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08:35 阅读量:3.3万+
华人号:军事天地生长军官和士兵提干军官,是基层指挥员的两个主要来源。在带兵育人中,两者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如何扬长避短、固强补弱,关系到他们能否早日成长成才、能否胜任本职岗位、能否推动单位建设全面发展。本期“特别关注”,我们把目光投向两名指导员,希望他俩的经历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
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
■陆军某旅某连指导员 魏继亮
我是2022年年底来到连队担任指导员的。此前,从军校毕业当排长期间,又被选拔至旅机关工作。初到连队时,我身上带着“‘四有’优秀学员”“研究生学历”“‘四有’优秀军官”等光环,与之伴随而来的,便是压力。
对军校培养的生长军官,各级组织往往会高看一眼,充满期待。但与土生土长的士兵提干军官相比,我们这类干部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由于缺乏基层经历,知兵、带兵、练兵方面均有不少短板。
如何在基层扎下根?如何在基层主官岗位将理论学识转化为带兵育人实效?如何实现专业优势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起初,我即便坚持“五同六到位”,但仍感觉与官兵隔着一层无形屏障——鲜有战士主动向我倾诉心声,个别骨干对我有抵触情绪,有的还会私下议论,说我是来基层“刷履历”的。
帮助我打破困境的,是教导员的点拨:“连队主官需要经历两个转变——情感上,从旁观者到家人的转变;能力上,从理论研究者到实践带头人的转变。”
成为官兵的“家人”,从拆除“心墙”开始。训练场不再只是检查督导的场所,而是与官兵们共同研究战术协同、攻关重难点课目的战位;班排宿舍不仅是查铺查哨的必经之地,更是倾听家庭困难、分享成长故事的暖心驿站……
我开始建立“兵情档案”,要求自己把全连官兵的籍贯、特长、性格特点、家庭状况、训练短板等了然于心。列兵小王母亲突发重病,我及时帮他申请困难官兵救济;上等兵小李打算考学,我主动为他辅导功课;军士老张恋爱受挫,我第一时间靠上去耐心疏导……用心用情,此前那种疏离感悄然消融。
情感上与官兵实现共鸣,能力上也须与岗位需求匹配。作为一名生长军官,我知道自己的军事素养、专业知识与部队实际需求存在错位。
具体来说,读军校时,我把基层生活想得过于简单,殊不知事事处处都是考验。战术标图手足无措、特情处置举棋不定、装备操作频现失误……面对我在训练中的表现,战士们嘴上不说,眼神里却透着疑虑:这样的指挥员能带领我们打胜仗吗?时至今日,回想起初次参加实兵训练的窘境,我仍会觉得脸上发热。
知耻后勇。我制订了“三个不放过”补差计划:不放过任何跟训机会,从连队专业基础理论重新学起;不放过任何操作实践,向训练尖子拜师学艺;不放过任何复盘检讨,在问题整改中积累经验。
努力不会被辜负。2023年的一次实战化训练,我主动请战担任指挥员,面对各种特情有条不紊逐一处置,确保我方主战装备正常发射。“五发全中!”捷报传来时,战士脱口而出的话语是对我的最高褒奖:“以前总觉得指导员是来‘镀金’的,现在才知道,是来和我们一起‘炼钢’的。”
从“象牙塔”到练兵场的征程,本质上是对“为谁带兵、怎样带兵”的持续叩问。我们既有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优长,也面临经历单薄、根基不牢的短板。但正如连队的“尖刀精神”昭示的那样,真正的锋利,永远来自千百次的打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必须百炼成钢。当看到连队蝉联“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时,当看到连队官兵手捧立功喜报时,我深知,基层这片沃土,终将回报每一滴汗水的浇灌。
当前,组织为我们搭建了不少成长平台,“军政换岗”“交叉任职”等培养机制,为我们补齐短板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把每个岗位都当作淬火机会,把每次挫折都视为进步阶梯。唯有以归零心态扎根基层,以冲锋姿态钻研主业,以创新魄力破解难题,方能真正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在强军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使命的人生篇章。
(魏旭凯整理)
常想想自己还是战士时
■新疆军区某旅高炮二连指导员姚忠杰
我来到二连担任指导员时,连队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训练进度滞后,官兵思想波动较大,连队全面建设水平不高。“二连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赴任前夜,旅领导的叮嘱让我感到“压力山大”。
当战士时,我只需完成班长交代的任务;当排长时,带好二三十人虽不轻松,但掌握方法也并不困难;而要想当好一名指导员,却需要站在全局高度统筹教育、训练、管理等各项工作。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时的连长王龙,战术素养出众,但性子急躁。我与他约定:军事训练他唱“黑脸”,思想工作我当“红脸”,但涉及原则问题必须支委会集体决策。这样的配合让我的工作局面打开得十分顺畅——因为有士兵提干的经历,我对大家的“痛点”格外敏感。
下士杨艳杰曾在上级组织的炊事比武中获得第二名,却因3000米跑这个“老大难”,经常被战友调侃。有一次,他坐在器械场发呆,长久沉默后问:“指导员,我是不是该打退伍报告?”
这样的场景太过熟悉。2012年参加侦察兵集训时,我因成绩垫底心生退意。是时任指导员用自己提干前3次考学失败的经历点醒了我:“战场需要尖刀,也需要磨刀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战位。”
第二天,我推荐杨艳杰参加野战炊事技能培训。3个月后,他改良的菜品广受好评,体能成绩也大有起色。他红着眼眶对我说:“是您帮我找准了自身定位、坚定了信心,我一定在部队好好干。”
安排大学生士兵担任理论辅导员、指定训练尖子与后进战士结对帮扶、推荐文艺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演出……我快速融入连队,掌握官兵情况,制订出大家认可的“一人一策”培养计划。
然而,我也有不小的困扰——要做好官兵的思想教育工作,自身理论功底必须扎实,而这恰恰是我的短板。
我是大专毕业,深知自身存在的不足,从来到连队开始,就给自己制订了“强学计划”。尽管如此,第一次组织主题教育授课,我仍然被官兵评价:“像念工作材料。”
“或许你可以想想,自己当战士时,更喜欢什么样的授课。”王龙的提议让我找到了破局方法。我召集党员骨干成立理论学习小组,把课堂搬到训练场、任务中。
一次野外驻训,半夜下起瓢泼大雨,我带领大家紧急转移物资、搭建帐篷。雨点砸在帐篷布上啪啪作响,不知是谁起头,大家喊起了劳动号子。大学生士兵魏小龙突然冒出一句:“指导员,官兵一致是不是就像咱们现在这样?”我笑了笑没吭声,但心里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新的感悟。
后来,这段经历被我放入了课件。受此启发,我摸索出“理论+”学习模式:“理论+战例”“理论+兵情”“理论+网言网语”。讲斗争精神时,我重温革命前辈的战斗故事配以视频照片;说科技创新时,我拿连队革新研制的装备便携架当案例,组织官兵现身说法……渐渐地,课后反馈从“听不懂”的抱怨变成了“再讲点”的认可。
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理论考核成绩从全营倒数第一到全旅第三……我不知道连队取得这样的成绩算不算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目标,但自己对此十分欣慰。
回想这一路走来,我每次解决棘手问题,都少不了想想自己“还是战士时”。我想,这就是我能胜任本职岗位的原因。正是曾为普通一兵的经历,让我习惯站在战士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才成就了如今的我。作为一线带兵人,不论身份如何转变,只有把自己放在战士之中、当成兵中一员,才不会失去本心、有违初心。
(杨成全整理)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5年5月7日第8版)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