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2021-09-19 06:44 阅读量:7.2万+

华人号:豫闻天下

沁阳市,自隋代至清代向称河内,民国时改为今名,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因处沁河之北(阳)而得名,是焦作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沁阳西北太行山南麓的神龙山上,一道山岭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跌宕不羁构成了“龙脊长城”的地质奇观,也成为沁阳的天然地标。

历史

春秋时期,今天的沁阳地区曾属晋国,由于太行山阻隔远离国都,这里只能作为卿大夫的封地,史称野王邑。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河之北称为河内。由于居于河内之中,野王邑成为战略要冲。公元前262年,野王邑被秦国占领,自此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重要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为解决水患,他命人在沁河出山处开凿河渠,引水灌田,因以枋木为闸称“枋口堰”,沁阳因此受益。

枋口堰开通后,野王邑及周边原本因沁河泛滥导致的盐碱地变为千顷良田。

公元596年,隋文帝将野王县改为河内县。此后,枋口堰附近河渠经历代扩建至清代已绵延数百里。

河内水利的开发使沁河两岸稻麦、桑麻、中药的种植得到全面发展。街衢五通的地理优势,引来商贾云集、商肆林立。

绵延不绝的沁河水蓄蕴了沁阳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李商隐、许衡、何塘、朱载堉这样的文化巨擘。

河内县经过几度变迁,1913年更名为沁阳,沿用至今。

考古

位于沁河之畔的三圣塔陪伴沁阳走过八百多年的时光。在河南八百多座古塔中,三圣塔的构造独具一格。1936年,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来到河南省考察古建筑时,曾对三圣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三圣塔建于金代,塔高32.76米,为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其外观仿唐,呈抛物线形,内部似宋,结构中空。

武周时期,建于隋代的长寿寺,更名大云寺。金大定年间,金人将大云寺更名为天宁寺,并在唐代修建的木楼阁基础上重建新塔,取名三圣塔。天宁寺消逝在了历史的烽烟中,因寺而建的三圣塔仍傲然屹立。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入沁阳,古塔遭受日军炮击。1953年,国家拨专款对三圣塔进行抢救性维修,受财力和技术条件限制,沁阳文物部门仅仅对外层脱落的砖石和被日军击毁的塔檐进行了修补。

2006年,三圣塔迎来了第二次维修,历经数月修复,古塔重现初建时的风姿。

古风催铃语,浽溦润沁人,矗立于怀川大地上的三圣塔,见证着沁阳的沧桑巨变,定格成一代代沁阳人对于家乡的记忆。

名人

1933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刘复在其发表的《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一文中指出,十二等律的首创者是明代律历学家朱载堉。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朱载堉在律学上的成就在中外都颇受认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所著的《论音感》一书中写道:“中国有一位王子名叫载堉,力排众议,创导七声音阶。而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的方法,也是这个富有天才和智巧的国家发明的”。李约瑟说:“朱载堉的平均律公式可以被公正地看做是中国两千年来声学试验与研究的最高成就......第一个使平均律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中国

如今,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专程到沁阳拜谒朱载堉这位明代先贤。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嫡子,为明仁宗第二子郑靖王朱瞻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孙。明代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乐器制造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散曲作家,首创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亲获罪被关,朱载堉“筑土室宫门外,席藁席独处者十九年”,直到父亲放出,他才愿意入宫,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乐律、数学、历学等。父亲死后,他让出爵位不愿继承,潜心于著作。其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或许对王室生活心灰意冷,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领域。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朱载堉使用这个横跨81档的算盘进行开方演算,将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24位。

在此基础上,朱载堉出版了乐律著作《律学新说》,书中首次提出了十二等律的概念。

后人依据此理论制作出的现代钢琴,在演奏中可以任意转调,极大的拓展了音乐的可塑性。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相传,贵为王子的朱载堉经常到民间担当唢呐演奏的领班人,受朱载堉影响,唢呐也在沁河南北空前繁盛。

2006年,沁阳市申报的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首钢琴和唢呐的合奏回荡在百里怀川,朱载堉将求索与创新的文化基因融入了沁阳这片土地,成就了一个文脉兴盛的礼乐之乡。

红色历史

1941年8月,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9月,琅琊山区4万居民被围困,形势十分严峻。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的五名年轻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将日军引向棋盘陀。

五名战士拼至弹尽粮绝,他们摔断枪支,高呼口号,纵身跳下悬崖,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震撼中外的抗日英雄战歌。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两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他们便是被几代人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战士们的英雄壮举成为全军战士学习的典范。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就是沁阳北孔村人。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1918年,宋学义出生在沁阳北孔村的一个佃农家庭。1939年夏天,宋学义跟随全家逃荒,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狼崖山跳崖获救后,宋学义的腰部受到重伤。表彰大会上不得不由战友搀扶着上台领奖。

1947年,情牵桑梓的宋学义回到家乡北孔村。“北孔村像条船,北依沁河滩,既怕涝又怕旱,卖儿卖女去讨饭。”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北孔村旧时艰苦的生产条件。

由于地势低洼,汛期过后的盐碱沉积,使北孔村庄稼产量极低。为改变家乡现状,宋学义用自己的伤残补助金,买来一头牛,支持全村生产。

趁暴雨来临时,顺着渐涨的溪水勘测流向趋势,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盐碱地改造方案。挖河排涝,平整土地,宋学义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在村民眼里,宋学义只是一名伤残军人,狼牙山的壮举他从未谈及。1953年,沁阳县人民政府在北孔村给宋学义召开隆重的庆功大会。此时,乡亲们才知道,带领他们脱贫的领头人竟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2019年,沁阳市政府把宋学义故居建设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烽烟岁月里的壮士豪情,被沁阳人代代铭记。

民俗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怀梆俗称怀调、怀庆梆子,其前身为元末明初的海神戏,因当时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保持着山西戏剧表演形式的海神戏,结合本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逐步形成了别具怀庆府一带特色的梆子戏。怀梆,因此而得名。

怀梆以曲牌与板腔结合,唱念口语化,语音以河内方言为基础,用词发音简、硬、直、快,给人以原始生态感,其唱腔锣鼓经“叫锣”是怀梆戏独有的。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怀梆戏内容多来自于民间的生产劳作和神话传说,以唱诵杨家将的英雄史诗最为常见。沁阳人在戏里辨忠奸、明善恶、知美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2年,怀梆剧团《古槐案》中《灵堂私访》一折,参加了原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古老小剧种怀梆艺惊全场,一举获得了三项大奖。

「走遍中国」河南·沁阳

2006年,怀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沁阳市怀梆剧团划转为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积极开展整理复排工作,创作了讲述大学生创业的《姐妹花》,倡导家庭和睦的《大芒小芒》等一系列现实题材的剧目,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认可,怀梆戏又重现了生机和活力。

激越豪迈的戏音在现代年轻观众心里开始生根发芽,唱响在沁阳乡间地头的古老小剧种,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大放异彩。

从藩外郊野到河朔名邦,沁阳在山水之间,成就了物华天宝、物阜民丰的传奇。这里是生生不息的沁水,这里是慨当以慷的沁阳,勤劳奋进的沁阳儿女,在传承与坚守中,桎风沐雨,开创未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走遍中国」河南·沁阳》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沁阳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