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08:40 阅读量:1万+
华人号:西部文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一语道尽了农人的辛酸与每日不得闲的忙碌。
随着五月的到来,田里的油菜,小麦分别即将成熟,这些农作物需要收割碾打,部分农作物还需要田间管理、下种,使农人在每日不得闲的情况下更加的忙碌。
几天前,我又回了一次华州老家,站在村西坡口望去,看着那已泛黄即将成熟的麦田,让我再一次回忆起过去收麦的情景。
过去,在收麦前夕,家家户户都是有一番准备的,像那些平日不怎么常用的劳动工具,叉把扫帚,长绳短绳、粗细绳,担子绳,割麦用的镰刀、镰木,一一都是要查看一遍,检查一下的,铁叉、木叉,缺不缺叉齿,三股叉,四股叉,六股叉,还有那最大的撒叉,搂麦耙,打麦勾,木锨等,当时这些劳动工具都是各有各的劳动用途。
“丢下耙耙摸扫帚”,这句话,针对劳动工具,在当时劳动的过程中,应用时,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当然这句话也更显得出劳动时的繁忙与火热的场面。劳动工具应用的前后顺序,比如叉,一般情况下,根据叉齿的多少,在劳动过程中起到的劳动用途和最后的劳动效果是不一样的。四股铁叉一般都是在摊场和翻场的情况下用,四股木叉和六股木叉则在收场、起场时的情况下用。打麦勾一般在摊场时的情况下用,方便于将麦垛积刨开。撒叉,木锨,都是在收场时用。撒叉,碾完场后为了进一步清拾较长的麦秆。木锨,为分离麦粒与麦糠,扬场时用。像那镰刀,镰木,粗绳细绳,长短绳,都是在割麦时用,镰刀这里就不用多说了,镰木也就是镰刀的刀架,过去我们常见的割麦镰,刀片和刀架是分开的,在割麦时两个才组合在一起。长短粗细绳,分别是为了方便装车捆麦时用,长绳,也叫撒绳,为了把麦捆与车子紧紧绑在一起。
短绳,就是担子绳,捆麦时用的,担子绳一头有个木头勾搭,勾搭是为了系绳锁绳头方便。这在我们当地,当时也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种智慧吧,你不得不服。勾搭,其实并不复杂,都是从一些槐树、榆树的树杈上弄的。勾搭带勾的这头底部稍削尖锐,便于套绳锁绳,与绳连接的那头,要带上树杈上的自然疙瘩最好,这样便于、使绳子与勾搭不会脱开。担子绳一般情况下都是成人的食指粗细,不便与勾搭连接,所以要用筷子状的细绳双股将粗绳与勾搭连接起来,所以,勾搭与粗绳之间连接的这截细绳,当地也叫续绳。
捆麦时,担子绳勾搭与绳顺直、铺地,将抱来的麦抱放在勾搭这头,将勾搭露出点头,便于找寻,抱来的麦抱压到一定高度时一个人得护住,负责一抱一抱堆起来的麦抱就会倒塌,本来整齐的麦抱就会散落一地。护麦抱时先将担子绳无勾搭的这头绳头搭在肩膀,一会免得找不到绳头、麻烦。因为这些程序都是在割过的麦茬地里进行的,满地的麦茬,一旦绳头呀啥东西的掉落地上很难找寻,所以一步一步的程序都是在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这时,麦抱压到一定程度时就得捆麦,捆麦时须得两人紧密默契的配合,护捆人先将搭在肩膀上的绳头习惯性的递给另一个人,这个人一手拽着绳头,一手低头弯腰找到铺在地上的勾搭,将绳头往勾搭上一挂,拽紧。这个动作是两个人不需言语,两人便知默契的配合。护捆人先猛地一压,拿绳人须得眼疾手快,稳准的将绳头挂在勾搭上,挂上后,并两手习惯性的很快的要抓住绳头、拽紧,负责绳头就会从勾搭中脱落。挂好绳头后就得将麦捆收紧,此时拽绳人是,两手拽绳,一只脚踹着麦捆,这时护捆人将麦捆向自己背向方向一搬一摇,使全身劲向下一压,拽绳人趁对方猛向下压之时猛的将绳收紧,这样的动作,两人需经过三四回合后绳就彻底收紧。绳收紧后拽绳人迅速将绳头递给护捆人,护捆人迅速的接过绳头,习惯迅速的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掐住绳与勾搭的交接点,使绳不能松劲,并迅速的用右手将绳头打成活环(活扣)套在勾搭稍尖锐的底部。三指松开,绳自然收紧,活扣不脱,这样一个麦捆就成功捆好。这全过程都是在两人不言而喻默契配合下,一气呵成。
