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組織召開資本市場改革座談會:凝聚共識、推動創新

2025-05-26 13:55 阅读量:1.9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香港

近期,新加坡與中國內地積極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新加坡擬轉向「以披露為基礎」監管機制,取消財務觀察名單、降低主板上市盈利門檻,並推出50億新元市場發展計劃吸引長期資本;中國證監會則通過修訂重組辦法放寬併購限制,推出股份對價分期支付、支持未盈利科技企業整合等政策。與此同時,香港資本市場正面臨中小公司「僵屍化」、創業板功能萎縮等挑戰。

在此背景下,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下文簡稱「協會」)於5月23日在灣仔萬通保險中心15樓協會大會議室召開「香港資本市場改革方向與策略」專家座談會,邀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國際金融界、法律界、企業界等50余位代表,於線下線上齊聚一堂,探討如何借鑒新加坡及中國內地的改革經驗,為香港資本市場制度創新與競爭力提升提供可行性路徑。參會嘉賓圍繞上市制度優化、流動性提升、創科投融資體系完善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通過制度創新與資源整合重塑香港資本市場的全球競爭力。

IMG_256

會議由協會主席席春迎博士主持,香港立法會議員、中資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協會榮譽顧問譚岳衡博士,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衛光欽律師,禹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協會榮譽顧問李華倫先生,捷利交易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協會副會長萬勇先生,東興證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許小哲女士,英皇企業融資董事總經理尹宸賢先生,人工智慧金融科技實驗室有限公司商業化負責人劉小勇先生,新加坡施霖高誠企業融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永堅先生,東吳證券(香港)副總裁王棟先生,SOLOWIN HOLDINGS CFO Lily Liu女士,星河證券董事長李銀桂先生,華升資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方錦洪先生,得分數字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徐曉紅博士、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總部業務董事鄒堅貞先生,協會監事長程傳閣博士,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博女士等嘉賓先後發言。

席春迎博士:明確問題與方向

IMG_257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主席席春迎博士主持會議並指出,香港資本市場面臨幾大核心問題:

一是上市門檻高於納斯達克且上市成本高:主板三年盈利8,000萬港元等標準限制了中小企業IPO進入,反觀新加坡因提高門檻導致上市企業減少,香港需警惕類似風險;

二是退市機制缺失:資料顯示,當前2,600多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有51家大型公司佔據80%的總體市值,而單家公司市值低於1億港元的占20%,「零成交」股票更占比超30%,「僵屍股」影響市場形象;當前監管政策僅強制上市公司停牌後達不到複牌條件即觸發退市,但缺乏自動退市規則,建議可對連續1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5,000萬港元且成交量不足100萬股的企業強制退市,同時又建立「退市-轉板-復活」通道,允許退市企業在OTC市場整改後重新申請上市;

三是缺乏能進能退的多層次市場體系:18A、18C等政策實施雖有利大量生物醫藥、科技類企業赴港上市,但整體上市制度設計滯後于納斯達克等國際市場,創業板功能堪稱失效,指數一度跌破20點且連續兩年無新股發行;此外,當前上市制度設計未能有效支持創業類、科技類中小企業,因此需建立「主板(藍籌)+創業板(科創)+OTC(退市/初創)」三位一體體系,主板聚焦穩定企業,創業板服務硬科技項目,OTC市場吸納非IPO企業及跨境項目,形成「上市-轉板-退市」閉環;

四是急需制度創新啟動存量:針對大量存在的「殼資源」,可試點「產業基金+殼資源」整合模式,引導內地科創企業通過併購重組注入港股中小市值公司,配套「業績對賭+股份分期支付」機制,啟動存量資產;

五是與國際規則協同: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推動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認+聯動」,探索統一ESG標準、雙地掛牌機制,打造「泛亞洲中小企業資本協作網」等。

譚岳衡博士:加大供給、增強流動性與創新機制

IMG_258

香港立法會議員、中資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榮譽顧問譚岳衡博士指出,香港資本市場根基深厚,IPO融資規模曾長期位居全球前三,近年雖一度降低又很快重回前三;財富管理規模也在上升,有望在2030年超越瑞士,但也存在創科投融資體系滯後等問題,如港投公司600億規模遠低於內地省市各級基金規模,香港產業引導基金僅100億港元。

為此,譚岳衡博士建議多管齊下:

一是積極提升市場流動性:大力吸引內地科創龍頭、東盟地區高增長企業赴港上市,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引入內地主權基金、社保基金等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拓展中東市場,推動優質項目融資,為市場注入穩定力量;調整內地投資者必須達到50萬元資產才能投資港股通股票的門檻,建議將起點降低到至30萬元;擴大內地投資者參與範圍,增強市場活力;推動新股通機制,平衡A股與港股市場;允許以A股資產(如國債、央企股權)作為質押品投資港股,拓寬跨境資金渠道,吸引更多資金入場等;

