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 08:42 阅读量:6k+
华人号:宁夏风光公元7-12世纪
阿拉伯语与科普特语在埃及
科普特学者把当代科普特人敬为“古代埃及种族的直接后裔”。伊斯兰初期,科普特人日常用语仍是代表古埃及语最后阶段、大多用希腊字母拼写的科普特语。但随着穆斯林在埃及特别是下埃及已占多数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语已成为人们日常用语,科普特语已不为普通百姓所知。
1
历史背景
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执政期间,大将阿慕·尔本·阿绥率军进军埃及;641年,埃及主教兼总督居鲁士被迫签订合约投降,至此,阿拉伯人攻下埃及,开始了对埃及的统治。而在阿拉伯政权进入埃及之前,埃及属于拜占庭帝国,使用两种语言:希腊语和科普特语,前者是当时的官方机构和正式场合用语,而后者是非正式场合中埃及本民族的大众语言。
罗马人统治了埃及3个多世纪,但是埃及一直是双语现象,无论是希腊语还是科普特语,都没有能力打败另一种语言,直到阿拉伯势力的进入,阿拉伯语成为埃及土地上的第三种语言,并逐渐由一开始的弱势语言发展成为官方语言,最后成为埃及的科学文化用语、宗教用语以及埃及大众普遍使用的日常口语。这种转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2
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的阶段性变化
阿拉伯语进入埃及的初期阶段
该阶段从阿慕尔率军进入埃及(公元640)年到公元8世纪初。这一时期,从书面语层面来看,埃及使用的是希腊语和科普特语: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用语政府、机关中;而科普特语作为大众语言,用语合同、条约和书信中,两种语言经常在一起使用,有时会加入阿拉伯语。从口语层面来看,这一时期使用最普遍的是科普特语,阿拉伯语还未真正进入埃及的学术领域或大众的日常生活。
科普特语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历史学家发现一份纸草历史资料,用希腊和阿语共同记载而成,其年份是伊历22年(即公元642年);而第一份完全用阿语写成的文献出现在公元709年的[2],这证明阿语在进入埃及的初期就已经使用于政府机关内了,但此时并不能称其为第一官方语言。
该时期,阿拉伯人的势力刚进入埃及,阿慕尔·本·阿绥作为埃及总督,并没有对埃及民众的宗教、语言和文化采取镇压措施,埃及的科普特人在宗教上也都有相当的自由。而且,此时埃及境内的阿拉伯人,除了此前由于经商等由阿拉伯半岛移民而来的部分阿拉伯部落以外,大多是阿拉伯远征军队及其家属。相比与埃及原住民,阿拉伯的人数可谓很少,且大多居住在福斯塔特和亚历山大等地,并没有和埃及民众有广泛的接触;从而导致伊斯兰教在此时也没有展开什么值得一提的活动,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阿拉伯语在这一时期未能广泛流传,它只是开始成为政府机关的使用语言之一,至于学术层面和口语层面,阿拉伯语的使用还很有限。
阿拉伯语的传播发展时期
该时期大致从公元8世纪初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即伊历3世纪,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在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的竞争中,阿拉伯语开始占据上风,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而在民间,阿拉伯语也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使用范围,与科普特语不相上下。
706年埃及总督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马利克·本·麦尔旺颁布法令,对埃及的语言实行阿拉伯化,规定埃及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代替希腊语和科普特语。这一政策对改变埃及当时的语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规定并没有引起科威特人特别激烈的反抗,因为对科威特人而言,这只是一种外来语(阿拉伯语)替换了另一种外来语(希腊语)。科威特人此前为了得到公职而学习希腊语,现在自然也会为了工作去学习阿拉伯语。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的是,于8世纪初颁布的这些法令,其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显现的,语言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阿拉伯语才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8世纪30年代后遗留下来的埃及纸草文献大多使用的就是阿拉伯语了。
除了埃及总督于706年颁布的法令,埃及政府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推动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传播,例如,对科普特人征税,而要想不交税,除了皈依伊斯兰教别无二法。这促使许多城市里的科普特人学习阿拉伯语,进入机关工作;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上埃及地区,阿拉伯语的推行还未取得较大进展。
当然,政府对推广阿拉伯语所做的种种努力也并不是十分顺利的,自然也会受到当地人的反抗和抵制。例如,历史学家统计,在伊历的107年、121年、132年、130年、150年、156年等,分别爆发了多起科普特人的起义,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因此,在这一时期,阿拉伯语正式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广泛用于政府机构的公文和纸草文献中;但是,“语言的融合不能看作是在几年中就能得出结果的一次决定性的打击行动,语言的融合是延续几百的漫长的过程”,阿拉伯语亦如是,它要想成为埃及普通大众的日常口语仍需一定的时间,因为此时大部分埃及人的日常口语还是科普特语,9世纪初哈里发麦蒙访问埃及的一些城市和农村时,随身带有几名翻译,因为那里的人民不懂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的普及时期
该时期大致从公元9世纪中叶到公元11世纪,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渐渐地取得了完全胜利,不仅是在政府机构和科学文化用语层面,在口语层面,阿拉伯语也最终代替了科普特语,成为埃及大众的日常用语。
