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段昭南话说戏画戏 》达拉斯新闻“粤剧社专栏”

2025-05-27 11:14 阅读量:4k+

华人号:段昭南戏画

第一篇
《我也南京也故乡》

段昭南

临晚了,我看到了过去一道做电视剧的带路人,还是南京市话剧团团长宋云祥发表出来一篇视频散文,主题是:江苏省戏剧学校首届话剧班毕业六十周年庆。
老导演徐康说给宋云祥告诉我:出席者是话剧班:马昌钰、熊国栋、徐杰、陈广生、成进森、扬金海、杨光、徐康、陈怡安、程俊、朱振英、高明琪、许志斌还有舞美班的何兆兴、徐克斌、贾永亮、侯俊波、还有省话的冯昌年夫人舞蹈班的陶友珍等等。

他们选择南京解放日四月二十三举办,解释说:此次活动由马昌钰牽头并邀请大家,还考虑年龄都大了,都携夫人和先生参加,影集大部分照片由杨光同学拍摄。
我在留言里面写下了:这些老演员、导演是我们在南京从事话剧、电影电视剧创作的榜样,江苏省话剧团、南京市话剧团、工人文化宫话剧团的南京演出,我都看过,从铁心桥中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陈毓礼还在辅导我写散文、小说。
南京教会了我很多文学、戏剧知识,他们一代是我们从事戏剧工作的启蒙人。
1978年那年,我23岁,已经发表了《段昭南独幕话剧选》其中收集了我的三个独幕剧本,之后在南京的“建业会堂”做了《段昭南独幕话剧专场》演出。
南京是有四季的,小的时候我们刚刚到外婆家,去莫愁湖经过水西门大桥,还看到河滩上“玩把戏”钻坛子小孩子,经过朝天宫,石阶下人一堆一堆地蹲着看魔术、卖旧瓷瓶热闹。
在集成办公室,编纂《戏曲志》志书的时候,我遇上了俞振飞、魏明伦、高加索、公刘、张丹诚、马得、谷天等那个世纪上著名人物。
跟着老前辈,也讨教了很多很多关于戏剧的知识,我画了成堆的小的“戏画”,这个期间也在国内的20多家报刊杂志开劈了20个段昭南戏画栏目,我就是这样和戏、和画做了一辈子的同路。
最早的是《江苏现代家庭报》第一个栏目是《名伶茶馆》,第一出戏是戏剧家马少波先生的《宝烛记》是江苏省京剧院沈小梅演的,记者马力把画送到报社发表的。
老南京人在这个地方不喜欢“花里胡哨”,定下心会方能看到这个古城市堆金积玉,在这里日子久了也铢积寸累,有内心的积蓄,走遍天下,富庶依然。
画画的很多,有些是多余的,南京早已就有惊世之大作就是《金陵图》在十米余长的画卷之中,细致描绘了距今约1000多年前宋代南京的城市风貌与百姓生活,画卷从右至左大致可分为乡野景致、秦淮街市和郊野风光三部分,共绘有人物形象533个,动物 90只,车马轿舆24余,店铺商贩40余,郊外风光宜人,百姓和乐,生活恬淡;城内商业繁华,街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蔚为大观,现在保存三张仿作。
春春秋秋,毕竟花开有期,明日又有明日的浓艳绽放,再褪成浅绛,倒不如仿效古人“秉烛夜游”,在朝霞里贪看这一晌的绚烂。

遵循科学,青年的什么时候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日子久了就知道:有知识到老无黄昏。

