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增强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构建全社会防灾减灾新格局

2025-05-12 09:56 阅读量:2.2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北京

增强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构建全社会防灾减灾新格局

——“防灾减灾:全民行动 共护安全”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现场

5月10日,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京共同主办“防灾减灾:全民行动 共护安全”论坛。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马宝成,应急管理部原安全生产监察专员杨占科,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主任张云霞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郭卫民致辞

郭卫民表示,今年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本次论坛以“防灾减灾:全民行动 共护安全”为主题,对于进一步做好和传播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培训,凝聚防灾减灾社会共识,进一步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不断加快科技赋能,构建智慧防灾减灾体系,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高度重视信息发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落实好《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应急协调机制,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项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守护我们的安全家园。

郑国光致辞

郑国光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多灾种并发、链式反应突出的特点,凸显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紧迫性。本次论坛旨在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力,构建全社会防灾减灾新格局。一要加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重点推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综合研判和减灾示范创建等工作;二要强化应急科普宣传与培训工作,普及公共场所、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危险因素辨识、事故预防及避险自救知识;三要强化科技支持和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排查效率和精准度;四要探索建立应急管理领域社会企业协同机制,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共建共治。

马宝成作主旨演讲

马宝成以“加强公众应急教育 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素养的系统性路径”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针对当前公众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普遍较弱的短板,加强公众应急教育,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素养十分必要。要广泛开展公益宣传,强化公众安全意识,大力普及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切实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不断丰富宣教平台载体,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安全应急宣传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安全应急宣教,持续提升安全应急教育质量和效果。

杨占科作主旨演讲

杨占科以“全民行动,着力打造防灾减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推进防灾减灾全民行动,关键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安全观,强化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突发灾害初始处置能力、紧急避险与逃生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强化网格管理,把网格打造成组织群众参与防灾减灾全民行动的枢纽和桥梁。

张云霞作主旨演讲

张云霞以“提升我国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演讲。她认为,广大农村地区是灾害多发易发区域,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薄弱环节,面临着防灾抗灾设施老旧、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和救援装备严重缺乏等困难。她建议,要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狠抓农村住房和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加强农村和农民的自持自救能力建设,健全灵活高效的救助政策和实施模式。

王东明作案例分享

在案例分享和讲评环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震灾风险评估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明分享了“西藏定日抗震救灾处置”案例。今年1月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各地各级部门高效开展应急与救援工作,彰显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创造了高原应急救援工作的典范。他认为,地震防震减灾工作成果显著,从原来快速高效的急诊式救灾,发展到现在科学评估、对症下药、有备无患的门诊式抗灾,随着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和全社会共同应对意识的提高,一定会迎来保健式防灾的未来。

刘笑盈作案例讲评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笑盈在讲评中表示,要重视在抗震救灾和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防灾减灾救灾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报道具有特殊要求,要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权威发布,确保情况汇总全面、信息及时准确,还要增强影响力和引导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鲍炜作案例分享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鲍炜分享了“广州沥心沙大桥事故处置”案例。事故突发后,涉事件话题热度持续走高,广州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介入事件处置工作,统筹高速高质高效开展舆情处置,按照快速应急响应、及时通报信息、做好媒体服务、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设置议题、选树典型正面宣传“六步曲”,有序开展信息发布、新闻发布会、舆论引导等工作。他建议,要坚持“第一时间”发布回应,坚持“真实全面”掌握舆情,坚持“线上线下”合力处置,坚持“高质高效”专业发布。

王同英作案例分享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王同英分享了广州沥心沙大桥事故媒体报道的经验。一是快速响应,抢占第一落点,有效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知情权的需求;同时坚守专业底线,确保信息真实准确,有效满足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期待。二是多维跟进,延展报道深度,满足公众对报道深度和多样性的需求,有效帮助公众理解事故的复杂性。三是融合呈现,提升传播效果,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使相关报道更高效、更立体。四是关怀人文,彰显社会责任,以建设性的新闻实践,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董关鹏作案例讲评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通过视频连线讲评表示,广州沥心沙大桥事故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首先体现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站位;第二是快速反应,态度真诚,内容详实,细节准确,互动充分;第三是协同高效,即全程做到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高度协同,具体体现在应急处置部门与新闻宣传部门、新闻发布部门与网信部门、央媒与当地媒体、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线上与线下等之间的充分和有效协同;第四是主动设置议题,在及时回应关切的同时,也主动将市民在应急处置中见义勇为、科学自救的一些细节故事的进行传播,既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做好了应急科普的相关工作。

于超作案例分享

国家气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正研级高工于超分享了“华北等地区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处置”案例。他结合今年4月11日-13日我国中东部复杂天气过程气象处置情况表示,我国建立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多渠道、广覆盖,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并不断提高公众知险识险避险能力。他还强调,今年汛期已经开始,国家气象中心将紧盯、盯紧,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许媛媛作案例分享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宣传动员处处长许媛媛分享了北京市极端大风天气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工作情况。主要有三大特点:协同发声,构建政务融媒体传播矩阵;持续发布,串起防灾减灾全周期信息链;全媒体传播,实现信息广覆盖、深触达和强共鸣。通过组织超前的气象预警、海量的信息发布、持续的宣传报道、接地气的科普动员,社会公众除了“听劝式”居家,还提前采取了花式防风妙招,通过自媒体账号发布,形成了示范效应,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生动实践,是成功应对极端大风天气的关键所在。

寇佳婵作案例讲评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华扬联众公共关系顾问寇佳婵在讲评中认为,此次面对极端大风天气,各方实际上构建了科学预警-立体传播-全民行动的防灾共同体。在这个体系中,官方的专业化和权威发布强化了公众信任;全媒体矩阵传播实现了预警信息“破圈”触达,专家解读与数据可视化提高了信息的“易读性”;同时配合全过程的科普教育,弥合了社会减灾防灾“知识沟”;企业和公众个体也同时在作出各自的积极响应。最后她通过列举博客等新兴媒体案例,分析了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深层互动关系。

圆桌分享

在圆桌分享环节,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张学权,公羊会全球联席会副主席、北京公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王敏,科大讯飞副总裁吴骏华,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俞蕴文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从卫星遥感技术赋能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救援力量的价值、人工智能助力防灾减灾、打造“风险减量+公益”新模式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并分享了各自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意见建议。

张学权宣读倡议书

论坛期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共同提出“防灾减灾:全民行动 共护安全”2025全国防灾减灾日倡议书,由张学权宣读发布。

嘉宾合影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张小影、夏吉宣出席论坛。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杨宇军、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吕大鹏分别主持主论坛、案例讲评和圆桌分享等环节。

本次论坛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承办,中国平安、伊利集团、科大讯飞、中国港湾提供支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智库、高校、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公关公司等百余名代表与会。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凤凰卫视、南方都市报、红星新闻、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发布》、微博、华人头条等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增强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构建全社会防灾减灾新格局》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argentina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