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15:54 阅读量:3.3万+
华人号:中拉智讯早在上大学专修西班牙语时,我就听说西班牙坎塔布连自治区桑坦德市附近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储存”着2万年前原始人画在岩壁上的动物图像。从图片上看到的那几头野牛和驯鹿的生动形象,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40年后,我果真到了西班牙,而且应邀访问了北方滨海城市桑坦德。但当我提出希望观赏岩画时,当地朋友抱歉地告诉我,洞窟已封闭多年,只准少数专业人员参观,而且必须提前一两年申请。一次难得的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了。两年之后,我因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再次来到桑坦德,接待我的还是那位老朋友,我再次向他提出了要求。朋友面露难色,说近年来临时获准参观的外国贵宾只有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我想,我恐怕今生无缘一睹阿尔塔米拉洞窟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会议闭幕前我被告知,经会议组委会争取,西班牙有关当局特准与会的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和3名中国代表会后参观阿尔塔米拉洞窟。我高兴得几乎欢呼起来。
“芝麻开门!”
阿尔塔米拉位于桑坦德市西24公里一个名叫桑地亚纳·德马尔的小镇附近。我们一行4人乘坐一辆“奔驰”,沿着丘陵起伏的公路向西行进,公路旁草肥牛壮——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气候湿润、草茂林密的天然牧场。据专家考证,大约在2.5万年前,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克罗马努人经历了武姆冰河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生活在冰原边缘地带的一部分史前人集居到现今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的岩洞里避寒。他们学会用陷阱捕获野牛,用打制的石斧石矛猎杀山羊和驯鹿。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克服了生存的困难,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智慧也随之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终年拼搏的狩猎生活激发了他们艺术创造的才能,他们的审美意识也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正是这种史前艺术的典型代表。
汽车穿过桑地亚纳·德马尔小镇,来到一座百来米高的山岗,这就是阿尔塔米拉。我们登上10多级台阶进入一座小巧别致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出土的旧石器时期文物和一具男性原始人的尸体化石。馆长告诉我们,为了保护岩画,每年参观人数控制在8000人以内,每天只接待8批,每批4人(外加一位向导),在洞内逗留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
我怀着阿里巴巴探宝般紧张而好奇的心情走近山洞。导游告诉我们,原先洞口有10多米宽,由于自然塌陷,1.3万年前洞口便被堵死了,也幸亏如此,2万年前的珍贵文物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洞中奇观
进入洞中,一片漆黑阴湿。导游小姐用遥控器打开了装在洞内的灯光,这时我们才看清,这是一个1米多高的狭长洞窟,宽阔处有几堵用作支撑的水泥墙柱,地面也已用碎石铺成平坦的走道,道旁放置着各种检测仪器。导游说,全洞逶迤曲折,长达300多米,被划分为10个区。最后的第十区,长60多米,洞身狭窄,难以通行,俗称“马尾巴”。导游领我们从第二区开始参观,她一面移动着手电筒照亮洞顶和岩壁上一幅幅动物图像,一面讲解。在微弱的灯光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赭黑色轮廓的几匹马和1头母羊的图画,接着是1头昂首的公牛,1对相偎而立的马匹和2头山羊,再往前是1匹奔马,3只山羊,1个鹿头,1头奔跑的野牛……这些惟妙惟肖、神态灵动的图像,大多仅以寥寥数笔勾勒而成,有的只用炭黑突出动物的头、背、尾、蹄,或角、眼、耳、嘴几个主要部位,运笔巧妙准确,线条洗炼酣畅,令人称奇叫绝。“马尾巴”区的图像我们看不到,据说里面岩壁上画有2个类似原始人的面具、1匹马、1头羊和1组不知代表什么的几何图形。导游说,经同位素碳14测定,洞窟内的岩画大多属于马格德林文化期作品,距今约1.5万年,有的还更久远。
当导游小姐领我们最后参观被称为“彩画大厅”的第一区时,更大的“奇迹”出现了。在那深18米、宽9米的“大厅”岩顶上,密密层层地画满了20多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野牛、马匹、驯鹿、山羊、野猪和狼,各种动物画的长宽在1.5~2米之间,与真物一般。可以看出,图像是先用黑炭勾线,再用燧石尖器凿刻,最后用矿物颜料涂抹。据告这种颜料是用赭石、赤铁石和氧化锰的粉末与动物脂肪和血调和而成,色彩以赭红与黑色为主,兼带黄紫。最富代表性的是那10多头活灵活现的野牛,或站立,或躺卧,或咆哮,或狂奔,有的形体完整,有的没有头部。尤其是那头侧卧着的怀孕母牛,高高鼓起的腹部绘制在隆凸的岩石上,具有无比生动的立体效果。我想,这也许可称人类最早的彩色浮雕了吧!