第二篇
《四川生我  我也四川》

段昭南

我在没有记事情的时候,妈妈把我们从成都带到南京。
从浦口下车,就住进了秣陵路外婆高大阴森三进式院里,但是,自小到大我都能够说些像四川话的南京话。
2016年6月份,我又回去四川,应邀赴四川省自贡市艺术馆展览魏明伦要求我画的113出川剧戏画。
到四川,我没有睡满三个钟头,就出门走了。
我是一个人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上街走的,就是为了看早市,吃小吃,凑热闹。
我无法按耐内心喷发的兴喜,像是“回家”。
自贡市这样的一个老城闷热呼呼的,四平八稳的操持他一天的生机,菜市场上的茉莉花、白兰花一块钱十朵,香味似水,容易流进心田。我买了一包,走一步香一步。
   从小到老时,许多东西会断断续续的忘却了。唯独“滋味”,它随时随地都会升腾在你的记忆里面。这个汗湿漉漉的早上,我感到独自的走在家乡,是金钱买不来的“自在”。爱家乡不要让人提示的方向。
   我出生在四川成都。家乡千百年就是一个样子,知书达理,从容不迫,不抢嘴不抢眼,好像一块踏踏实实的棕垫随时让你“坐下”,随时任你离开....
   人世间许多人不是这个样子的。容易耿耿于怀地计较他人的长短,不懂安逸,其实,那是一个滑稽之劳,以为喋喋不休地算计,能够让人懊恼,恰恰相反,四川人家遇啥子都不觉稀奇吧啦,依旧个我行我素,喝茶打麻将整耳朵,心眼都是挂着嘴角子上的。
开幕仪式之后,自贡市政府带着到荣县,参观“文庙”“荣县大佛”,这些都是唐宋时期的石雕作品,进入荣县,就感受到了一种“文人情怀”,历朝历代这里是出秀才举人最的地方。
也保留着刘光弟、江姐的故居,青瓦平房人家挨在荷塘旁边,羊肠小道挨在山坡旁边,歇凉老汉挨在庙宇旁边。
因为山旁茶亭子阴凉,魏明伦先生挥挥手让大家过去喝茶,仗着大佛脚下的安逸气氛,来的人让我画了川菜《夕照祁山》,魏明伦先生题跋留在茶楼里面。
之后,魏明伦先生又写微信:昭南:自贡之行,大贺成功,你我同庆。另托一事:“内江所建魏明伦碑文馆,内容全是碑文。只是要简述我九岁登台唱《下游庵》,配展当时九龄童剧照。我想请昭南画一幅我九岁唱《下游庵》。一幅即可,突出九岁小孩与成人合演之童趣!可否 ?”
我还是依照要求,画了两张川剧《下游庵》
   行走在四川,是行走在家乡。其他的事情早已失去了力量。早晨的闷热的气氛回肠荡气出汗水的咸味香。
到四川,我才由衷扎染上“回家”湛蓝颜色。
  美国硅谷美术馆馆长段昭南

第三篇
《我説久了剑川 今朝也是剑川》 

段昭南

这一天,我写了:今天立夏。
我是看了到了云南剑川县文旅局的文宣上老家入夏景象,是年轻人的话质,文旅局局长杨树林让我多份心旷神怡。
内卷的“卷”子能够无形中树立我此心安处是吾乡,最合适的注释。 
市井百姓是重视节令这个最实在的传统,再大的文化就是这些粒粒颗颗凡人锁事结构起来的。 立夏告别春天,开始一场炎热一场收割,是万物繁茂、走向兴盛的指标兑现。 关于立夏我从小听的多,但是,田间地头的事情一点也不懂,因爲,我的半截生活是在南京过的,家裡一个乡下亲戚都没有。 逢年过节蛮羡慕巷裡街边的邻居从六合、扬州、安徽挑来的咸肉、风鸡、花生等农副産品 左邻右捨不装的喜气洋洋。
现在,最多的唸想和季节是爷爷在的山,还有爸爸也去的剑川。
因爲有了亲戚;因爲有了祖屋;因爲有了“踏实”我时常毫不怀疑地顺口顺笔冩了剑川的文章: 戏文在油灯裡熬成稠稠的米浆,泼在赶山人山裡黑的额上。在山裡的,看戏难得很,一辈子的日日夜夜就是赶山,“我出屋头的时候婆娘在屋头睡觉,赶场回来,婆娘还在屋头瞌睡著”。 因爲,他们夜裡一两点钟结伙下山家人熟睡著,回来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了,倒像是前世今生一个回合打了个照麵。 去年我又去大理,在自治州图书馆做2024年年度个人展览。 我也冩了:展览开幕式结束后,第二天赶早去我就回剑川了,段志刚,段六寿不由分説地把车开到了乡下。
剑川桑岭村白色的流苏花还好,没有雕谢,那麽小的力量,就把一个山头都包裹起来了,远远看过去,像极了大朵大朵的白云,一动不动地悬挂在天空上,不似神话故事的场景,倒是安徒生儿童读物移步换景的摆放。 一路走了过去,看看花坨坨白绒绒、黑枝桠上叶子绿生生的。 正好像古装戏裡的传奇,《彩楼配》中的彩球一个花坨就是一年才长出来的一个白色“彩球”,让我想起来了京剧《红鬃烈马》开头的《彩楼配》裡王宝钏投给薛平贵十八忠贞爱情的彩球,在这裡褪去了五彩的华丽,洗儘铅华之后成了最符合情景的“白色”绣球,年年等郎君,终守久未回,却是流芳百世的真情。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世间万物皆神奇美妙。
我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採访时説: 回家“这个日子是我们不肯忘罢,对于孩子们我们不让他们忘罢,对于祖辈我们不忍心忘罢。“倘若,“忘记”弄丢了这一天,就如同家破人亡一样的凄惨渺往。”
回家乡,无需东张西望,剑川这个“曆史名城”似曲径通幽后豁然开朗的绿色远方。
这次是文联主席段素媛让我看了又看剑川。 英国人説:这条河流经一座僻静的小镇——斯特拉福德(Stratford-upon-Avon),这裡正是著名戏剧作家威廉姆·莎士比亚的故乡。 汤显祖成就了抚州“临川四梦”。 剑川人以文化维护著“国务院关于同意将云南省剑川县列爲国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批複”圣旨。 “段老师,桑岭流苏又开花了,等您回来剑川。” 我们剑川有花,它开了,世界也亮了。 其实,剑川开秧门农耕文化节,也是开花 还有不要一钉一的榫卯出师凳。 作家汪曾祺的文学地理,也像福克纳“像邮票那样大小的”。 高邮的邮驿史始于春秋时期。这座城有7000多年,秦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置邮而传命”“筑高台置邮亭”,地名高邮。 他写道“我家是住在复兴西街42号最后一进的西首房间,东首房间住著牙科医生一家,他家有两个大我几岁的姐妹,叫大红小红,记得他家到了晚上房间就灯火通明,牙科医生下班回家,会带来许多好吃的分给两姐妹。记得那个小红经常在她家房门口打我两下,然后就一溜烟躲进房间里——她知道我不敢进她家房门。许多年后,我看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看见画里的三毛,隔著玻璃窗看富家孩子吃大餐,就会心有戚戚焉呵呵。”

