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龙岩和龙岩人的来龙去脉

2023-04-16 08:00 阅读量:5.9万+

华人号:龙岩文化研究会·岩声

龙岩和龙岩人的来龙去脉

——在第一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上的演讲

◎张  惟

一、我是龙岩人

“我是龙岩人!”海内外讲龙岩话的乡亲都这么说。

秦始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唐天宝元年(742年),开始出现龙岩县的名称,到今天世界龙岩人恳亲大会乡亲的相聚,这一名称已在历史上存在和使用了整整1256年。

当然,龙岩正式建县还要早6年,即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里追述龙岩建县的由来。

司马氏统一了三国之后的晋太康三年(282年),在扬州属下的晋安郡统领八县,内中设立新罗县管辖今闽西全境和三明、闽南部分地区,县治初设上杭杂罗口后移长汀,今龙岩市城区当时为其所辖的苦草镇。

过了四百余年,到了被称为唐代中兴的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置福州都督府,下领福州、泉州、建州、漳州、潮州五州,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增设福建经略使,并于潮州北、虔州(今赣州)东、福州西的九龙峒一带(大致为今闽西地),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准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置汀州,领长汀、黄连、新罗(按唐《元和郡县志》应名杂罗)三县,新罗县治迁苦草镇。

当地士民不喜欢“新罗”或“杂罗”这个名字,以邑南胜景翠屏山有龙岩洞,洞内石纹如龙,潜伏待飞,因而派了代表,越武夷山出鄱阳湖,北上长安,上书唐明皇,要求易名为龙岩县。

按照当时的交通工具,走路行船骑马,要数月到一年功夫,那时龙岩人没有在长安当大官的,过了若干年才出过一名进士,所以也不知道奏折是通过什么方法递上去的。这年,唐明皇改年号为天宝元年(742年),吸纳刚自四川入京的大诗人李白在殿前当翰林供奉,他竟然还有那么一点“俯察民意”的作风,立刻准奏将新罗县易名龙岩县,消息传来,龙岩士民大喜相庆。

事情好险,再过两年,即天宝三年(744年),唐明皇纳寿王妃杨太真,又过一年,即天宝四年(745年),册立杨太真为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那易名龙岩县的事,真不知要耽搁到何时了。可见,这龙岩二字来之不易,真是龙岩人的好运好福气。

当时龙岩县管辖的地域,含今漳平市全境,永定、上杭县的大部和永安市、华安县、南靖县的部分,所以历史上他们也曾是龙岩乡亲。

龙岩在漫漫历史的发展中,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格为直隶州,与全国约200个州、府并列诸郡,从此一直是州、道、地区、市所在地。而到现代,使龙岩提升了知名度,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渊于福建土地革命的先声—白土后田农民暴动和1929年红四军入闽,毛泽东留有闪耀千古的诗句: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随着毛泽东诗词的广泛流传,更多的人知道了“龙岩”这一美丽名称。

二、河洛人的一支

近年龙岩适中镇出土了旧石器时期的石钻和凸刃削刮器等文物,以及早先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发现一颗古人类牙齿的化石,漳州市郊莲花池山发掘到一些旧石器时期的打制工具等,都证实了含龙岩在内的福建境内,在一万年前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而且那时的闽南有一座“陆桥”是与台湾连接的,这也是闽台文化诞生的源头。

有史记载的福建先民,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周礼·职方氏》,这里为“七闽”部落活动地,包括今福建全境和广东潮州、梅州一带。战国时,越国迫于楚、吴强大而向南寻求发展,遂与“七闽”融合而称“百越”或“闽越”,更多的受长江流域吴、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闽越族首领曾率军远征中原参加反秦击楚战争,而受汉高祖封赏建国,后叛乱,汉武帝派兵平定闽越国,迁其民“赴江淮间”,其地设立治县,属会稽郡,有中原人流入,也带来了中原黄河流域文化。

三国时代,孙吴慑于曹魏的强大和西蜀的扼有长江上游(一度占有荆州),为巩固后方而五次派大军南征入闽,涌进大量汉族官民,并把大批罪犯遣来服苦役,使福建人口骤增至近十万户,土著闽越族的汉化过程大体完成,中原庶民开始进入位于九龙江上游的沃野龙岩,集居建寨。

西晋末年,八王之争继而引起五胡乱华,中原士庶纷纷渡江南下,所谓“八姓入闽”,这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只是最早入闽的汉人,继之者蜂拥而至。晋江骤然间都是晋人衣冠,江水因以命名。以后经晋江沿海边南行,漫及漳州和潮汕平原的一支,有一批溯九龙江而上抵达龙岩,因他们多来自河南洛水故地,操洛上口音,通称为河洛人(俗称福佬人或源于潮州原属福建,广东客家人称潮人为福佬)。