难解之谜
在短短半小时的参观过程中,我被那神奇的艺术魅力深深震撼,由惊讶、亢奋而几至痴迷。导游小姐说,欣赏“群兽图”全貌的最佳角度是仰面躺在地上。因为原来岩洞只有0.9~1.2米高,为方便参观,已把洞内地面挖深,现在已有2米高,但也刚够游人站立仰望局部。我恨不得躺下身来一睹全貌。我早听说,西方学者风趣地称阿尔塔米拉洞窟是“史前壁画的西斯廷教堂”。简直难以想象,当时的原始人竟具有不亚于现代人的观察力和写实能力,懂得这么准确的解剖关系,掌握如此娴熟的造型技巧!
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史前洞穴壁画的创作动机。这些壁画显然不是供人欣赏,否则,怎么会画在黑暗的洞穴深处呢?若是某种图腾或象征,为何选材偏偏是他们追捕杀戮的猎物呢?据导游小姐说,多数专家认为,史前洞穴壁画创作的动因来源于巫术信仰:原始人相信,把猎物形象固定在岩壁上能产生魔力,有助捕获。然而,从其他岩洞发现的一些壁画和雕像判断,似乎又与巫术活动无关。那么,它们是否还包含更深层次的观念,或者表现一些早已被时间淹没的更古老的传说呢?
走出洞外,导游告诉我们,阿尔塔米拉岩画的发现经过同样富有传奇色彩。1875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塞利诺·绍图奥拉在阿尔塔米拉附近收集化石,找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燧石工具,初步断定这里是史前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1879年他再度来此,并把自己4岁的小女儿玛丽亚带在身边。小女孩的皮球掉进了一个低矮的洞口,当她爬进去捡球时,抬头突见一只野牛正瞪着大眼望着她,小女孩吓得大叫起来。于是,沉睡了1.5万年的史前洞穴壁画被发现了。但是,由于壁画太生动逼真了,以至于人们认为史前人类不可能有如此熟练的造型能力,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绍图奥拉故设骗局,为了沽名钓誉而雇用专业画家画上去的。直到若干年后其他岩洞画(如法国的拉斯科洞穴)被相继发现,尤其是在本世纪初考古专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测认证后,阿尔塔米拉洞穴才名震寰宇,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旅游者蜂拥而至。
1985年,阿尔塔米拉洞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并在此前已被保护性封闭多年。当我依依惜别阿尔塔米拉时,听到一个可喜消息:即将在附近完全按照原样复制建造一座岩画洞窟,两年后竣工。这样,随着新世纪曙光的降临,人们可在“克隆”的阿尔塔米拉洞穴里尽情观赏这些人类最早的美术创作,进一步探索隐藏在野牛神话背后的秘密了。
作者:黄志良,江苏吴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师,西班牙语高级翻译班学员,古巴哈瓦那大学文学系留学生,中国外交部驻古巴经济代表团、中国驻智利商务代表处秘书及外交部翻译室副处长、处长,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本文原刊于《环球》半月刊1999年第三期。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