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由六尺巷联想到张英家世的隆兴

2025-05-07 12:31 阅读量:2.5万+

华人号:广宽书院

我曾多次陪同客人到六尺巷,之前在大脑中准备讲解的内容较多,可是当我真正的到了六尺巷,除了将那首让墙诗重复一遍外,再讲自已之前准备的内容时,大脑好像一片空白,一点都讲不出来,即使讲了一点,好像自己也没有讲清,也没有讲完。然后很后悔自己没有尽到地主之谊,也对不起张宰相。于是我根据自己有限的阅读知识整理成读书笔记以备自己之需。当然,如果在你读后能有一点帮助那就更好了,如果有错误或不妥,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01

礼让之风

张英所在的张氏家族自明初迁桐以来,好几代都是致力于耕作和读书,以忠贞孝友世其家。历代祖先承前启后,种德好义,为善乡里。张英幼承父亲教诲,恪守家风,积德励行,廉俭和让,晚年居乡时,从不以“宰相”自居,仅以一位山间老人身份与百姓交往。遇到担柴人,便退立道旁,主动让路,真正地做到“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张廷玉继承和发扬了张氏一门的礼让之风。雍正元年(1723),廷玉以堂弟廷珩参加殿试为由申请回避,皇帝不许。在前十名进呈试卷中,皇帝认为拟任第五名的卷子应该排在一甲前三名,廷玉说那是自己堂弟的,因为廷珩是以回避官生中续取的中榜者,正榜无名,不应居一甲。皇帝点头赞许,才改置二甲第一名,即为第四名。其中有名的是“让探花”的故事。雍正十一年(1733),廷玉长子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至第五卷时,觉得该卷字画端楷,文意绝佳,便拔至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在场的大臣皆称评定公允。待拆卷时,方知是廷玉之子若霭。廷玉得知后,立即奏请皇上换选他人。但雍正皇帝明确宣布,他所选拔非常公允,并非知道是大臣的儿子而有意甄拔。然而廷玉仍再三恳允“以此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一甲的三位进士是直接授官的,一甲之后的进士都要经过三年学习,然后再择优授官,虽然只是让了一、二名位次,实质上是让了许多权和利。大小宰相都不贪位恋职,主动让位。张英当宰相才两年,就辞官回乡。廷玉是一再恳求下,快到80岁时才得以辞官回乡。

为何桐城“六尺巷”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是因为故事的关键本质,反映了人们对于官民矛盾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情绪。而鉴于宰相的地位特别显赫,张英如何处理官民矛盾的立场方法,则成为历史上的楷模范本。而“六尺巷”故事所包含的“礼让”精神,则已化作中华文明美德的形象载体,被人们永久传诵。1956年,毛主席在与前苏联驻华大使谈两国关系如何相处时,曾引用了这个故事。

02

张英及其直系后代概况。

1、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廷玉)。

2、“父子双宰相”(张英、廷玉)。

3、“三世得谥”(张英、廷玉、若渟)。

4、“四世讲官”(张英,子廷玉、廷璐、廷瑑,孙若需,曾孙曾敞。四世六人任日讲起居注官,官名多有变化,为翰林等以原衔任,记录皇帝言行,为皇帝讲读经史,可以称为帝王之师。廷瑑,升工部侍郎后,仍兼起居注官事,成为清一代不为翰林而兼任讲官的唯一孤例)。

5、“五朝金榜题名”(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

6、“六代翰林”(张英、子廷玉、孙若霭、曾孙曾敞、玄孙元宰、六代孙聪贤。六代翰林,空前绝后)。

7、“七代近士”,张英一脉七代,自康熙初年到同治年间,除张英外还有进士12人,分别是子廷瓒、廷玉、廷璐、廷瑑,孙若霭、若谭、若需、若澄,曾孙曾敞,玄孙元宰,六代孙聪贤,七代孙绍华。张英一家不仅考取人数众多,而且大都是超级学霸,排名靠前。如张英,二甲第二名;廷瓒,二甲第二名;廷璐,一甲第二名;若需,二甲第八名。