二是創科投融資補位:設立「大灣區科創孵化基金」(建議規模不低於200億港元),聯動內地高新區培育早期優質項目,彌補香港創科基金規模不足深圳1/20的短板;

三是上市監管彈性優化:降低企業上市成本,參考新加坡「低門檻+強披露」模式,對東南亞企業推出「跨境上市綠色通道」,減免首年上市費用30%,簡化上市招股書披露要求等。

此外,他還積極支持加密資產市場的發展,建議用「加密資產」替代「虛擬資產」的表述,推動代幣化債券等創新,助力香港搶佔全球貨幣體系新形態的先機。

衛光欽律師:對標美股,優化上市制度

IMG_259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衛光欽律師從法律專業的角度,對香港IPO審核制度進行了深入剖析。他表示,香港當前的審核制度介於A股核准制與美股註冊制之間,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但保留實質審核,如對業務可持續性、控制權穩定性等方面的考量。

為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衛光欽律師提出一系列向美股借鑒的改革建議:在上市標準方面,應豐富上市標準、降低門檻、增加靈活性,以吸引更多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審核流程上,借鑒美國「秘密遞交」機制,允許收入低於10億美元的企業秘密申請;新增「科創特別通道」,允許年研發投入超5,000萬港元的未盈利企業上市,審核週期壓縮至6-8周;減少非核心事項問詢,避免公開信息對企業業務的影響;

文件要求方面,減少機械性驗證,如港股招股書每句話需編號驗證的繁瑣要求,聚焦重大風險披露,降低企業合規成本;參照美股建立OTC市場分層管理,對接內地資本市場,允許A股公司通過HDR在香港OTC掛牌;

併購重組鬆綁方面:建議對交易金額低於5億港元的併購項目實行「單輪問詢+快速審批」,簡化流程至3個月內;允許主板公司通過「重大資產置換」實現轉型,免于重新排隊;長遠來看,考慮到香港機構投資者占比超90%的情況,可逐步由「實質審核」轉向「信息披露導向」, 建立異常交易智能預警系統,提升市場透明度。

李華倫:放寬併購限制,啟動創業板

IMG_260

禹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榮譽顧問李華倫先生,對香港資本市場的監管態度與併購困境有著深刻洞察。

他指出,聯交所對中小公司態度「強硬」,傾向於勸退而非盤活,導致大量「僵屍股」存在。同時,併購重組受五項測試(如資產、盈利、市值等)限制過嚴,變相禁止借殼,阻礙了市場資源的有效整合。他建議在條例允許範圍內放寬彈性,例如不將反向收購視為新上市,否則將導致併購重組成本高企;建議放寬審批彈性,允許企業自主進行重大資產置換,為企業併購重組創造更寬鬆的環境。

針對創業板改革,李華倫認為創業板已名存實亡,應恢復創業板轉板機制,簡化流程並降低門檻至市值5億港元以上,取消同業競爭強制公告要求;應允許併購重組無需事前批准。創業板應以「披露制」替代實質審核,區別於主板嚴格監管,以激發市場活力。同時,推動「降板機制」,允許主板公司轉至創業板快速重組,為企業提供更多發展路徑,啟動創業板流動性。

市場生態修復:建立「監管-業界」常態化對話機制,吸納投行、律所等一線從業者進入政策咨詢委員會,避免「空降式」決策。

萬勇:構建OTC市場,優化市場結構

捷利交易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萬勇先生強調了市場結構優化的重要性,並提出「喜新不厭舊」理念,即既要積極吸引新經濟企業,也要重視盤活存量。目前香港有1,800多家市值低於100億港元的公司,這些存量資源的盤活潛力巨大。

對於IPO發行機制優化,他表示支持港交所分層和公眾持股門檻改革,將A+H公司H股最低公眾持股量降至10%;同時應探索「港股通投資者參與新股認購」機制,提升一級市場活躍度。

此外,他強調應建立OTC市場,承接退市企業及未達標科創企業,為它們提供「退市-修復-再上市」的通道,完善市場生態。他表示,中國科創企業基數龐大,如深圳就有1.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香港應降低上市門檻,容納更多「小而美」企業,同時利用併購潮,為內地600萬家企業提供跨境資產整合平台,吸引全球資本,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許小哲:設立跨境併購通道,引導資金投向

IMG_261

東興證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許小哲女士提出,設立跨境併購綠色通道及簡化審核流程,為企業併購提供便利,釋放併購活力。

