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范县、范姓与范武子的故事

2019-05-08 13:09 阅读量:5.9万+

华人号:豫头条

多少年来,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濮阳市,都是郡州都府犬牙交错的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相互交叉影响,燕赵的慷慨悲歌、齐鲁的任侠豪放、郑卫的聪慧勤劳等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相对独特的人文思想习俗。这里所说的齐鲁风尚主要集中在范县、台前地方。其实,1978年以前,范县和台前同属于一个县,就是范县。

范县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区,黄河流经42.5公里。说到范县,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黄河,好像黄河县成了范县的潜名词。其实,范县的初名并不是因为黄河,而是因为一条不太出名的河流,这条河流叫范水。

据考证,范水成名于唐尧时期,稗史中有丹朱居范水的记述。丹朱是尧的儿子,至今在范县境内还有丹朱固堆的古文化遗迹,其文化积年距今大约4000多年,属于龙山文化的范畴。范,是河流的名字,和模范的“范”是两回事,在古代是不能通用的。范水的“范”,没有繁体字,而模范的“范”,繁体字是“範”,两者不能混用。现在,如果因为需要繁体字的文本,把范县写作“範縣”,就大错特错了。

西汉初年(大约是公元前206年)设置范县,因为南临范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范水是济水的一条支流,现在已经了无踪迹,这应当是黄河夺济入海的缘故。从这个意义上讲,范县还是和黄河有关系。

最早的范县县城在现在的范县张庄乡旧城村,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为黄河泛滥,县城倾毁,被迫迁移,重建县城,这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莘县古城镇。而这座县城经过了576年之后,又因水利纠纷再度迁徙,于1956年迁至樱桃园,即今范县老城。1994年在城南5公里处建设新区,这就是今天的范县县城。如此说来,范县四迁,除了最后一次,都和“河”紧密相连,与黄河难以割舍。

范县除了和“黄河”息息相关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山东”,也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即便是行政区划分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是水乳交融,难分难解。难怪范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河南范县真是怪,县城设在省界外”。指的就是,河南范县县城驻在山东省莘县樱桃园镇,河南的一个县政府和山东的一个镇政府同城坐落,比邻而居的怪事。

还有一个民谚,专门说的是范县的“怪”现象:“山东省有个河南县(范县),河南省有个山东乡(樱桃园镇),山东乡有个河南村(金村和张扶村),河南村住着山东人。”

要说怪,还有一怪,那就是郑板桥了。他入仕之初就在范县做官,真说不定是因为范县的“怪”现象,才助推了郑老夫子的“怪”劲儿,促成了他成为“扬州八怪”之首呢。

当然,这是后话。

范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姓,可以说是明贤达仕,代不乏人。在中国100大姓中,范姓排名第61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6﹪。范姓的始祖是范武子士会。

4000多年前,唐尧的儿子丹朱及其子孙在范水河畔生息繁衍。他们在夏商时代称为陶唐氏,姓祁。周朝改封于杜,称唐杜氏,是“伯”的爵位。周宣王时灭封邑,杀杜伯,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家族以职官命氏改姓为士。他的曾孙士会,官至上卿,因功高封在了随,就是现在山西省的介休一带,称随会。公元前592年,随会提出改封到祖先生活的地方。晋景公额外加封,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又加封了范邑,史书称“食采于范”,就是现在的范县一带,随会改名范会,成为最初的范姓,也是范姓的始祖。这就是唐《元和姓纂》记载的“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姓”。

历史上的范姓名人很多。主要有:

著名谋略家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增,安徽桐城人,封历阳侯,楚霸王项羽尊称为“亚父”。史学家范晔,刘宋时期顺阳(今河南内乡)人,呕心沥血,著成宏篇巨制《后汉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生论著等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名篇散文《岳阳楼记》驰誉至今。南宋诗人范成大,苏州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当代史学家范文澜,浙江绍兴人,主编《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著名记者、新闻学家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他于1937年11月8日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这一天被国务院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成为我国新闻界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还有范朝利中将,河南新县人;范明少将,陕西临潼人;范子瑜少将,湖南张家界人;范阳春少将,福建永定人;范忠祥少将,湖北天门县人,等等。

范姓的郡望有南阳郡、钱塘郡、敦煌郡、汝南郡、河内郡、山阳郡和外黄县。堂号主要有“高平堂”、“后乐堂”、“芝本堂”、“永思堂”、“崇本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等。