张英(1637-1708),六子中,四人成进士,皆入翰林,为朝廷名宦,御前重臣。四子廷璂23岁去世,六子廷瓘34岁去世,他们如果去世迟,有可能也是进士、名臣。长子廷瓒(1655-1702),官至詹事府少詹事,47岁去世。三子廷璐(1675-1745),三任江苏学政,官至礼部侍郎。现今在“江苏学政遗址”上建立了“张廷璐考场视学”雕塑,是后人对其视学江苏的肯定。五子廷瑑(1681-1764),官至工部侍郎。在其去世多年后,乾隆对大臣说“张廷瑑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也!安可得也?”因此叹息久之。

张英入值南书房时,康熙赐第于西安门内,而在此前,清代文学儒臣尚无居住皇城内之先例。廷玉、若霭、若澄等接踵而至,成为“南书房世家”。张英在朝忠敬诚直,表里如一,受知康熙,推心置腹。凡军国大事,都是依他裁决。“张英每有荐举,从不令人知。”所以康熙夸奖他有“有古大臣风”。后来康熙在扬州曾对张英说:“汝历朝三十余年,日侍左右,从无过失。今闻居乡亦极简静,可谓善到极地。”张英一生非常节俭,从不听戏,退休后不吃人参,不穿绸缎。在他六旬生日时,反对家人、学生、同僚为他贺寿,与妻子商量,用设宴之资,制成百件棉衣送给路边饥寒之人。妻子姚氏也非常简朴,一次,邻居家的丫鬟到张家转达自家夫人的话,进了张家门,她看到一个着朴素衣裳的妇人在做女红,以为是张家的女佣,当得知是张夫人后,丫鬟惊讶不已。廷玉在京城做官时,连厨房里的餐具都没有配齐。

次子廷玉(1672-1755),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其中担任首辅24年,执掌翰林院27年。乾隆二年(1737)进三等伯,开清廷文臣爵至侯伯之先例。张英家族自张英以下有14人为翰林,其中直系11人,近支3人,一共主持了42场乡试、会试,这是中国科举史从未有过的。清朝立国后向无三次分校会试者,廷玉为第一人。廷玉具有超强的体质和旺沛的精力,以一人之力,办十人之事,他的养生秘决在于神闲气静。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都交他承办,事后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连传皇位一事,也是他第一个知道。廷玉曾患小病,雍正对侍臣说,朕连日臂痛,你们知道吗?侍臣很惊慌,皇帝说“张廷玉患病,非朕臂而何?”可见雍正对他非常信任和关爱有加,亲如兄弟,在封建社会君臣中堪称典范。乾隆当政前期外出祭祀、巡行时,大部分都是让他留京总理朝政。

廷玉有四子。长子若霭(1713-1746),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经承袭父亲伯爵,这也是开创先例。然他33岁去世,乾隆对他早逝深为叹息,下旨按照伯爵品级赏银一千两,料理丧仪。若霭如果去世迟一点,很可能又是一位宰相,他善于绘画,2005年,其一幅《岁寒三友图》拍卖1244万元。次子若澄(1721-1770),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49岁去世,善画,曾经一幅画拍卖120万元。三子若淑,荫贡,官至户部郎中。四子若渟(1728-1802),以例贡历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功绩卓著,鞠躬尽瘁,堪称“辅弼良臣”。若渟为非科举出身,晋升内阁唯一,乾隆曾批示下不为例。廷玉四子中有二人进士,三人入内阁,像他家这种情况,可能也是唯一。

03

父子家训

《聪训斋语》:这是一本记录张英言论的书,他在书中给出了四纲十二目的“座右箴”,四纲即“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十二目即“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这是张英对自己一辈子修身心得的总结,也是张家世代相传的家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友者不败”。读书的人素质自然就高,种田的人自有饭吃,积德行善的人不会一败涂地,慎重选择交友对象的人会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曾国藩对《聪训斋语》推崇备至,要求子孙后代终生诵读。

廷玉《澄怀园语》中,关于为人处世,认为心乃自身之宝,为人要善良,不可生恶念。关于为官从政,廷玉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求子孙后人做官“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廷玉忧民疾苦、劝戒恶习,并训诫子孙践行。当年由廷玉捐助修建的“良弼桥”,至今仍雄踞在古城东门外的龙眠河上,成为一处历史见证。他以习见习闻之事,由一己一家而推及于治国平天下,构成其家训的一大特色。