我觉得我很多的内心的感情铺洒在剧本、戏画、杂文上头,都是源自一个“老家”这个单词,后来成为一个老作家的散文。
我想象中的“高邮”,仿佛跟我老家剑川一模一样,老的那般铿锵、旧的那般健壮、养的那般俊美。
其实,还在立夏前的那些,气候天乍暖还寒,可是南归的鸟去温暖天堂必须经过的剑川。
阳光像木刻卯榫般留著,不冷 ,鱼虾还鲜著不饿,剑川又成了四季不冷的山窝窝旁候鸟迁徙通道。

第四篇
《我认识了云南 也回云南》

段昭南

我认识我的云南,是从硅谷这个地方,贯穿始终的的一个人物就是云南籍与美缔结姻缘结婚的女性作家张慈。
这是一个真正的云南人作家。她为了让我做一回云南同乡会号召人,不遗余力地和红河的曹小琴动手做了一大碗酸辣米线;洋柿子红烧牛肉、洋芋、酸辣鱼。
大中午端进我的教室,再没有碗筷的环境里,强制执行式把我们吃饱了,其余的,我留下,吃了很久。
至此我晓得了云南味道,也约莫晓得了云南人的带着棱角的热情。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遇见了,谁也不会放过谁。
他们这样让我出头做云南同乡会,我做了。
我 起稿了“美国云南同乡联盟”的宗旨。

我被当地的社团组织的为援助云南地震灾害救灾捐款活动,这样就结识不少的住在加州的云南人。
救灾捐款活动设计的很规范,也为云南灾民收到捐款。
那天我写道:2014年我和云南同乡做了抗震义捐活动,之后,几位云南的精英张慈、段小明、孙薇、曹小琴、姚韵芳上门来让我做一个领头的,成立硅谷云南人的社团组织,我 便起草了“美国云南同乡联盟”的大纲。
我又和美国最大的华人艺术团创办人Ann Wu商量把联盟设置在飞扬艺术中心内。
选择在飞扬艺术中心大排练厅举办成立大会。
我回了一百几十张画邀请来当地一百二十八家社团领袖,肩并肩挨着坐,艺术团把云南歌舞团做的民族服装拿出来给云南人穿戴。
那天我写了:在联盟成立的会场上,可谓座无虚席,我也为出席的社会社团领袖每人回赠了一张国画装置在信封里,上面盖上我的印章。
2014年信封上我们这样写:
《爱云南》如果人间有一处春色让人流连那便是七彩云南。
风花雪月之城更是梦开始的地方。
一百只金孔雀一起开屏
一万朵山茶花一起绽放
云南今天让你看到五彩缤纷
云南明天让你拥有锦绣灿烂,