范县是中华范姓的发源地,是范姓的祖根圣地、祖庭圣地和祖茔圣地。祖源在范水,范武子士会是范姓的得姓始祖。

范武子,就是士会,也称范会。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60年~前583年。他的墓葬在范县高码头乡老范庄。

士会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即出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重要功臣之一。他活跃在春秋前期晋国的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病逝以后谥号为“武”,史称范武子、随武子。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大臣们商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新的国君。当时,公子雍在秦国做人质,他是晋文公与士会的姑姑所生,与士会有亲戚关系。晋国派士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他们尚在归国途中时,晋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大变化。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并派兵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为此,秦晋双方展开一场争战,结果秦军大败。士会不能回晋,被迫在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但是,他在秦国很快受到重用,反倒给晋国造成了很大威胁,使晋国在军事、外交等方面接连受挫。公元前614年,晋国的大臣们再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能够做到卑贱而知道耻辱,柔弱而不受侵犯,他的智谋足以使用,而且是没有罪过的”,就决定请士会回国。

士会重返晋国,出任上将军,很快又立了大的军功,被封为晋国元帅,成为三军统帅,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史称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军无败绩”,“国无奸民”,国力日益强大起来。

据《左传》和刘氏族谱记载,士会返回晋国后,他留在秦国的儿子及其子孙后裔,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他的儿子取“留”之意,改名为“留”,子孙称为留氏。古代的“留”与“刘”音义相通,这一支恢复了祖先豢龙氏刘累的姓氏,成了刘姓。有刘姓族谱记载,刘氏后世族人尊称这位留在秦国的始祖为“留公”。

士会名彪史册,是在公元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以后。当时,士会代任戎右之职,他勇猛善战,指挥得力,使晋军以弱胜强,从而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国语·晋语》记载“(士会)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城濮(今范县一带)之战,晋文公称霸。士会之名开始载入《春秋》。

当时,晋国士大夫对范武子士会就有很高的评价,说他:“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其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骄,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意思是说,他接受了忠言不忘老师,谈到自己的优点不忘夸奖自己的朋友,事奉君王不是为了迎合君王就推荐所谓的贤才,也不是为了曲从君王就辞退所谓不贤的人。

范武子的德行,还表现在他对子女的教育和对晚辈的劝勉方面。他的儿子范燮退朝回家,已经退休赋闲的范武子问儿子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儿子说:“秦国客人在朝上提了些奇怪的问题,大夫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我懂得三个,就讲了起来。”范武子大怒说:“大夫们不是不能回答,是谦让。你年纪轻轻的,却敢在朝中三次抢先说话,不尊重别人。”说着,就用手杖打了儿子,连儿子玄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范武子教育儿子要谦虚礼让,不要出风头,特别是在打仗得胜回国时要最后进城,说“打了胜仗,要让主帅先行,你不能喧宾夺主,把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好像你立了头功。”

由于范武子的言传身教,他的子孙也继承家风,处事谨言慎行。

范武子的儿子范燮做了晋国的上卿。有一次,赵盾的孙子赵武行成人冠礼后,戴上帽子拜见范文子。范燮告诫年轻的赵武说:“有才智的人,受宠后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无才的人得一点儿宠就骄傲。所以兴国之君奖赏肯于进谏的大臣,昏君则惩罚忠臣。还有,古时候的君王建立了德政,仍然听取百姓的意见,于是就让乐师们在朝中朗诵讽谏,听公卿大夫们献诗,不让自己被蒙蔽,在市井中听商旅们的传言,从歌谣中辨听善恶,在朝廷上考察百官的工作,在路上讯问褒贬,有邪恶的就纠正,用尽了警戒的办法。可见先王是多么憎恶骄傲的人啊。”

范武子的曾孙范鞅到了鲁国,向人打听具山和熬山。鲁国人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用具山和熬山所在的乡名告诉他。范鞅诧异地问:“那里不是叫具山、熬山吗?”鲁国人说:“具、熬两个字都是我国先君鲁献公、鲁武公的忌讳啊。”范鞅回国后说:“人不能不学习啊,我到鲁国,问了人家忌讳的山名,惹了笑话,就因为我不学习呀!人有学问就象树木有枝叶一样。树木长了树叶,还可以给人乘荫凉,何况君子呢?”

范武子的文治武功于史有载,闻名于当时,驰誉于后代。作为国之重臣,他知进退,讲礼法,行止适度,并且教育后代要谦恭谨慎、尊老礼让、认真学习,处事公道。他的子孙又确能传承家风,几代兴盛,其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和法度约束,的确值得后人借鉴与深思。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范县、范姓与范武子的故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范县教育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