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浑融多元的世界——解读王建山版画艺术

2024-03-24 15:40 阅读量:3.2万+

华人号:多彩见地

王建山是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美术现象”震动中国美术界之际浮出水面的,他的创作经历了80年代末地域文化与现代艺术观念融合的尝试期;90年代至本世纪初以苗族女性为创作母题,营造优雅静穆意境的唯美时期;近年来,开始运用抽象的表现性的手法,表达对生存状态的关切和精神意识的审视。纵观王建山的创作脉络,艺术样式无论怎样递进演变,始终离不开本土“根”“魂”。正如王建山在《创作随感》中所说:“……艺术样式只是外壳,最为重要的是其内核,艺术形式的变化,就像昼夜交替、春夏秋冬自然到来一样,会自然演变完善。在本土文化研究及艺术创作的探索中触摸精神纬度,是我恒久的探寻。”

《被围剿的净土·1 》套色木刻 68.5ⅹ98cm  2007年

1987年初,王建山参与贵州省民委组织的民族民间傩戏收集整理工作,创作古傩系列最初的动因来自黔西北地区的彝族古老面具戏“撮泰吉”,其后扩展到研究始于商周的傩祭和至今仍流传在民间的傩戏艺术,融合了铜仁德江、思南土家族的傩堂戏、安顺地戏、道真傩戏、绥阳的阳戏、布依族地戏、瑶族跳盘王及以侗族傩戏,开始构思傩和傩祭的创作框架。其时就读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的熊红刚加入这个创作系列。师生二人把傩和傩祭的历史贯穿于全部的艺术创作中,力图用造型艺术的手法重现华夏古风。他们在保留着原始傩文化特征的“撮泰吉”的基础上,提炼适合创作表达的元素,以版刻的简洁强悍、古朴凝重表现气象森严壮阔激烈的古傩场景。

《丁亥冬 · 南方惊雪》丝网 109X73cm 2008年

《侗寨(红色)》套色木刻 70X54cm 2006年

87年的11月,“现代艺术作品展——古傩系列”在中国美术馆画廊展出。

《芳草地》套色木刻 78x58cm 1991年

《多彩高原》绝版木刻 62x75cm 2006年

惯常的纸印版画变成浅浮雕的版刻,巨幅的版刻打破常规的尺寸,特殊的材质和巨大的尺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气势,材料和样式的突破,引发创作主题的升华。这来自本土民族的古老习俗,并没有使人产生疏离感,反倒产生某种磁力,古老盛大的傩祭场面扑面而来,摄住人的魂魄。《方相舞》中方相氏带着狰狞的面具,帅百兽奔走呼号,驱鬼逐疫,装扮成小鬼摸样的众童子呼前拥后,生气盎然;《古傩十二神》里,雄伯、腾简、甲作等傩神翩跹起舞;巨幅的《祭祀舞》《墓室舞》展现商周时期的巫术祭祀场景,神秘稚拙,新颖别致;《传炬投水》,汉代的五营兵士趋骑传炬,送疫出端门,投炬于汉水之中;《铜甲将军》中的武将,威风凛凛,呼之欲出;《汉书礼仪》则干脆摒去绘画造型手段,采用中国古代书法形式,融上古甲骨、金文为一体,自由恣肆,充分体现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

《云顶意象》丝网 109X73cm 2008年

《绽放的高原·绿》 套色木刻 109x168cm 2019年

寻找现代艺术观念与民族精神的契合,以现代艺术手法表现中国古代傩祭,是王建山版画艺术创作上的一次自觉选择。

 