8/7日湾区众云南籍人士和各届朋友心系云南,在第一时间募捐祈福,为云南地震灾区日后重建献上爱心。
9/13云南同乡会成立大会广邀云南本土乡亲,云南亲戚,旅行者,及一切热爱云南的人士。
云南同乡联盟在硅谷成立了,张慈主持开幕式:借用段昭南会长的话就是:参与是帮助也是享受。
云南
你是风之巅,
你是云之巅,
你是花之巅,
你是雪之㠌,
你是月之巅,
你是火之巅。
云南,
万物宇宙
因为你
才绽放了美丽
因为你
世界才有真情歌唱。

后来写我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画120出梅兰芳的戏,画集是张慈写序:
我说你的戏画是中国的“文化地图”,因为大家,尤其是谷歌,苹果的中西方年轻人,都可以沿着地图回到传统。
她在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文化部举办的《梅兰芳华》段昭南120出戏画展览画册的前言写过对于段昭南的认识。
美国作家张慈写道:段昭南先生,一个以画戏曲人物为主的著名画家,与硅谷的苹果公司同居一条大道,多年不变,天不亮就起床画画,他必须以画画让他的一天前进。
在梅兰芳逝世四十多年后,他画梅兰芳的戏,接住了梅派戏剧的光芒,在画戏画的过程中赋予梅派戏剧一种精神上的飞翔。他画完了梅兰芳先生的120幅戏画,既中国又西方,既传统又现代。耗去将近两年精力。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张慈是这样认识我,我却还以为她还是《个旧文艺》杂志社先锋派女作家。
其实,她还是,那个时候她还这样:合作伙伴临时退出,张慈一横心,就自己端着摄像机去拍街区,拍工厂,拍街上的人,“见到中国人就打开机器。”之后九个月的时间,她除了自己端着机器到处转悠,就是开会找资金,找团队,找剧本,可是基本都无果。
5月28日,片子终于拍完,全程历时445天,拍摄剪辑3578个小时,采访了33位在硅谷打拼的精英人物。当天,《硅谷中国人》在斯坦福大学首映,400多人到场观影。“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发源地,是硅谷的心脏,所以这里是首映地点最佳选择。”在首映式上,张慈将拍摄《硅谷中國人》的第一部摄影机送給沈赐恩。
后来又有报道:云南两个板扎老文化人把《锁麟囊》小姑娘推向奥斯卡段昭南张慈连天连夜忙张君怡电影。
原由是张慈让我为她学生电影《锁麟囊》画广告,我画了程派戏,郭小庄演出的《锁麟囊》:
本报讯:著名女作家、电影制作人张慈教授邀约老乡著名戏剧人物画画家段昭南馆长为其学生张君怡电影新片《锁麟囊》画宣传画。
这是正在紧锣密鼓制作的电影,大约在一月份会有粗剪片子出来。
段昭南在接受采访说道,事情来的突然,都是很有意义,我画了两次用了两天,在没有正式采用之前,我会再画,让人物、水墨、颜色重新出现最好效果。
最终画:春秋亭外风雨暴。
第二天,我再次从早画到黑,因为,昨天给洛杉矶的老乡张慈画了京剧《锁麟囊》,事后我才知道作品是为电影服务的的。
这是张慈教授的学生正在制作的电影《锁麟囊》,至今学生还在雪城电影学院学习,师徒竭尽全力出一本好电影。
她们第一站是就是目标,完全是大踏步前进,迈出一步就要是一个里程。
今天因为电影海报我得“再”画,再画是企图更符合海报设计的效果作用。
之后,张慈写:天啊段老师!太喜欢了 太美了。超级无敌喜欢!
《大理日报》主编尚京云写:2019年的4月,我采访段昭南先生过程中,曾将中国戏剧家魏明伦对其的评价:段昭南是“会写戏的画家,会画画的作家”写入报告文学《段昭南:用戏画传承白族文化》文中。
段昭南先生说:“画画的人一辈子就是画你自己,画你的修养;你的教养;你的素养。选择了艺术,就如同选择了信仰。”这段内心的情感独白,可谓是其“人生信仰”的真实写照。
我走进了云南;云南也是我要回“克”的地方。