麦捆捆好后,就是装车子拉麦,将麦运到场上集中展碾脱粒。我记忆时,那时拉麦基本上都是架子车。用架子车拉麦、装车都是有技巧的,先将车辕这头放地,由于车辕比车尾长,车辕着地,就会形成一个缓坡,此时捆成的麦捆基本上就是一个椭圆形,椭圆形的麦捆顺着缓坡的车辕往上滚动会更加的省劲省力,负责将近百十斤重的麦怎么装上车子。劳动人的智慧都是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真真实实的智慧,他们不会纸上谈兵,只会真切实意的干。
第一捆装上车子压住车辕,第二捆借助顺着第一捆往上一滚,滚到车尾,第三捆也从第一捆上翻滚到、正好夹在两捆中间。紧接着第四捆滚上,正好拤在第二与第三捆之间的凹槽上,第五捆则用同样的方式拤在一和第三捆之间的凹槽上。这样车子装完,从车尾甩过长撒绳,将两股长撒绳分别紧栓在车辕上,这样五捆麦和车子侧看形成一个正三角。经过两股撒绳的捆绑,麦捆与架子车形成一个整体。
车子装好后一人肩搭上攀(套)绳,双手驾驶车辕拉,一个在后面推。那时拉麦装车子不但要有技术还要有技巧的,装麦捆也是有数的,拉三捆五捆,不拉四捆。四捆不好拉,车子装不平衡,不是前辕轻就是后尾重,不平衡的车子拉上非常费劲,车子装均即就七八百斤一人拉上也觉轻松。不拉四捆,但六捆可拉,但见,拉过六捆的人很少,这样高度太高容易翻车,除非,非不得已而为之,要么距离近,要么路好、路平,稍有坑洼一不小心就会人仰马翻。
麦捆拉到麦场,不是急于摊场展碾,而是先压成麦(积)麦垛,会压麦积的人把麦积压的老高老高,这样不会占用多大的场面,为后期碾场留有充足的面积,不会压垛的则会压的像“稀屎摆阵”一样,占用场面积大不说,遇到雨天也不好收拾遮盖。压麦积和装车子一个样,都是要自造坡势一捆压着一捆往上滚,将麦捆滚到位后,顺手将绳头一拽,绳头自动打开,然后拽着勾搭使劲往出一抽,这样麦捆就放到位了。
忙月天,龙口夺食,农民们惜时入如金,时间上是丝毫不敢耽误,抢种抢收,对于农作物不敢错过最佳播种时期,一旦错过就会影响整个产量收成。
收了麦子种包谷两茬是连在一起的,这,正是应了这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诗句。
为了赶农时,农人们一般都是将田里所有的麦子收回集中到场上,然后才进行展碾脱粒,此时最先要紧的就是腾出地来种上包谷。等所有的麦子收到场上,包谷种上后就开始对麦子进行展碾脱粒。
其实这些农活都是连贯在一起的。早上摊场,中午翻场碾场,碾完场继续翻场碾场,因为每一场麦子最少都要展碾上两次,等展碾两次后就开始收场、起场,这时所有的叉把扫帚就排上了用场,腾麦荐,挑麦荐,收麦荐,撒麦荐,积麦荐,等这些工序做完下来就是将展碾下来的麦粒往一起推运。
那时我年龄小,记忆中我最爱干的就是这活,那时不止我爱干这活,那时和我同龄大的小娃大部分都爱干这种活,这种活好玩,干这活有种专用工具,叫做“推板”,就像个微型推土机,自己就是机车,一边推着嘴中还“突,突,突”模仿着拖拉机的响声。在大人的“帮助”下,说是帮助其实倒不如是诱哄下。现在回想说,也不过就是为了那一根冰棍。“哄骗”的力量是很有诱惑感的。