龙岩(苦草镇)初属晋太康三年(282年)建立的新罗县管治,因汀江南行经上杭、永定折入广东,遂使唐宋以后,由中原越鄱阳湖进入宁化石壁再沿汀江涌往汀州、梅州的客家民系,整体上与位居九龙江上游的龙岩擦肩而过,所以龙岩单独设县后虽曾隶属汀州管治41年,居民始终未纳入客家民系,而属河洛人的一支。至唐朝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县改隶同流域同一语言系统的漳州府。

龙岩人的主体,是晋人自河(南)洛(阳)经江淮越武夷山进入晋江,续沿海边南行抵达九龙江溯源而上者,尤其是唐总章二年(669年)唐高宗李治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其子陈元光继率五十八姓军校至九龙江流域开拓屯垦,苦草镇是屯垦点之一,这些军人、眷属都操河南中州语言,与南迁的晋人语种相同。后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漳水之北”(今云霄县西林村)设立漳州,溯九龙江而上的士民聚渐众,河洛口音盛行。宋元以后,由客家地散漫东行至龙岩的姓氏也不少,但久之风俗语言都融入龙岩,也即闽南支系,只有个别保留客家村落。龙岩同时以其人缘和地理位置,成为客家文明和闽南文化撞击、交融、汇合的前沿带,产生了属于闽南文化而又具有特色的闽南支系文化。

三、千年古邑的历史超越

龙岩在历史上的行政区,曾经多次地变动,促成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晋太康三年(282年)苦草镇隶属设在长汀的新罗县达186年之久后,却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罢废新罗县,归属晋平郡(郡具体隶属县无可考)。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增设南安郡,辖今莆田、泉州、漳州地域,梁大同六年(540年),南安郡增设龙溪县,含龙岩在内的今闽西地都归南安郡龙溪县管。龙岩以九龙江流域的缘故,语言风俗早已融入闽南文化,浑成一体。

陈永定年间(557559年)置闽州,后改为丰州,是福建出现的第一个省级建置。隋朝将丰州更名泉州,州治在今福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废州,并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为建安郡,辖闽县、建安县、南安县、龙溪县,闽西全境地属龙溪县,龙岩是联结闽西南的枢纽和唯一孔道。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后又改称泉州、闽州,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改称福州,下领福州、泉州、建州、漳州、潮州,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又增置汀州,闽西地归属汀州自成州郡,这一序列至今基本未变。

但龙岩还是不断变化的,先是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县湖雷下堡(今永定湖雷)置上杭场,后发展成为上杭县,明代的龙岩,还陆续划出辖区建永定、漳平、宁洋县。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县改隶漳州,从此与汀州分开并发展成为直隶州,直至新中国成立,龙、汀才重新并为一个专区(地区),今为地级龙岩市。遥想秦、汉时代仅是受辖于扬州的边远小镇,今却发展为与扬州同级的城市,也真是令人有历史沧桑之感。

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机遇,龙岩现在成为地级龙岩市的中心城区,本土的45万人和海外的约12万人,都为实现这一历史飞跃作出了贡献。新的时期,以龙梅铁路、龙赣铁路和漳龙高速公路为枢纽,使龙岩与厦门、漳州、泉州及潮州、汕头这片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带及闽台文化圈连接在一起,其背后是闽粤赣边广阔富饶的腹地和客家文化圈,龙岩中心区以其独特的位置和卓越的文化环境,必将在21世纪创造超越过去一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让本土的人们和海外的游子,都为我们的故乡感到光荣和骄傲。

龙岩龙门塔

四、地灵人杰 文采风流

龙岩地处福建省第二条大河九龙江上游,目前福建省的八市一地区,有龙岩、漳州、厦门(经济特区)三市孕育于九龙江流域,连同晋江流域的泉州市,形成中国东南部经济繁荣的“金三角”。

龙岩自古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北宋全国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记漳州志,“人物”条目中唯有记载一例:“唐周匡物,字几本,龙岩人。初郡人未有业儒者,自匡物以明经立举进士,郡人始知向学。”他是唐代龙岩人的第一名进士。宋淳祐郡志也说:“龙岩唐末人材特盛”。明代编撰的《龙岩县志》称唐宋期间“(龙岩)名人硕彦,擢科第而登显要者,源源相济”。这些都是宋、明史志所载,反映了唐代及两宋时期,龙岩文风鼎盛的情况。