第五篇
《广东其实是我的唸想之处》

段昭南

我去广州一下子就喜欢了。
那天从南京坐波音飞机在白云机场落下,表哥徐国基径直进了机舱,把我的提包拿着就下飞机了,他口中朗朗地説“舅舅在家等你”。
踏着草地,一望无边的绿,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之后,在《南方工报》的《虎门商业情》週刊做了七年主编。
每一个週末会到机场舅舅家裡陪陪他,他是飞行员出身,是这个时代仅存的飞越驼峰的英雄,我从母亲的言谈举止中晓得舅舅的高贵。
妈妈説舅舅回南京走到巷口就会把製服脱下来,换成蓝长衫进秣陵路,过一会儿就去看他小学同学陈鹤鸣去茅家苑小学转转。
妈妈説你舅舅皮鞋都是锵在房门口的,从来不瞎脱、瞎摔。
妈妈説舅舅出门的手帕都是迭得四角方方。
我看到的舅舅天天冩回忆录,《驼峰飞行,世界航空界的奇迹》:那时美国著名杂志《时代》1946年第一期曾评述,“驼峰飞行是一条死亡之路”。参加驼峰飞行才几个月,我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评述并非夸张。在我加入航线飞行前的几个月,担负驼峰飞行的美军空运总指挥汤姆斯·哈丁准将已下达过命令,强调驼峰飞行不考虑敌情影响,不受天气条件限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计划把各类抗战物资空运到中国。

下达命令后的空运飞行,尤其是汀江至昆明的南北两条航线,每天有一百多架飞机在两个机场间来往穿梭飞行,白天每隔两三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飞降落,机场繁忙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国内枢纽机场。由于国外援华物资不断增多,从1943年底又开始夜航飞行,因此每天二十四小时不管天气是否适航,不分昼夜时时刻刻都有飞机在航线上来来往往飞行。
中新网索有爲报道的题目《航空救国:驼峰航线中国飞行员后人聚首忆父辈》

有的时候也会説起来他给我爸爸妈妈在广州一德路旅馆办理了结婚仪式。
有一次,他带我去看了一眼还保留完好的木房子的二层小楼,他説:我以爲给他们操办了结婚,他们会随机关去颱湾,可你爸爸把你妈带到重庆去了,都是保密的。
我还有的时间会去沙麵表哥家住,離开二十年,我再回广州就是2012年,是到广东画院美术馆展览60幅戏画作品,题目是《岭南水墨印象段昭南戏画》,主要是画了红线女大师的粤剧。
这次我是觉得我还是眷唸广东,2015年又去虎门做了六十出戏的戏画展览。
各个报纸整版做报道,假如説我和广东,读几份报道便是明知道。
让《红线女终见“红线女”》
寂侘带来的安逸感,拍摄的很美

羊城晚报的报道--
祈盼红线女见“红线女”
2012年12月20日14: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评論
  羊城晚报讯 记者何裕华报道:红线女的粤剧大家看多了,但她的戏画形象又有多少人看过?羊城晚报记者获悉,旅美戏曲画家段昭南将于明日在广东画院举办《段昭南戏画展览》,这是他从事戏画创作40年来又一次大型活动。而本次展出的60幅作品中大部分是以红线女爲主轴的组画。昨夜今晨,对中国戏剧如痴如醉的段教授向记者自述了作爲一个“红粉”的执著情感。

  段教授以一年的闭门状态创作了127幅大型戏画作品,包括以戏剧大师红线女爲主轴的组画《关汉卿》、《蒐书院》、《昭君出塞》,以及选用京剧週信芳大师剧目而组成的《四进士》、《徐策跑城》组画,还有汉剧《白兔记》组画,粤剧《红楼梦》、《帝女花》组画,潮剧《红梅亭》组画等等,整体作品由元杂剧至近代名家名作。明日,将从中精选的60幅作品在广东画院展出。

  段教授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他曾是一名剧作家,(参加了中国《戏曲志》志书的编纂)每天都在看不同的戏剧,其中,红线女的戏曲形象尤其吸引他,这次展览可谓“爲红线女而来”,是“对红线女的緻敬”。