不一会将展碾下来的麦粒全部收成一个大堆。这活干完基本上就没我们娃们家的啥事了。麦场离沙河不远,接下我们的任务就是浮水、游泳。麦堆收起,下来大人们就是等风。那时麦忙天,下午肯有风。先用木锨角在麦堆上铲上一点,然后向空中一扬,这是要试试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扬场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称得上“把式”。试好风力测定风向,先铲起一木锨麦糠麦粒混在一起的麦粒,将木锨扬起向前一送,惯性顺势往后一拉,动作是连环在一起带有一定性的巧劲,劲头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将抛向空中的麦粒均匀的撒成一道弧线,要像天女散花般那样。此时风将麦糠麦粒自然分离,吹走麦糠,麦粒在前方落下,麦糠麦粒自然分成两堆。一旦风起,得起风势,扬起场来一般是不会停的。扬场活不单单是一个人扬,还得有个人在落地扬出来的麦堆上清扫,清扫没分离出去的短麦梗和部分没碾出壳的麦粒麦头。没碾出壳的麦粒和麦头,再经过锤,搓,筛,簸后,清理出来的还是较好的麦粒。
这时扬出来的麦粒还不能直接入仓,还需经过凉嗮,嗮麦我最爱干的就是看场,也就是看麦。看场就是防备有些手脚长、毛手毛脚人偷麦。看场时或借助架子车辕把,或借助场里的叉把扫帚会自己动手搭建一个凉棚,在自己动手搭建的凉棚下,或玩,或看书非常开心。麦子凉嗮一会就要翻动。精脚板,光脚丫,推着搅麦耙耙在、正在凉嗮的麦粒上来来回回的转动,或者画圆或者画圈,总之,把所有的麦粒能翻动一次就行。一次搅完后,就在自己搭建的凉棚下休息一会,每隔一半个小时,就再重复一次。勤搅动,麦粒就干的快,差不多经过两三天的凉嗮后,麦粒就干蹦干蹦的,用“干如骨头”形容也妥不过。
麦子凉嗮完后,场里活也就基本收尾了,那时,跟着再就是除交公粮。那时我们当地人这时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忙罢”,这也就意味着麦忙已结束。
回想起,那时,收麦过程中,我最不爱干的就是割麦,最怕的也就是割麦,也最烦的就是这割麦。一提起割麦呀!“牙呲嘴咧”一腔的不情愿,割麦的过程中那叫一个恓惶。沟子(屁股)撅起,腰子猫下(弯下),弓背弯腰,脸面几乎能贴到地面,那才真正的叫做面朝黄土,背朝天。右手挥镰,左手搂麦,火热一样的太阳把脊背嗮的发烫,燋土灼灼,麦茬如刺,麦芒如针,麦田地里的热浪阵阵扑面,如进蒸笼。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淌进眼角,辛辣刺眼,顺手撩起长衫衣角搽一下,稍直一下腰,站姿也是“前弓后箭”,膝盖和腰伸不直。心里总盼望着尽快割完,可现实和想象总是不一,只要你不挥动一下镰刀,田里的麦总不会少去一根。每割一阵,都要抬头向没割的麦田望上一番,心里总盘算着看看还有多少。
身上的厚长衫被汗水寖湿,眼角,被额头的汗水寖的烧疼。割麦时再热都是长衫长裤,再热也不能穿短袖,像钢针针尖一样的麦芒,将胳膊、腿上扎的“稀巴老烂”,伤痕累累,被汗水一寖烧疼、烧疼。
那时,麦月天割麦,我父亲是第一个最先着急的人,只要村头树上的“喧黄喧割”开嗓子一叫,麦子一黄,我父亲每天就要到每片地里转上一圈,看一看,每天两趟,早晚各一次。“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麦黄一时,做为一个老农这点是知道的,一早一晚都是不一样的。对一位老农、且年轻时、六、七、八十年代还在村组当过干部的人来说心里最有数,最有经验。那块田先割,那块地后割,那片田种的是早熟,那片地下的是晚熟,是先割粘土地,还是先割半沙土地,是坡上,还是塬下,这些,对于我父亲来说他是最有“发言权”,最有把握的。父亲他到每块地头,先是掐上一穗麦子,在那双长满老茧的粗手手心,将掐下来的麦穗一搓一柔,然后深深地吸上一口麦田里的气息,带着节奏性的“扑哧,扑哧”一吹,吹去手心里的麦糠,露出落在手心里的麦粒,然后用右手粗糙的食指拇指,捏上一粒麦粒,掐着麦粒的一半用自己的老门牙一咬,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听到的响声,就能知道断定麦熟的程度。在生产队养成习惯了的父亲,尽管已是分田到户,尽管他有着自己的丰富经验,但他对自己丰富的经验还是不觉放心,他还是要坚持自己亲察自检的方式才觉踏实。根据自己亲察自看后,每片地里的麦熟情况,我父亲心里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当然先收那片父亲是不会告诉我们姐弟的。