她認為,當前香港政府基金對初創企業扶持效果不佳,建議引入頭部PE、政府引導基金,並統籌資金投向科創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對於幫助中小企業轉型發展,她建議通過設定標杆案例,如針對內地科創企業對接港股市場,通過系列措施幫助其迅速提升產業價值與資本價值,發揮示範效應,增強市場信心,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資金進入香港資本市場。

尹宸賢:放開創業板併購限制,提升流動性

IMG_262

英皇企業融資董事總經理尹宸賢先生聚焦創業板流動性問題。他指出,由於企業擔憂上市後無法順利退出,導致許多企業轉向美股。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建議放開創業板併購限制,允許機構通過重組注入優質資產,提升創業板流動性,讓創業板真正成為創業企業成長的搖籃。

同時,降低港股通門檻,允許內地基金投資中小市值公司,增加市場資金流入,為企業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劉小勇:借鑒內地經驗,盤活存量資產

IMG_263

人工智慧金融科技實驗室有限公司商業化負責人劉小勇先生認為,港股80%市值集中於頭部企業,中小企業眾多但市值低下、提升無望,因此,資本市場的痛點在於存量盤活不足而非增量不足。他建議借鑒內地「併購6條」經驗,打破跨行業重組、虧損企業重組限制。他還通過自己的成功案例舉例說明,在內地許多傳統企業通過併購可以實現成功轉型,香港也可複製這一模式,利用政策允許未盈利的科創企業借殼上市。

他指出,香港擁有眾多科創企業,如數碼港、科學園各已擁有2,000家創科企業,香港特區政府每年也發行上百億港元規模的項目孵化或產投基金,然而依然缺乏有效的退出通道,從投資退出與產業資本化的角度無法形成閉環,因此,需要打通「孵化-併購-上市」鏈條,針對科創企業設立「上市預備營」,利用香港BUD專項補貼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稅收優惠,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通過設立100億港元「中小市值轉型基金」,對接內地、香港科創企業與香港空殼公司,聯合投行提供估值、盡調等一站式服務,降低上市成本。

他還介紹了近兩年在香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設計開發「智慧匹配平台」,利用金融科技和AI應用從不同維度設計金融模型並提供服務,例如分析企業技術專利、用戶增長等非財務指標,優化跨境併購標的篩選和估值模型,提升交易效率等。

葉永堅:新加坡改革經驗對香港的啟示

新加坡施霖高誠企業融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永堅先生介紹了新加坡資本市場的改革措施:

在稅收優惠方面,新上市企業可享受3年20%稅收回扣,二次上市企業5年10%回扣,基金管理收入實行5%低稅率,5年有效;

融資支持方面,設立私債基金投資本地中小企業,虧損企業獲2,000新元現金補助,並補貼券商撰寫上市公司研究報告,補貼比例達對應費用的70%;

在簡化上市流程方面,從「審核制」轉向「披露制」,將主板上市的利潤要求從3,000萬新元降至1,500萬新元,審批週期縮短至6-8周;對於兩地上市的企業,允許使用已上市地如美股審計公開的財報進行披露;簡化招股書要求,非公開溝通異常交易;

對東盟企業推出「綠色通道」,減免首年上市費用30%,吸引區域高增長企業;對跨境併購給予印花稅減免,降低交易成本等等。

他表示,這些新政剛剛頒佈,尚未在新加坡資本市場取得明顯效果。他建議香港應從中汲取經驗,降低上市門檻,減少實質審核,增強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同時推動與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金融互通,打造以香港為中心的跨境投融資生態圈。

王棟:放寬中資券商業務限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IMG_264

東吳證券(香港)副總裁王棟先生指出,中資券商在香港面臨資本金不足(香港子公司普遍低於20億)和業務受限(如內地居民開戶限制)的困境,他建議放寬中資券商業務限制,允許為內地居民開戶,拓寬業務渠道,允許跨境融資補充資本金,同時支持中資券商併購東南亞機構以擴大業務網絡,簡化跨境業務審批流程,提升國際競爭力。

針對中小上市公司治理不透明、監管缺乏有效機制問題,他建議推動中小上市公司披露季度業績預告和獨立第三方財務鑒證,建立「老千股」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異常交易。

他建議借鑒內地「普惠金融」理念,改變市場對中小企業「嫌貧愛富」的態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參考工銀香港中小盤基金經驗,引導長期資本流向中小市值公司,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整體活力。

Lily Liu:美股優勢與港股不足

作為美股上市公司以及美港股券商SOLOWIN HOLDINGS的CFO,Lily Liu女士對美股和港股進行了對比分析。

她指出,美股具有靈活的上市標準,納斯達克分層覆蓋不同階段企業,上市最低市值500萬美元即可,無盈利要求;另外,美股監管相對寬鬆,允許管理層變更(僅需剝離未併表資料),融資比例靈活(可低於10%),半年披露財報;且具有流動性優勢,當然這也得益于美元資本紅利,全球資金聚集。