在政治方面,埃及政府继续强化阿拉伯化政策,进一步巩固了阿拉伯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例如,在伊历235年,哈里发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禁止犹太人和基督徒在政府内担任主要职位。
而在科学文化方面,阿拉伯语渐渐成为了学术用语。这一时期,就连科普特人也开始用阿拉伯语创作,大量的科普特文献和希腊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例如:宗教方面,旧约和新约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以使更多的人明白;在医学方面,目前发现的纸草文献显示,用阿拉伯语记录的医学术语多于科普特语。这一时期对阿拉伯语的传播起到不可忽视作用的一个因素就是智慧宫的建立。阿巴斯的三任哈里发曼苏尔、哈伦·拉希德和麦蒙对阿拉伯语翻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麦蒙时期,他着手修缮了巴格达的智慧宫,在基督徒يوحنا بن ماسويه医生作为智慧宫的主持,带领一大批学者进行翻译、校对和评论等工作,此时的翻译工作大多是翻译叙利亚语,而在第二任主持حنين بن اسحق العبادي后,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著作开始有所增加。
在口语层面,阿拉伯语渐渐取代科普特语,成为埃及人的日常交流。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阿拉伯来埃及的移民持续增多、皈依伊斯兰教的科普特人和犹太人持续增多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公元833年,阿巴斯哈里发穆尔台绥木命令埃及总督,解散埃及军人,将其从机关中开除,这使得在埃及的阿拉伯人在官方特权减小,但同时也使阿拉伯人社会影响力增强,被遣散的阿拉伯不得不在城市找工作谋生,或经商,或到农村种田,这都会加强阿拉伯人与当地人的友好关系,无形中推动了阿拉伯语在民间、在埃及农村的推广和发展。
到了11世纪,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无论是在清真寺还是在基督教堂,无论是在政府机关、学校还是在农村地区。
当然,语言的发展与更替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上述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阿拉伯语的普及速度在埃及的农村地区会比城市地区稍微落后,尤其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偏于地区和上埃及地区,科普特语在这些地区会延续更长的时间,但也不会超过1-2个世纪;又例如,阿拉伯远征军进入埃及,在一定程度上反倒刺激了科普特语的发展,因为此前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教堂内使用的是希腊语,到了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才渐渐改为科普特语;在9-10世纪,一些保守的科普特人为了保存民族特性和语言做出努力展开了一些保护科普特语的活动,但是最终还是在11世纪失败了,因为彼时大部分人都会将科普特语翻成阿拉伯语,甚至是教堂里的教徒们,他们诵读的是科普特语的原著,但已习惯用阿拉伯语书写。
科普特语和阿拉伯语并存图片来自网络
3
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科普特语和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趋势。此前占领埃及的历代统治者,都没能成功地消灭埃及本地语言,例如罗马人,明文规定希腊语是埃及的官方语言,但是仍改变不了埃及的双语现象。但是阿拉伯人改变了这个局面,尽管640年当阿拉伯人的势力第一次进入埃及时,阿拉伯语在科普特语和希腊语面前是一个弱势的少数人的语言,但是随着几个世纪的发展,它最终在各个方面代替了原有的两种语言,成为埃及土地上的第一语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科普特语和阿拉伯语同属于亚非语系,是亲属语言。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言发展的最末阶段,形成于公元前,公元伊始,人们借鉴希腊文字,创造出科普特字母,后来,科普特人又引入了几个世俗体的埃及文字母( الخط الديموطيقيDemotic),来表达希腊字母未能表达出的音符。相同的语系使得两种语言在替换的时候,产生的阻力就比较小。
科普特字母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从阿拉伯语自身的发展而言,四大哈里发时期统治者就已经开始重视阿拉伯语的规范发展,各派学者对阿拉伯语语法、字母和修辞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严谨的规定,这使阿拉伯语在阿巴斯王朝前期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词汇丰富、语法严谨、与时俱进的语言了。这种规范性和严谨性有利于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
这里的历史因素指的是在公元640年阿拉伯远征军进入埃及之前,阿拉伯人与埃及人就已经产生了交流与联系。
阿拉伯人对埃及的这片土地可谓不算陌生,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有陆路海陆相连接,双方之间的联系自古有之。早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几个世纪内,就有许多阿拉伯部落来埃及经商。所以,当年阿慕尔·本·阿绥游览埃及后,向哈里发欧麦尔游说进攻埃及。而有的阿拉伯部落由于半岛地区的战乱纷争或灾难,逃到了埃及定居下来。法老时期就有来定居的阿拉伯人。有文献记载公元前263年南部阿拉伯人移民至埃及,该文献的文字与阿拉伯语有着很大的关系,这证明南阿拉伯人在埃及的活动,并将他们的语言带了过去。这些历史上的联系为日后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在埃及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阿拉伯军队进入埃及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公元706年,埃及总督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马利克·本·麦尔旺颁布法令,规定将阿拉伯语为埃及的官方语言,取代希腊语和科普特语。政府机关的阿拉伯化直接吸引了科普特人为谋求公职学习阿拉伯语。
