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tool - “多刀工具”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古罗马时期出现的。
| 人类发明的第一把多刀工具,现被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传说公元201到300年间的某天,罗马匠人麦克吉维克斯 (MacGyvericus) 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Multitool。它带有一把刀,穗,镐,叉,铲,而尾部是一把小勺子。据此,考古学家猜测,它在当时很可能是一枚多功能餐具。
当然,没有人告诉麦克吉维克斯,他在古罗马的烈日下打磨出的这款餐具,会在一千多年后演化成一款“万能随身工具”,能够切、剪、夹、叉、锯、撬、铲、钻、磨,野外生存时是维修工具,居家环境中能够打开葡萄酒瓶塞,在实验室能充当放大镜,在办公室能变身圆珠笔和数据传输棒...
这种来自科幻小说般的构想在1891年诞生的瑞士军刀上得到了实现。
瑞士军刀之美,在于其身上极简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融合。根据维氏军刀 (Victorinox) 官方功能手册,每一把瑞士军刀均携带10-30多种不同功能。同时继承了瑞士在精密仪器制造业和机械设计上的传统优势,每一把瑞士军刀就像瑞士手表一样,体内都流淌着“机器”和“艺术品”的双重血统。
作为Multitool的最佳当代代表,瑞士军刀在保持其几乎百年守恒的外观同时,不断扩充这个微型工具箱的功能和用途,加入如手电筒、USB存储条等代表一个时代的工具,可谓在传统的外壳下与时俱进。加拿大太空飞行员克里斯·哈菲德(Chris Hadfield)在《一位宇航员的地球生活指南》(An Astronaut’s Guide of Life on Earth)中写道:
“……在和平号空间站与我们的航天飞机对接舱进行太空对接时,俄罗斯工程师们可能略有些热情过头用力过猛,导致我们的对接舱门无法打开。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谓是真正属于太空时代的——我们借助了一把瑞士军刀顺利打开了舱门,进入了和平号空间站。如果没有这把瑞士军刀,我们可能永远也回不了地球。”
从军官用刀到太空时代的救援工具,瑞士军刀在掌寸之间记录了跨越百年的科技和工具发展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瑞士军刀背后的故事。
(来复枪和鱼罐头)
|卡尔·埃尔森纳 (Karl Elsener)
瑞士军刀的创始人是卡尔·埃尔森纳 (Karl Elsener) 。虽然其父是个制帽匠,卡尔从小却对刀具行业更感兴趣。在德国南部和法国巴黎完成刀具学徒期后,24岁那年回到家乡,并于1884年在瑞士靠近中部城市施维茨 (Schwyz) 的宜溪镇 (Ibach) 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
在那时施维茨地区还没有工业,因此很多年轻的农夫被迫移民到北美,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为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卡尔·埃尔森纳于 1891 年发起并创建了瑞士刀具行业互助会,其主要目的是制造当时瑞士军队还必需从德国购买的士兵用刀。1891年10月该协会制造出了第一批发往瑞士军队的军刀。
瑞士军刀恰如其名,最初的设计是为响应军人的战时需求:能不能赐我一把刀,白天可以用来拆装来复枪,夜晚可以打开晚餐鱼罐头呢?
当然可以。你只是需要一把瑞士军刀。
事实证明,这种设计精巧的多功能袖珍刀在横空出世后很快就极受欢迎,而且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国外的定单。在1945-1949年袖珍刀大量出售到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专用商店,这批业务也使得瑞士军刀享誉全球。
对于美国军官和士兵而言,"Offiziermesser" (军官用刀) 这一称号太难也太绕口,所以他们就将它简称为“瑞士军刀”。“瑞士军刀”在国外经常被仿制,但品质却不如真品,很多复制品印上了瑞士十字来以假乱真,而真正得到官方授权可在刀上使用十字的仅有 Victorinox (维氏)和 Wenger (威戈)两个瑞士生产厂家。
| 上图:Logo对比。上方为威戈军刀,下方为维氏军刀。
2005年维氏收购了威戈授权其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2013年将威戈刀具业务整合到维氏品牌麾下。
今天,维氏是目前瑞士军方的唯一的军刀供应商。
(千锤百炼,铸就锋芒)
究竟要多少功夫才能够锤炼一把瑞士军刀?维氏军刀的工厂并不接受访客参观,其核心加工工艺至今作为工业秘密对外严格保密。
而通过这则短小的纪录片,我们能深入维氏,领略锋芒背后的千锤百炼:
一把瑞士军刀包含几十个零件,每一个零件都有单独的生产流水线。带着特制手套的工人逐个检查刚刚锻造成型的刀片,然后放到流水线上。
经过检查,没有问题的刀片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提高韧性、硬度, 同时要进行防锈处理。