她指出,美國退市企業可轉OTC繼續交易,而相比之下,港股對中小公司不夠友好、內地投資者開戶限制也導致內地資金無法入場、流動性過度依賴國際熱錢等等不足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港股的發展。

李銀桂:擴大跨境資金額度與打通業務試點

IMG_265

作為互聯網券商星河證券董事長的李銀桂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一是擴大QDII、QDLP額度,建議放寬QDII額度至5,000億元,釋放內地資金投資港股的需求,為市場注入更多資金;

二是擴大跨境通試點範圍,將試點推廣至非大灣區城市,允許更多散戶通過合法渠道投資港股;

三是引入外國家辦、加密貨幣資金,打通傳統資本市場與加密貨幣交易,豐富資金來源,提升市場活躍度。

方錦洪:完善監管與創業板改革方向

IMG_266

華升資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方錦洪先生認為,當前資本市場存在重「大公司融資」而輕「中小公司基本面」的問題,導致18A企業破發率高。同時,保薦人機制存在缺陷,在IPO銷售中對中小公司的實際支持有限。

在創業板改革方面,他建議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取消對業務持續性的實質審核,讓投資者能夠自主判斷企業價值;建立機制支持小券商撰寫研究報告,如提供補貼費用等,切實提升中小公司透明度,促進市場公平、健康發展。

徐曉紅博士:搭建智能匹配平台,助力中小企業併購提升

得分數字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徐曉紅博士介紹了搭建中小企業智慧匹配、併購提升的生態平台設想。

得分數字科技公司作為AI科創企業,一直在推動「數據資產憑證」金融應用,並聯合商業銀行進行聯合建模,提高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貸款效率和風險控制,在這方面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與案例,累計幫助中小企業銀行融資達200億元。

她希望依託「產融+產服」雙平台經驗,通過產業圖譜分析產業鏈上下游關係,實現供需智能匹配,幫助中小微企業挖掘商機。新平台的搭建能利用AI技術評估內地科創企業,從科技評分、風險預警等多維度進行分析,整合企業技術專利、用戶增長等非財務指標,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併購重組的標的篩選和估值模型,對接香港存量空殼公司,提升交易效率。通過這一智能平台,她希望可減少投行盡調成本、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並有效盤活港股「僵屍股」,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為香港資本市場發展注入新動力。

鄒堅貞:借鑒內地重組政策,優化併購審核

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總部業務董事鄒堅貞先生分享了中國內地重組政策的啟示。

他表示,中國內地2024年「併購6條」及2025年「重組管理辦法」放寬了跨行業併購、未盈利資產收購限制,支持科創板企業上下游整合;引入「股份分期支付+業績補償機制」,平衡高成長企業的不確定性風險;簡化審核流程,推出「簡易程式」適用優質企業,提升審核效率。他建議香港借鑒「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減少機械性審核,強化中介機構責任,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程傳閣博士:多維度提升市場流動性

河南省政協委員、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監事長程傳閣博士在總結中提出多維度提升市場流動性的方向:

一是降低交易費用:政府協調交易所減免費用,降低印花稅至0.1%,降低投資者成本,吸引資金入場;

二是優化上市公司結構:推動「產業+科技」企業上市,減少對傳統行業的過度依賴,豐富市場投資標的;

三是調整投資結構,降低港股通門檻,擴大港股通標的至市值50億港元以上企業,引入內地散戶資金,擴大投資者群體;

四是豐富交易產品,重啟渦輪、期權等衍生品交易,增加投資產品選擇,增強市場活躍度。

IMG_267

最後,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博女士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

她表示:歷時三小時的座談會,嘉賓們踴躍發言、精彩觀點頻出,這也說明了業界迫切希望香港資本市場改革的熱切與信心。本次座談會的成功舉辦將香港中小上市公司「解難、言真、賦能、共生」的價值觀又一次加以印證,相信大家的獻言建策能為香港資本市場的創新與改革提供很大幫助。

協會主席席春迎博士也表示,感謝大家提供寶貴的意見建議,協會將整理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通過媒體、內參等渠道反饋給監管部門,推動後續專題研討;協會將繼續不斷為中小企業的轉型與發展發聲,為香港資本市場的變革與發展貢獻力量,助力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實現新的飛躍。

此次座談會為香港資本市場改革凝聚了各方智慧,達成了廣泛共識。未來,相信隨著更多此類意見建議的逐步落實,香港資本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並進一步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作用 。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組織召開資本市場改革座談會:凝聚共識、推動創新》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巴西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