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泉州侨史馆:史迪威公路让人泪水横流

2024-05-19 15:25 阅读量:6k+

华人号:拉斯维加斯新闻报

泉州侨史馆:史迪威公路让人泪水横流

          韦元龙

 

追梦中华,马不停蹄。  5月14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活动,在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的带领下走进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华侨一起感叹,一起流泪,一起热血澎湃。

在踏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段关于泉州籍华侨华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参观完后,内心的震撼与感慨久久难以平息。

博物馆内丰富且极具内涵的展览内容,以多元的方式呈现着华侨们的故事。那些陈旧的实物、泛黄的照片以及生动的文字描述,共同构建起了早期华侨们背井离乡、在南洋艰难求存与拼搏的场景。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重重困难,却毫不退缩,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勤劳的双手,硬是在异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从一贫如洗到逐渐站稳脚跟,再到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这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

在馆里,边听边看,忽然发现我故乡贵州的一张照片,这就是颇负盛名的晴隆24道拐的巨幅照片!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印公路的延伸线,是由史迪威将军主持,美军负责技术指导、由中国军队负责施工的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史称“史迪威公路”,俗称滇缅公路。

1942年4月,日本军队占领缅甸后,滇缅公路被切断,盟军开始寻找新的物资运输路线。1942年12月,史迪威将军开始主持修建连接印度和中国的公路。这条公路在1945年初正式通车,成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重要生命线。这条公路的成功修建和使用,不仅体现了盟军在二战中的战略智慧和牺牲精神,也展示了中美两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光辉历史。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35年7月-1939年8月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美国陆军四星上将。1942年,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当时中国沿海港口均被日军侵占,为保证中国抗战急需的物资运输,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队浴血奋战,为打通中印公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向中国空运抗战物资开辟了捷径。1942年1月-1944年10月,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1943年10月,史迪威率领中美盟军展开缅北反攻战。

晴隆24道拐的巨幅照片面前是一辆美国军车模型。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澳华卫视传媒AKTV的承办人任传功先生举起照相机,给我在这里留下了定格的瞬间。

而华侨们浓厚的爱国情怀,更是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敬仰。尽管身处遥远的海外,但他们的心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在祖国面临危难之际,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与资金支持,这种赤诚的爱国之心,透过历史的尘埃依然熠熠生辉。在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也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捐钱捐物、投资兴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爱国精神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都要心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古代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文学典故,当代有马来西亚华侨李月美男扮女装毅然从军的浴血疆场历史事实。

 

 据讲解员介绍,20世纪30年代,数千名南侨机工在祖国艰难抗战之际,毅然抛弃海外安逸的生活,奔赴祖国烽火弥漫的疆场,谱写出华侨史上气壮山河的篇章。他们之中,有一位女扮男装在滇缅公路(即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上运送物资的女中英豪,她就是当时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华侨女青年李月美。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她自幼在当地华侨学校读书,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心深处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对祖国的疯狂侵略让海外华侨忧心如焚。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李月美和同学们积极行动,组织义演、上街卖花、抵制日货,将募捐款项交给南洋筹赈总会,支援祖国抗战。

  随着国内战局的发展变化,日军切断了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海外华侨筹集的大批棉纱、汽车等物资以及国际上的援助物品难以入境。在此情况下,1937年底,云南征集了近30个县约20万人赶修滇缅公路。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从缅甸腊戌至云南昆明,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就开通了。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奇缺,军需物资无人运输,因此西南运输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恳请招募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持有汽车驾驶执照的男性和货车修理人员。

  得知这一消息的李月美非常激动,她懂得驾驶技术,正好可以回国支援运输,可是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因她是女性不同意接收。李月美郁闷不已,回到家中,她突然想起在学校曾学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于是狠心剃光了自己的头发,穿上了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装,瞒着父母,赶到另一个报名点再次报名。这次,她成功入选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军需物资。

  李月美驾驶技术精湛,但滇缅公路大部分是土路,道路崎岖,地势险恶,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遇到道路塌方或者车子抛锚时,她就得将车停在荒山野岭,食宿没有着落,还要看管好所运物资,防止遭到野兽袭击。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日军为了切断滇缅公路,经常派出飞机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和扫射。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李月美与南侨机工们常常是晚上关掉车灯,连夜疾行,确保物资及时运输至前线。1940年5月,她在滇缅公路上执行物资运输任务时,一个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幸被一位过路的南侨机工及时发现,从被压扁的驾驶室中把她救出来,送医院急救。直到此时,周围的人们才发现这位司机原来是个女儿身,无不动容。听到这里,韦元龙的忽然感到鼻子鼻子一酸,泪水扑簌而下。男儿有泪不轻弹。花木兰李月美的英雄壮举,的确令人泪水横流,热血喷涌。

  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支援抗战的故事经媒体披露后,一时间轰动海内外,她被誉为“当代花木兰”。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为她题写了“巾帼英雄”4个大字。身体恢复后,李月美脱去军装,成为机工卫生所的一名护士。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心护理、照料战争中负伤的抗日将士,并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以热情的歌声鼓舞大家的士气和斗志。在滇缅公路上为国效力、运送物资,成为李月美一生最为骄傲的事。

华侨们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他们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漂洋过海,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将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带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漫步在博物馆中,每一个展柜、每一件展品似乎都在诉说着华侨们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情怀、他们的奉献。参观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这次经历,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入探寻,也是一次对心灵的深刻洗礼。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华侨群体的伟大与不凡,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在离开博物馆时,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华侨们的精神呢?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奋斗,勇于拼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对祖国的热爱,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让我们带着从华侨历史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韦元龙,男,布依族,贵州安龙人。鲁迅文学院学员,北京大学EMBA,未名湖文学社社长,清华大学终身赋能学习计划学员。作家、摄影师、媒体人。现为元龙文化传播CEO,中国龙网总编辑,美国新龙传媒集团副社长)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泉州侨史馆:史迪威公路让人泪水横流》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德国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