其次,征税的政策对阿拉伯语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公元684年,埃及第一次出现了对基督大主教和基督徒征税,埃及总督麦尔旺认为,只对穷人征税而不对手握财富的教徒们征税是不公平的;麦尔旺的儿子(الأصبغ ابن عبد عزيز بن مروان)继续其父的政策,对基督教徒和他们的土地征税。而要免税的唯一办法就是皈依伊斯兰教,这无疑会吸引大量科普特人变成穆斯林。
另外,由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的原因,从半岛地区迁埃及的阿拉伯部落一直没有减少,大批阿拉伯移民定居在被征服土地上,与当地人杂居、通婚,日渐融合,这对巩固阿拉伯的统治与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有利,对发展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宗教因素
阿拉伯语的传播与伊斯兰教的传布是分不开,阿慕尔大将在进入埃及后便修筑了埃及和非洲的第一座清真寺——阿慕尔清真寺。阿拉伯人进入埃及的几个世纪以来,大量的科普特人放弃了基督教,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而穆斯林认为,阿拉伯语是《古兰经》的语言,穆斯林进行的礼拜。诵经等宗教仪式都要用阿拉伯语来进行,这就促进了阿拉伯语的推广和传播。
科普特人皈依伊斯兰教的动机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谋求公职,进入政府机关;有的是被伊斯兰教的教义吸引而自愿加入;还有的基督教徒是不堪忍受基督教的教派纷争而改为信仰简单朴素的伊斯兰教。因为公元四世纪,亚历山大教会与罗马教会在基督一性论还是二性论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由此分裂成两派,埃及的科普特人也就此分为两派,大部分科普特人信仰的是亚历山大教会,少数人跟随罗马主教,被称为麦勒卡(الملكي),在拜占庭帝国后期,信奉亚历山大教会的科普特人收到了罗马人的残酷迫害,所以,当伊斯兰教进入埃及后,简单平实的伊斯兰教义吸引了大量的科普特人。
但是,无论科普特人的入教动机是什么,他们信奉了伊斯兰教教之后,都会根据教义的要求,学习阿拉伯语。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具备的。入教以后成为穆斯林,每天的礼拜、每年的斋戒以及清真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会使新入教的穆斯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伊斯兰氛围的感染,进而对阿拉伯语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
爱资哈尔清真寺图片来自网络
文化因素
在阿拉伯人直接通知埃及的两个世纪里,埃及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之一,并成为伊斯兰在北非的传播基地。倭马亚时期的埃及,文化活动不是非常的发达,到了阿巴斯王朝,埃及已发展成为著名的学术中心,这吸引了大量的学者来此交流。求学、研究,直接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发展和传播。而爱资哈尔清真寺的建成更是推动了埃及地区伊斯兰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在宗教方面,到伊历三世纪后半叶,埃及出现了大量书籍,探讨《古兰经》的朗读艺术和经释,期间,最有名的作者是埃及学者أبو جعفر النحاس ;在文学方面,倭马亚时期的埃及,仅仅留下一些到埃及的旅行诗人的诗歌,到了阿巴斯王朝时期,就出现了埃及本土诗人,例如سعيد بن عفير等,短篇小说和文学批评也有所发展;语言学方面,9世纪初期,埃及汇聚了许多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语言研究运动开展火热。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埃及的语言学家找到了自己的路,开始与伊斯兰世界竞争。出现了埃及本土的语言学家,如:كراع المنل和ابن ولاد等。
同时,埃及境内的许多机构或组织都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例如:清真寺、文化沙龙和出版社等,它们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关心,在民间发挥着传播文化和语言的作用。
尼罗河上的开罗塔喻晓璇/摄
埃及这片土地长期以来都被外来统治者统治,从希克索斯王朝到亚述人,再到到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漫长的历史中它历经了多朝更迭,但没有一个外来民族可以成功地将他们的语言强加给埃及人,直到阿拉伯人的到来,宣传了伊斯兰教,普及了阿拉伯语,代替了科普特语,抵挡住了土耳其语、法语和英语的袭击,成为了埃及通用语,这期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阿拉伯语独特魅力和包容性的有力体现。
参考资料:
阿文:
-الكتب:
1. دكتور أحمد مختار عمر, تاريخ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في مصر, الهيئة المصرية العامة لبتأليف والنشر, بالقاهرة 1970
.2سليمان أبو عيسى, صراع البقاء بين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واللغة القبطية في مصر
رابط الموضوع : http://www.alukah.net/fatawa_counsels/0/14758/#ixzz4aLyY2h00
中文:
—书目:
1.刘开古,《阿拉伯语发展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贾瓦德·阿里:《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史》第3卷
3.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文集》
—论文、文章
1.国少华,阿拉伯语传播原因探析,《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 2期
2.岚沁,科普特教会的点滴,《阿拉伯世界》,1984年第 3期
3.纳忠,阿拉伯语的起源发展和传播,《阿拉伯世界》,1980年第 1期
4.袁义芬,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传播,《外语界》,1988年,第 2期
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6%99%AE%E7%89%B9%E8%AF%AD
(来源:BFSU阿拉伯研究)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