宋元祐六年(1091年),龙岩县和睦里(今漳平市新桥镇浮桥头)人氏刘棠字君美登进士,以策论《舜不穷其民论》轰动京畿,大文学家苏东坡读后赞为绝世文章,直称他为“刘穷”。还有一则民间传说,刘棠出仕后,荐他隐居山乡和睦里的业师陈俌入朝为官,陈俌不受,跑到龙岩登高山麓的登高潭垂钓,至今犹可见登高潭有三石,一石高丈余,宽容数人,古树荫郁其上,岩人称之钓鱼台,即陈俌当年垂钓之地。

宋末景炎二年(1227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带领抗元大军移驻龙岩,留有丞相故垒;他在龙岩收的战将郭铉郭炼兄弟屡立奇功,闻文天祥就义后,两兄弟泣血而亡,岩人在铜砵村抗元遗址“铜城”筑有郭公庵,成为纪念名胜。

明代名贤有龙岩县集贤里(今漳平市赤水镇)王景弘,永乐三年(1405年)他奉命以副使协助正使太监郑和率领由62艘海船和27800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出使西洋,到过越南、泰国、印尼、印度、斯里兰卡、伊朗等地。郑和逝世后,宣德九年(1434年)年逾花甲的王景弘又奉命以正使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沟通各国的友谊,是我国航海事业的先驱者。

还有龙岩名士王源,字启泽,明永乐二年(1404年)举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初授保定府深泽县令。当时的著名诗人杨士奇写诗赞他:“曾为县令清如水”。后迁松江府同知,潮州知府等职,他在潮州主持修建城东的广济桥,修筑防海潮的长堤,建立郡县学宫。明代学者陈献章评曰:“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王源还是一名诗人,留有咏龙岩八景之一的《虎岭松涛》:

盘盘虎踞山/上有松树林/长风自何来/惊涛吼千寻/既以洗尘耳/复以涤烦襟/耿耿不成寐/扱衣坐夜深。

还有一个人,姓石,名应岳,字钟贤,号介峰,祖籍安徽来安县。他的曾祖石坤以武功调龙岩百户所,祖父和父亲世袭为龙岩百户,遂入籍龙岩。他不愿袭武职,勤奋读书,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举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后授户部给事中。当时的万历帝挥霍无度,他冒死直谏,与海瑞齐名。后石应岳调任应天府尹,移治京兆(南京),海瑞时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两人过从甚密,海瑞为石应岳母寿的序文,列《龙岩县志》。石应岳在任期间,与海瑞互相配合,不畏权贵,严惩贪官污吏恶豪,南京有民谣曰:“总宪(指海瑞)清如水,京兆(指应岳)白如霜”。应岳晚年退隐龙岩,两袖清风,“死后家甚贫”,唯有遗著《石司徒奏议》和《石司徒文集》各二卷,龙岩留有石厝故居遗址。

清代汀州客家地奇峰凸显,出现了上官周、华嵒、黄慎等一批照耀中国画坛的大画家,毗邻的龙岩画家陈盛、翁荆山、吴瑞山、张烈、林山龙、谢廷宝皆难望其项背,唯有龙岩大池人吴春海,为清同治年间(约1866年)全国科举第7名进士,书法以柳体见长,出版有《近代碑帖大观》,全国闻名。还有龙岩适中一位神童林泰,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7岁能诗,13岁《题国公桥》诗:

当年丞相(文天祥)过桥东,战马啸啸(萧萧)满路风。万古人间留壮烈,百年溪水泣英雄。伤心荒径碑犹在,极目寒山事已空。往事不堪回首望,冷烟衰草夕阳红。

历史发展到近现代,更是龙岩人物群星灿烂的时代,就以龙岩市公德教育馆首次推定龙岩十大名人,即有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创导者,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中共福建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陈明;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曹菊如;新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林海云;福建省原省长魏金水;中将罗元发、陈仁麒;中国战略火箭部队原副司令员廖成美;全国侨联原副主席、爱国侨领王源兴;左联作家马宁。以后连同著名革命烈士和各行各业杰出人士陈列增至26人。一个县(区)的范围,出现这么多的杰出人物和名人,是龙岩的光荣,激励着后人去创造更伟大的事业。

五、海外创业 情系乡梓

说起龙岩,现有人口45万人。我们不能忘记,两三百年来迁徙、流布到海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龙岩乡亲,繁衍发展至今亦逾12万人,如果按出洋时的龙岩州(含漳平、宁洋)计算,本土和海外乡亲可称百万之众。