要割麦的第一天下午,父亲就把要收割的工具再准备一番,磨刃片刀子,查看几个镰木,捆麦的绳,每个镰木上的刀片都要配备好,新刀片的镰木上配备一个,旧刀片的镰木上就要多配备一个刀片,免得到地里不好使。看似小细节问题,父亲都会想到脑子,记在心里。
磨好的刀片,父亲会用报纸小心翼翼裹好,免得刀刃碰伤或者不小心将人划伤。记得父亲那时磨的刀片那才叫把式。刀刃锋利不锋利,他只要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轻轻的一拉,在刀刃上刮劈一下,就知道刀刃是否锋利。父亲磨的刀片不但锋利而且持久耐用,一般人磨的刀片在地里割不上一两个来回,刀片就不再锋利,不锋利的刀片割起麦来夹镰,割麦人而且费劲,不但将麦割不下来,而且还会将根拔起。这样就不得不再次蹲在地头磨刀,这样不但费时,耽误收割时间,而且使劲一拔还容易拉伤手指。这里不是有点吹牛,我父亲磨过的刀片就是一亩地连续割完,中途也不再磨回刀子。由于我父亲磨的刀片锋利持久耐用,因而邻舍就会让我父亲帮忙磨割麦刀。都是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当然我父亲也会乐于帮助。当然,麦忙天我母亲在家里也是很忙的一位,每天早晨都是早早早起。麦忙天“龙口夺食”没人敢睡懒觉,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娃们家,都是跟着大人们早起,在分钟里赶着收割时间。每天早晨,母亲都是趁着父亲查看准备收割所需工具,或者在磨割麦刀之时,母亲就已早早做好早点,并备好给地里所要带的吃喝。
一切准备妥当,我和姐就随着大人下地,我父亲拉上他那,那时人们都以为能改变命运,或者能给一家人带来财富的,和父亲他自己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架子车。
五月的麦田,清晨的微风凉凉,虽已是夏季,麦秸秆上用手轻摸还带有湿湿的潮气。由于早起,东方才刚刚发白,天还没放亮,放眼还不是很远,近见满眼一片一片尽都是不发亮、不刺眼的金黄。少了白日的杂吵,静听,可见远处传来“嚓嚓”的割麦声。东方渐白,西山的半月将落,月光微弱,但借助微弱的月光能分清麦垅。趁着太阳还没升起,火一般的阳光还没烤向大地,此时正是摔镰挥割最佳的时候。早早早起到日落西山,每片地,从割直到把一捆一捆的麦拉到场上,每片地不清理完是不回家的。母亲很细发,每片地运完,从来不让用搂耙去搂麦,都是让我们用手去捡拾洒落在麦茬里的麦穗,她说用耙子,搂不出夹在麦茬缝隙的麦穗,她经常用“颗粒归仓”这句话时刻提醒教育我们姐弟,不能浪费粮食。时至如今,这句话和当年收麦的场景任然深深的根植在我的脑海。短短几十年间,长长的麦夏如今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拉马驮,人工展碾,到麦客时代,单割机时期,脱粒机时期,再到如今的联合收割机时期,那时,谁能想到竟能如此之快速的发展。几亩、几十亩,地头树荫下坐等,眨眼,抽根烟功夫,便到“忙罢”。每当我看到这翻天覆地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我深感,我生所幸,但又看到当前的农业现实,我又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