  不过,虽爲一名铁杆“红粉”,段昭南却坦言与红线女素未谋麵。“喜欢的戏曲人物,是会在我作画时情不自禁地跳跃在自己眼前,我画画是因爲对她的敬重,同时,也希望全世界能透过我的画,看到这样一位中国女性,这样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戏曲形象。而并非以作画爲途径去接近她。”

  儘管如此,段教授也提到,若居住在广州的红线女能前来观看画展,他将感受到莫大的鼓勵。戏曲画大师兼铁杆“红粉”的这份执著情怀,能否透过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相会粤剧大师红线女?若两位艺术大师能在广州相见,又将産生怎样的故事?羊城晚报将继续关注。

  
红线女终见“红线女”
2012年12月24日13: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评論
  新闻继续追
羊城晚报讯 记者何裕华报道:执著是一种力量,可以沟通两个艺术领域以及两名不相识的艺术大师。羊城晚报独家报道旅美铁杆“红粉”段昭南携60幅戏剧水墨画作来穗,因爲喜爱、敬佩与执著,粤剧大师红线女的戏画形象频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详见本报12月20日A14版报道)。昨日上午,红线女出现在《段昭南戏画展览》现场,羊城晚报记者独家捕捉到红线女见“红线女”的一刻。
昨日约11时15分,身穿大红印花唐装、脚穿黑色高跟鞋的红线女步入广东画院,沿着楼梯级轻盈而有力地步行至二楼展厅。对于“女姐”的突然到访,大家都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女姐”则是大大方方地沿着门口旁的展品开始欣赏。
不管画作中展现的是否粤剧形象,红线女都很认真观看,先远观整体画像,继而近看笔法,再而仔细观读作品简介。在连续看到以自己爲原型的《昭君出塞》、《关汉卿》、《蒐书院》等作品后,“女姐”终于忍不住问了画家的名字,并连连点头。

  红线女在画展裡逗留了十多分钟,在即将離开前,几乎一言不髮的她清晰地指出,“这幅作品应该是《关公月下释貂蝉》,而不是《关公月下是貂蝉》,简介印错了,你们改一改。”
或许,真正的艺术沟通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看在眼裡,记在脑中,感动心间。这一切,与见麵与否无关。
红线女广东画院看“红线女”2012年12月26日 07:02
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全杰)前日中午,广东画院展厅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客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悄然来到展厅,爲的是看另一个“红线女”。红线女兴緻勃勃地欣赏了旅美戏曲画家段昭南以她爲主轴创作的《关汉卿》、《蒐书院》、《昭君出塞》等人物组画。据悉,“段昭南广东戏剧水墨印象”画展将于25日结束。

2015年广东虎门再做《“红荳墨韵”段昭南戏曲人物画展》主办虎门文联与羊城晚报艺术研究所,东莞报道:中国知名戏曲人物画家段昭南将国画《林则徐》赠送给虎门,昨天(12月2日)下午,中国知名的戏曲人物画家段昭南委托好友将国画《林则徐》赠送给虎门,以表达他对曾经生活工作过的虎门那深深的眷恋。
 赠送仪式在影像虎门艺术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幅以大冩意创作的戏曲人物画《林则徐》,描绘的是林则徐在虎门销菸的一个场景。张会强表示今年是林则徐诞辰230週年,段昭南将作品《林则徐》赠送给虎门,表达他对前辈的缅怀,和虎门深深的眷恋。段昭南的好友张会强:“在段昭南画家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是以林则徐先生爲他的光辉形象,他认爲男人就是要气吞山河,在虎门工作的期间,时刻他都能感受到林则徐英雄情结。”
广东在我刻骨铭心的个性裡是虎门,是镶嵌于我骨尖上的青铜马尾骨架,是生活裡让我住的稳故乡。
我记得,我常常去沙角砲颱,最记得在心,走到那裡都不曾忘记的是那一尊青铜雕塑马,叫“节马”和它身旁的节马碑。
因此,时常画好后,冩下几字:文虽短,画色深,钉鼎是爲“记住”。
老腔老话可谓广东陈皮老鸡汤能够律气滋补,固守不变,做得者,也谓易如反掌,立竿见影,在广东,稳紥陈实下来,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段昭南话说戏画戏 》达拉斯新闻“粤剧社专栏”》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布基纳法索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