经过加工的刀片已经寒光闪闪,但仍然需要通过检验,有任何瑕疵的残次品将被淘汰。正是因为经过重重关卡的检验,才能保证每一把瑞士军刀的质量。
每一种单独的刀片通过检验后,会被集中在一起,送往组装车间。正是这么多分散的零件,最终组合成拥有强大功能的瑞士军刀。
在外壳检验车间,制作完成的每一片外壳都需要经过专业检验员的严格检查,确保没有一丝裂纹和刮痕。
经过检验的刀壳
所有的零部件检验完毕之后,最终将被送至组装车间,在这里几十个分散的零件将被巧妙的压缩进一方小小的空间里。
组装人员正在将镊子装入军刀中
组装完成的每一个军刀还需要经过一道测试关,保证没有一个零件缺失,保证每一个零件都已正确稳固的安装。最后,检察员将军刀擦拭干净。
经典款式
今天,瑞士军刀的标配是刀片,指甲锉,开瓶器,开罐器,开瓶器和锥子,但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款式。下面几款军刀也许在市面上并不多件,但都是维氏的经典款:
拥有33种功能的“瑞士冠军” (SwissChamp) 是军刀中的旗舰款。它的生产工序达450多道,由64个独立零件构成,而其连同工具箱的总重量甚至不超过95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位于慕尼黑的德国实用艺术博物馆都将它作为工业设计精品收藏。
| SwissChamp model
不同型号的瑞士军刀能够提供各种专业方面的帮助。比如救援工具 (RescueTool),这是是维氏公司与各种救援组织紧密配合,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研制出来的一款专用于紧急救援的瑞士军刀。它的每一个部件都经历了反复严格的筛选与测试,其特点是可以单手迅速开合各种刀片,同时开箱器与大刀都是可以锁定的, 进一步保证了操作的便利与安全。
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特质,救援工具在世界最大的刀具展览会IWA上获得“2007 年度之刀” (Knife of the Year 2007) 的桂冠。
| RescueTool
还有像“电脑大师” (CyberTool) 这样专为需要和机器打交道的人士设计的工具刀。其配备的各种型号的螺丝刀可以让你轻松拆解各种电脑和机箱部件。
| RescueTool
2004年,维氏首次推出了带有USB数据存储功能的军刀。
最后介绍一位军刀史上的重量级选手 - 威戈在2006年推出的“Giant” (巨人)号军刀。虽然便携性稍打折扣 (长24厘米,重0.9千克),它囊括的87种工具和一共141种功能绝对碾压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瑞士军刀们。
今天,巨人号已成为历史绝版,但一把二手“巨人”仍可在线上商店买到:
维氏工艺
瑞士军刀的各个部件根据用途不同,采取的材质也不同,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特殊处理不同,各个部件的硬度也不同。
瑞士军刀的大刀与小刀采用的是铬钼不锈钢,含碳、铬、钼、锰还有硅等元素。在加热到1040℃时冷萃,并在160℃时退火。军刀的硬度在生产中必须把持在一个平衡点:并不是硬度越高的军刀越好。硬度越高,其抗磨损能力越高,但脆性也越大。据材质而定,正品的维氏军刀刀片硬度一般在洛氏硬度RC56上下,足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
而木锯、剪刀和指甲锉的硬度为RC53,螺丝刀、开罐器和锥子的硬度为RC52, 拔塞钻的硬度较低,为RC49。

瑞士军刀通常分3种尺寸:58mm,91mm,和111mm。111mm长度的瑞士军刀为管制刀具,通常不能通过安检。
钢锯与钢锉则采用了额外的特殊表面硬化处理,之后在表面镀了一层硬化铬,所以他们可以和坚硬的钢铁打交道。
自从1951年开始,瑞士军刀中的垫片就由银镍合金改为铝合金制造,这个小改进让瑞士军刀的重量更轻,也就更便于携带。
维护得体,经久不衰
一百年前为军官生产的瑞士军刀,现在大家家中厨房和餐厅多数也有一把。但是,目前在国内修理军刀的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比如换外壳、换某些零部件(如主刀、剪刀、木锯、钢锯、钳子等)还非常困难。所以,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养成一个良好的使用习惯是保养好一把军刀的前提。
几个日常小tips,让你的爱刀保持年轻,锋芒璀璨:
① 经常擦拭军刀的各个部件,特别是在接触过果汁、油等浓稠的液体后,需立即擦拭,以免液体流入军刀缝隙内形成顽垢,造成军刀无法开启。
② 正确使用军刀的各个部件,避免不恰当的操作,不要使用瑞士军刀的部件去撬动其他物品,以防损坏转轴等零件。
③ 军刀出现开合困难,在确认不是因污垢而造成的情况下,可用专用的军刀润滑油滴数滴在军刀的缝隙内。
④ 瑞士军刀的刀刃硬度较大,如果使用的时间久了需要重新打磨的时候,最好使用坚硬的磨刀石。
⑤ 111mm的刀具大多带有锁定装置,属于管制刀具。
瑞士军刀从诞生之日直到今天,保持了最初的基本形态,但在材质、工艺及其自身功能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凭借其制作精良,经久耐用和应用广泛的特质,瑞士军刀是瑞士“工匠精神”的产物:即基于高品质、通用性及传世性的瑞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