限制外,后来几乎个个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包括一批初中毕业后去就读高工、高商的同学,像龙岩市当时经济新的增长点龙岩超级压光纸厂,从设计到安装、生产的负责人章兆河总工程师,就是我班在1952 年进入高工福建省机电学校就读毕业的同学。

1952年的春天,长期为贫困缠绕的父亲,胃出血日趋严重。当时爱华医院医生回国,龙岩没有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学校也没有医保制度,住不起医院,只好在一中边上租间小平房,天天吞服几粒药丸。父亲自知沉疴难治,怕我失学家庭难以度日,要我转读刚在龙岩一中复办的龙岩师范速成班,以求一年后便去当小学教师。要我一下子放弃十分兴趣的数理化,放弃将来的种种理想,但又无可奈何,我只好偷偷大哭一场,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当时的师范速成班领导也是龙岩一中魏稼秋校长兼任,该班从闽西各县招来约一百名学生,多是失学的穷孩子,在学生甚少,年龄与学力参差不齐,校舍也放在龙岩一中对面两座祠堂里。厅堂做教室,回廊当宿舍,女生租住边落房间,全班食、住整天聚在一座房屋里,倒也其乐融融,团结友爱气氛甚浓,到了第二学期秋季才搬到社兴独立成校。

记得1952年父亲逝世前几天,房东就再催促我们要把病人搬走,那时,老百姓通电话还很难。母亲一人既要照顾病危的父亲,又带着才出生几个月的小妹,大妹才8岁,有时可以帮抱抱小妹,我自己则天天仍在师范上学,家乡亲人还不很知情。所以一直到314日才由学校请来两名外地工,315日天蒙蒙亮,趁着街上无人,把奄奄一息的父亲抬回家里,刚刚走上畲岭亭我翻开棉被一看父亲口吐白沫已断气,我只听着瘦小的母亲在山岭下背着小妹,搀着大妹号哭着来,周围全没人影,那时的母亲真叫一步一行泪,孤儿寡母相望无策,呼天不应,喊地无声,一直挨到赤坑才见亲人来接。当时解放不久,大家仍很贫困,更无任何社会保障可以资助。幸有龙岩一中领导和教工们关爱,他们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为我家捐集到139元,父亲才得以安葬,让我能继续完成以后几个月的学业。

父亲带走了我少年时代的幸福,也让我告别了孩童的天真与幻想。魏校长亲自两次找我谈话,给我以安慰和鼓励,龙岩一中老师们对我也特别关照。苦难是最好的生活教科书,父亲去世后3个月我加入了青年团。入团前支部要我看一本《正确树立革命人生观》的书,我反复认真地读了几遍,使我开始懂得怎样对待人生,对待事业。所以,1988年初我接任闽西大学校长后,对一些遭难的贫苦学生有着特殊的同情感。1992年我出境筹款,首先就是想建立特困生奖学金,先后得到香港余国春、张问强、游尚群先生的支持,一直延续发放至今。直至1997年我退居二线,我除自己资助过几名特困生外,在继任的李海洋校长的支持下,还取得陈进强、李新炎先生的支持,扩大了资助范围,有效制止了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流生现象。就我所知,象闽西大学这样长期取得海内外社会人士扶助特困生的力度,在省内外别的大学还是少见的。我这样做正是当年龙岩一中的领导老师教给的。

在龙岩师专、闽西大学未办之前,龙岩一中一直是龙岩最高学府,它集中着龙岩学界的一大批精英,哺育一代又一代人才成长。我在它的怀抱里只生活过两整年,但这是我人生处境最困难的两年,也是我长大成人最为关键的两年,她不仅帮助着我度过人生的关隘,更让我在这里树立起人生理想,体验人间的温暖与关爱,后来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女儿、两个外甥也都享受着它的抚育与温暖,从龙岩一中走向人生,走向社会。

今天龙岩一中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经营,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高中的高标准迈进。

祝贺您,龙岩一中我的母校,走在了中华大地办学前列!

祝愿您,龙岩一中将为祖国为人类造就更多、更杰出人才。

本文刊于百年一中纪念册 

节选自《岩声》2020年第四期。

《岩声》,国内统一刊号:CN-35 ( Q )0135,是研究龙岩文化,联系海内外龙岩华人华侨情谊,宣传龙岩历史,讲好龙岩故事,保护、弘扬、传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刊。立足龙岩,联谊全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人生征程的起点——龙岩一中  》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