古傩系列——方相舞(商周)之三(版刻) 120X82CM 王建山 熊红刚  1987年

古傩系列之八   82x62CM  王建山 熊红刚  1987年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生活在僻远的山区,世世代代形成的民族习俗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以独特的方式长久地保持。苗族的祭祀场景动人心魄,古朴的仪式不仅是族群对自我的认知,也是对自然对生命的礼赞。苗族是一个特别爱美充满想象力的民族,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包蕴了这个民族对自然、对祖先、对生存的理解和憧憬。奇异多姿的民族风情滋养本土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根基,苗族女性典雅端庄、古朴醇厚的神态所包蕴的原生本色,与这一时期王建山追求的唯美意趣自然叠合,在他的刻刀下,盛装的苗女被定格被静态化,而呈现静穆幽远的景象。美术评论家齐凤阁先生曾评述这时期的王建山“也许他有意想与那种原始现代主义画风拉开距离,也许他出于对‘根’、‘魂’的本土艺术精神的文化自信,他以亲和的态度选择对本土艺术的提纯与升华……使他在个性彰显、观念碰撞的贵州美术界保持着一片宁静”(《优雅静穆的审美意象》)。

皎月当空·2  绝版木刻 56ⅹ72.5cm 2006年

王建山以苗族女性为母题的创作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松桃苗族为原型的白描组画《梳妆》,气氛愉悦,灵动轻快;其后创作的黑白木刻《细雨》、《母性》、《恋歌》纯朴生动,意趣盎然。苗女题材的创作由此而一发不可收。90年代起,王建山艺术表现上接受了维也纳分离派的创作理念,以象征寓意手法塑造苗女形象,其创作始终保持着对这片乡土深情的眷恋和守望,努力践行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提升。

《高原》绝版木刻 66X69cm 1990年

在王建山苗女创作系列作品中,显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其一,平面图式与符号化。1992年创作的《银塔》开始,画家摒弃惯常的写实方式,也与其时看好的原始现代主义画风拉开距离,采用象征寓意、转换空间的手法进行创作,探索在不脱离基本造型规律基础上,进行装饰平面处理,即非自然主义的照抄对象,而是按照平面化的原则加以概括。接踵而至的《不尽辉煌》《皎月当空》《璀璨阳光》《新月》,巩固完善了这一样式,2004年的以冷色调创作的《月出皎兮》,则干脆略去人物的轮廓线,更强化二维,消解画面的纵深,人物与背景融为一片迷离浑融的世界,呈现出非现实近乎理想国的气氛。

《加榜梯田》套色木刻 63X36cm  2014年

其二,典雅静穆的意境。无论绝版木刻《新月》《月出皎兮》《璀璨阳光》《皎月当空》,粉印木刻《雾朦胧》,还是丝网版画《和煦春风》,都是以静态的审美观照方式,将盛装的苗族女性置于日月星辰雾霭的广阔天际之中,淡化情节性叙事性,减弱人物细节刻划,用最简单的形式,以圆点和直线构建画面,形成形式感极强的造型图式,单纯的形式使作品内在韵味更加醇厚,散点布局的人物向中心聚合定格,瞬间凝固现实中的一切尘嚣,画面呈现一片静穆,静穆的背后是生命的崇高与圣洁。

《流》之五  套色木刻  55x100cm 2014年

其三,浑融多元的意象呈现。2009年的《和煦春风》运用抽象化的色彩和造型,融入中国画写意笔触和书法笔墨意味,以及水彩的一些技法特性,以变化丰富的几何形块面构建新的图像样式,在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中吸收养分,尝试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实践上的跨界,多种的尝试和努力,苗女题材的艺术表现确乎又有新的突破。除了维也纳分离派平面装饰的象征寓意手法之外,王建山还运用立体主义构成、时空交错的手法、融入贵州蜡染刺绣的色彩构图创作了《高原》;甚至我们还能从他的套色木刻《缤纷天地》、《多彩高原》感觉到其中不仅有立体主义的块面意识、夏加尔梦幻表现以及博纳尔的色彩观念的融入,更蕴含有贵州民间土陶、蜡染、刺绣的神采和意蕴。转益多师,并通过艺术视角转换探寻表现苗女题材创作的多种可能性,找到一种流畅、简明、充满激情并属于自己的风格。

《山女》绝版木刻  1993年

观其创作,还有一个特点,即艺术语言的纯化,同一作品反复制作、提纯。1990年的《高原》,于2006年重新刻制;1993年的《缤纷天地》,13年后再作;《皎月当空》8年后又重刻之二和之三,间隔的时间超过十多年。时间的推移,画家的审美意趣发生改变,对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反复画稿,反复刻制,将苗女及其服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赋予更多的精神意味。重作的意义不只是提炼,更在于对作品内核作出新的思考和解释,在重画的过程中,绘画语言增添了厚重的密度感,建立起画家主体与表现对象更多的内在关联,表达作者更多的精神诉求。