04

清河张氏家族

据《张氏宗谱》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近20世,一族秀才以上功名者近千人,占总人口(男丁)20%。进士26人,举人89人,贡生、国子监生达700人之众。入仕为宦者734人(明代6人,清代728人),上至尚书宰辅,下至州县令,跨度三四百年,宦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在晚清废除科举以后,耕读继世的家族仍然呈现强劲的势头,在民国前期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一族之中就培养出大专以上学历者百余人、出国留学生十数人。

张氏一族虽为官者众,但他们在退休还籍后,大多居城养老,故城中张姓宅第甚多。虽称“相府”,但建筑朴实无华,与城中普通民宅无异。张氏家族的文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在野,皆能恪守先贤轨则,居官以廉,居乡以善,行礼让,重节义。每遇灾荒之年,设粥厂,开义仓,拯饥民于水火,扶贫助学,修桥铺路,乐施好捐,不惜倾其所有。除了张英一家出了众多名宦外,张氏家族还有不少名臣,值得一讲。

张淳(1540-1612),张英曾祖父。张家第一位进士,在任浙江永康知县时,由于办案快且公正,人称“张一包”,以“治行第一”官至陕西临巩道参政,其事迹被载入《明史•循吏列传》。

张秉文(1585-1638),张英大伯父。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冬,山东左布政使任上,保卫济南,抵抗清兵,以身殉国。妻妾两人赴大明湖殉国殉夫,家中侍婢十多人也同投湖自尽。

张秉贞(1607-1655),张英堂叔。进士,在明崇祯朝曾任浙江巡抚。至清顺治朝,曾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谥号“僖和”。加上张英一家,张家连续四代得谥,可能也是唯一。

张若震(1696-1756),张英孙子。举人,历任浙江布政使,湖北巡抚等。

张若溎(1703-1787),张英从孙,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担任过殿试读卷官,总裁四库全书馆。

乾隆六年(1741),左都御史刘统勋奏张廷玉亲族居官人多,应予裁抑,自此张家在朝廷任职的人数逐渐减少,其影响力也在减退。但是不管怎样,在清康雍乾时期,张家为清朝的固国安邦,促进满汉团结和文化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张英也是桐城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的《龙眠古文初集序》是桐城派开宗立派的标志和文学纲领。张英及亲族还是桐城派文学思想重要的传播者。他们在担任帝王之师、庶常之师、学政、考官等过程中传播了桐城文学思想,使桐城文学思想从翰林院、朝廷扩展到全国,推动了桐城派的发展与壮大。

05

与张家有关的近代名人

张知行(1901-1994),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历任第1战区河北游击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联勤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后与共产党取得联系,脱离国民政府出走香港,从事策反工作。1955年回到北京,任国务院参事。

张漱菡(1912—2000),张英后裔,马其昶为其外祖父。她的首部长篇小说《意难忘》,成为五十年代台湾岛内最畅销的小说,相继创作了《江山万里心》等50多部小说、散文集等,总计1000多万字,奠定了她在台湾文坛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被称为琼瑶之前最负盛名的女作家。

钱壮飞(1895—1935),浙江湖州人,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走上革命道路是在妻子张振华和妻弟张家晔的引导下,张振华为桐城清河张家人。因钱壮飞曾经救过周总理,那么也可以说是张家间接地救了周总理。

余英时(1930—2021),祖籍潜山,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他母亲是张英后裔,1945年至1946年,余英时年少时曾经在张家寄居一年多,后来他有多次回忆这段往事。

张家的人与事值得可讲的真是太多太多,不是我一下子能够讲得清,说得尽,道得明。我在此零碎的列举了一部分张家概况,但是真正的在向客人介绍时,我应该根据客人的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爱好等,尽量介绍张家与他家乡的联系,以及客人感兴趣的部分,不能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有的可以多讲,有的少讲,或者有的不讲,要因人而异。(文中部分内容参考张泽国、方宁胜等老师的文章。)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由六尺巷联想到张英家世的隆兴》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