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试航成功

2025-05-16 14:18 阅读量:6k+

华人号:华人焦点

中新网5月16日电 (记者 许婧)记者16日从同济大学获悉,历时8天,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完成船舶试航,共约150人以及三条陪测船参与,完成了总体性能、居住环境振动噪声、水下辐射噪声、智能航行及远程遥控系统等100余个试验项目,试验结果全部达标。船舶操纵性能、最大航速、居住环境等多项性能均优于设计指标。

图为“同济”号正在试航。同济大学供图

校方透露,接下来,“同济”号的第一次科考航次预计在2025年8月开展,为期近一个月,将赴我国南海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

作为一艘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同济”号可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船长约82米,船宽15米,排水量约2800吨,最大航速16节,全回转吊舱推进,续航力8000海里,载员45人。该船取得了中国船级社(CCS)智能船舶规范i-ship(R1,No,E,I)四个智能符号,分别是岸基远程遥控、开阔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

在船舶动力方面,“同济”号采用了先进的直流母排+磷酸铁锂电池组的混合动力系统,锂电池组起到削峰填谷及能量回收功能,相较同类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约8%。

该船的智能能效系统、航线智能规划功能可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节约运行成本约3%至5%。

在科考能力方面,“同济”号可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海底地形与地貌、底质与构造、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亦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海底路由调查及扫测、风电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务,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装备保障。

同时,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基础上通过优化布局,实现了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域、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人均10.2平方米居住舱室以及总计100多平方米的会议区、阶梯教室、休闲区、健身区等舱室,以较小的体量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牵头设计的船舶上建外观、驾驶和居住舱室收到了来自近20家参试单位人员的一致好评。

图为“同济”号内景示意图。同济大学供图

设计团队希望将科考船设计成为一个“漂浮的创新社区”,其外观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则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同济大学教授娄永琪主持了这一科考船的外观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我希望每个科考人员登上这条船的时候,第一感觉不仅是要出任务了,而是即将开启一段期待已久的迷人旅程。我每次从汪品先院士灿烂的笑容中,都可以感受到在他的世界里,科研就是生活。我希望这艘船是最前沿的科研和最酷的生活方式相遇的地方。船的外观要像一个时髦的现代建筑,内部要像‘社区’和‘家’一样温馨。由于要长时间漂泊在海上,不管是造型、色彩还是细节,都要能给生活其中的社区成员带来情绪价值。”娄永琪表示。

“同济”号在外形设计的过程中,广泛参考海洋与地球科学的主题,提取了“沉积”与“流动”的地质形态,通过层叠的上层建筑、流畅的曲线轮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集成的空间布局,呈现出轻巧和精致的设计意向。

“建造一艘技术先进、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的科考船,对于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学科、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贡献同济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说。

“同济”号去年4月开工建造,是同济大学着力打造的“海上校区”,将满足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装备保障。

同济大学在海底观测网、大洋钻探和深潜研究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南海深海研究的领导者和国际深海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此次“同济”号成功试航将为同济海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启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试航成功》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危地马拉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