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要求全国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学生实行“每周六、日双休”,高三调整为单休,并严禁学校组织节假日补课或变相补课。这一政策迅速引发热议。
作为一名国际部在读高中生,我早已习惯每周双休。听到国内许多普通高中决定开始逐步推行双休政策,内心不禁对两者差异产生了浓厚兴趣。
“周末”对我来说是一段能让我放松休息和自我协调及发展的时间。周五课程结束后,可以暂时从学业中脱离出来,想想周末可以干些什么。周六上午,我通常会多休息一会儿,那种与平日相比不起早的感觉还不错。午后,可以写写作业看会书或者只是躺在那儿晒太阳,有时候我会用晚上的时间看部电影或者纪录片。周日则写作业、练练雅思等。当我们有小组作业时,还需要和同学约着线下见面商讨或进行线上讨论了。
相比国内普通高中,实行双休政策前,许多学生一周大多只休息一天时间,甚至半个月休息一次,更不用提高三年级一个月才休息一两天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测试、早晚自习和堆积如山的书面练习上。少之又少的休息中,还需要上各种补习班。如今“双休”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可以用周末两天调整一下身心状态。但这让许多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孩子习惯了长时间被安排学习,突然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分配;双休会不会让孩子放松学习,影响成绩。这是不是暴露了“不会学习”“不会自主”的致命内伤呢?我心里担忧起来。

咱们再看国外,日本高中生双休模式很有特色。日本公立高中普遍实行双休制度,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多被社团活动占据。例如,东京一所高中的学生通常在下午3点结束课程后,会投身于棒球、动漫社等活动,周末则可能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短途旅行。但私立高中和备考学生的周末往往被补习班填满,这和目前中国国内大部分学生差不多,部分学生甚至为升学而退出社团训练。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爱知县近年推出的“带课假期”制度,允许学生申请3天弹性休假,将周末与学习任务结合,这种兼顾个性化需求的尝试,无疑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再以美国高中为例,他们普遍实行双休制度,且假期安排也和国内有所不同。美国高中有着较长寒暑假,学生们可利用这些时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夏令营或者旅行,丰富阅历。双休两天里,学生们除了完成作业,还会踊跃参加各类体育赛事、音乐排练、社区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和社区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事实上,“内卷”是发达国家早已经历过的——咱们说中国教育内卷时总会提及美国:人家不会拼分数、拼排名,更重视创造力、体育及个性培养。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哈佛大学平均录取率是5%,而得到教练认可的运动员考生的录取率高达88%,林书豪就是彼时典型代表。可是,篮球、橄榄球群众基础太大,中产阶级和精英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凭借这些大球项目进藤校觉得胜算有点小,转头盯住击剑、水球、壁球等小众运动项目,再辟通向藤校蹊径。
在我看来,“双休”无论是对谁都非常必要。它给了我们休息的机会,让我们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的目标和未来方向。对于国内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双休”或许意味着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盯分数、要名次;但是,后续学校的配套发展策略更加重要,不能纸上谈兵,弄虚假双休糊弄大家。
我认为,落实“双休”标志着中国教育从“时间消耗战”向“效率与健康并重”的深层转型。这一改革不仅是作息时间节奏调整,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从“分数至上”向“以人为本”转变。这真是:机会与挑战同在,政策落实注定要在理想与现实、公平与效率博弈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