福建是中国华侨大省,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冶县也即今福州,澶州系菲律宾,这算是福建的第一个华侨记载。唐、宋以后,沿海有人出洋定居。明永乐三年(105年)明成祖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南洋诸国,其副使就是龙岩县和睦里(今属漳平市)人氏王景弘。海路开通,出洋者渐多,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统计,福建旅外华侨达到270万人,以福、泉、漳州为多,龙岩原属漳州府,独立建州后循九龙江出海甚为利便,岩人已开始陆续到达印尼、马来亚、缅甸、暹罗(泰国)、安南(越南)、菲律宾等地。

华侨出洋,都从苦力拓荒做起,艰苦创业,还得不到清廷政府的保护,如乾隆七年(1742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制造屠杀华侨万余人的巴达维亚“红溪惨案”,当时他们还慑于“天朝”威力,女王政府曾遣使奉书向清廷谢罪,乾隆帝弘历竟说:“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华侨真成了海外孤儿,血泪斑斑,所以他们特别寄殷祖国的进步和强大。

龙岩人出洋的高潮是清末开始,随着岩人(或与闽南人合办)的小学建立,20世纪初有知识分子章独奇、林采芝、郑日晖、倪谷耕等,去到南洋教学。各地也纷纷成立了龙岩会馆等联络乡谊和宗亲的组织。

我们査到最早的会馆组织,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漳州、泉州、福州、广州、潮州、琼州、宁波旅居越南的华侨在西贡成立的“七府公所”,当时龙岩脱离漳州府独立建州尚不久,所以岩侨是作为漳州府人加入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新加坡福建会馆成立;同治十年(1871年)曼谷建立福建公所;光绪六年(1880年)印尼棉兰建福建会馆;光绪十一年(1885年)马来亚雪兰莪福建会馆成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新加坡闽粤华侨成立“怡和轩俱乐部”,岩人加入,王源兴、黄复康后期成为其中坚分子。游子走天涯,情系家邦,随着岩侨的增多,为互助互济,联络乡谊,共图发展,许多地方陆续建立龙岩会馆。最早是1908年槟城岩侨发起组织苍岩清明福公司,1928年筹建成立龙岩会馆,后蔚成大观;缅甸龙岩同乡会1923年成立,1953年恢复活动;马来亚亚庇岩侨1924年成立他山俱乐部,正式易名亚庇龙岩会馆是在1977年;在吡叻州的天定红土坎—曼绒,1936年成立天定龙岩会馆;新加坡龙岩会馆始成立于1938年。吉隆坡雪兰莪龙岩会馆于1964年筹备,至1972年正式注册成立;台北市龙岩同乡会于1969年成立;1984年由陈灼瑞先生发起首任会长的龙岩旅港同乡会,因为背靠改革开放的祖国,面向世界的特殊地位,成为祖地和海外龙岩会馆联络的中介站。

岩侨在外面艰苦奋斗,创业有成,对居留国和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有的还为居留国的反侵略战争和独立战争洒鲜血,献生命。而对于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如龙岩革命的中坚力量邓子恢、魏金水、曹菊如、林映雪都是华侨,后来成为中央和地方领导人;马宁、邱士珍、黄薇、吴荻舟成为著名作家、记者、戏剧家;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陈嘉庚先生发起的南洋筹赈总会活动中,王源兴、张德熔、黄复康、陈灼瑞、郑日晖等都是各地分会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王源兴带头举家归国投资建设,出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委会成立,首届委员中,岩侨有王源兴、苏振寿、林采芝三个为委员。著名华侨记者黄薇为新华社香港分社首任总编辑。这些都反映了岩侨在全国、全省侨界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1978年祖国改革开放以来,返梓探亲、参观、投资、捐建的海外同乡很多,从思想观念,管理知识、科技、资金和文化感情上,给故乡很大的鼓舞和支持,这也包括了祖国内地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福州、厦门等的智力支乡会,为故乡龙岩跃为全国百强县市、福建综合经济实力第三强作出了贡献。

现在龙岩乡亲在海外有12万人,有的成了海外的世家大族,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他们更早经受了实践和锻炼,在知识、管理、技术、资金上具有优势,对于故乡的经济建设及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起到很大的作用。让世界的龙岩乡亲一起努力,把我们的祖地龙岩,建设成为镶嵌在中国厦、漳、潮、汕经济繁荣带之间的一颗明珠!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龙岩和龙岩人的来龙去脉》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新加坡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