《雾朦胧》粉印木刻 73X80cm 2002年

王建山没有在自己的唯美理想世界长久驻足,置身于变动的当下,思维在跳跃,画风在变化,主题在转移。2006年创作《净土·净土》《被围剿的净土》《洞开的大门》(绝版木刻)以忧患视觉表达对生存状态的关切,期盼精神意识的纯洁,画面呈现阡陌纵横的直线、锐角、圆点,色彩上的运用极为主观,体现对抗、冲突、博弈和希望;2008年创作《丁亥冬·南方惊雪》《云顶意象》(丝网版画),交错覆叠的线条色块,纳入抽象的形式结构中,产生一种悸动游移的绘画氛围,表达出对大自然由衷敬畏。其间也作出一批与上述风格大相径庭的套色木刻,其中《阳光下的清水江》《苗岭叠翠》《侗寨》《苗寨》表现手法比较写实,贵州原生的山水村寨在刻刀下极具抒情意味,这也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歌行。

《新月》绝版木刻 76X70cm 2000年

一个人长久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自然会对这里的一切产生深情厚意,自然也会把各种感受传达到作品中。比如莫兰迪会永不停歇画百叶窗遮阳板后面的静物,而且世界会心甘情愿接受并享受他的绘画。思考的艺术家会从生活的日常进入精神层面的探寻,莫兰迪在那里寻到了永恒。贵州高原独特丰饶的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不尽源泉,黔地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绵延的群山生长着原生的杜鹃林。春天的杜鹃映红黔西高原,山便是花,花便是山,阳光下色彩闪烁,幻化无穷。在这里我们无法专注于一个焦点区域,视线在这种场景中游移而无法静止,只能让眼睛退到触觉的后面。灿烂的花海在跨度极大的山脉中涌动,仿佛高原在涌动大地在涌动。套色木刻《流》系列及《高原花》《涌动的高原》中,王建山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笔触承载丰饶厚重的高原世界,将山岩、花卉进行意象的书写,其不可遏制的笔势、刀痕释放的力度和强度,使画面充盈着生命的元气。

缤纷天地 绝版木刻 56x75cm 2006年

《流——涌动的高原》系列已不局限于物与景的表达,而是呈现作者对生存状态的关切和精神意识的审视,着力于与绘画本质的探寻,深入触摸黔地文化的精神纬度。作品以抽象的表现性造型,运用表现力极强、能够充分调动画家潜力、诱发画家激情的绝版套色木刻技法,同时尝试木口木刻丰富细腻刀痕排列刻凿,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及出其不意的效果,又激发艺术家新的冲动和创造力。思绪在持续不断的流动中相继而来,画面呈现激情与节制,紧张与舒缓的冲突,各种点线、块面穿插、叠加,形象自由、随意、跳跃,充满律动感,气流、雾霭、花卉与群山浑融为宁静与涌动的对抗博弈,构成作品内在的韵律和精神内核。也显示作者从艺术的形式探索转向内心深处的体验,由此传达对永恒生命的感悟。

银塔 绝版木刻 56x75cm 1992年

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不仅止于探索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更要深化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深度,在原创基点上实行自身裂变和超越。设若停止探索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精神内蕴的深入追寻,心灵就会枯竭,艺术生命也由此终结。

 

最后《和煦春风》丝网  100X150cm 2009年

艺术家简介

王建山,1956年5月生,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贵州民族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美术专业硕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贵州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省管专家。多次担任全国版画展览评审委员。

版画作品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一届获奖提名,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第十六届优秀奖、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银奖、“鲁迅版画奖”、贵州省首届政府文艺奖·荣誉奖、第五届二等奖、第六届一等奖,作品三十余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及国际版画双年展。曾在北京、上海举办双人画展和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等海内外美术博物馆收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浑融多元的世界——解读王建山版画艺术》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