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11:45 阅读量:9k+
华人号:日本新华侨◆《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传说中,有很多与日本茶道史上那位离经叛道的破戒僧——村田珠光有关。生于1423年,卒于1502年的珠光,在被时人描述为“容貌枯瘦,双目如炬,常携一破袋,内装茶碗数只”。这个形象,与当时贵族茶会中锦衣华服的风尚形成鲜明对比。
珠光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据《本朝高僧传》记载,他十一岁入奈良称名寺为僧,却因“不喜诵经,唯好煮水”被逐出山门。流落京都期间,他曾自述:“见市井老翁煮茶,忽有所悟,乃知茶中有三昧。”这段经历,埋下了他后来提出“茶禅一味”思想的最初种子。
珠光与能阿弥的相遇,是在1457年的深秋,能阿弥在东山殿茶室见到这个“携破碗而来”的年轻僧人时,竟破例让他亲手点茶。珠光用一只朝鲜半岛的井户茶碗,点出了“云气蒸腾”的抹茶。能阿弥叹道:“此非茶汤,乃佛法现前。”这段对话,标志着日本茶道从贵族娱乐向精神修行的转折。
珠光最具革命性的创造,莫过于“侘茶”理念的雏形。在现存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珠光书信》中,他写道:“冷瘦枯寂之中,自有无限生意。”这种审美观,彻底颠覆了当时以唐物为贵的风气。他收集的茶器,大多是朝鲜半岛的日用杂器或日本本土的粗陶。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珠光小茄子”茶入,原本只是装药的小罐,却因他的赏识成为传世名物。
珠光与一休宗纯的交往,也颇值得一叙。1474年,两人在酬恩庵举行“茶禅一会”,珠光用破缺的茶碗点茶,一休当场写下“佛法茶汤一味同”的偈子。这段公案,成为日本茶道史上最著名的精神邂逅。现代禅学家铃木大拙指出,珠光将禅宗的“直指人心”转化为茶道的“直呈本心”,这是东亚美学史上的一次飞跃。
珠光规定茶室“不过四叠半”,入口需“躬身而入”,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破除身份差别。最令人震撼的是他要求“茶毕自洗碗”,这在等级森严的室町时代堪称惊世骇俗。茶道研究者久松真一认为,珠光的茶室,实际上是民主精神的早期实验场。
珠光每次点茶前,都要先向茶碗行礼。这个仪式后来发展为茶道中的“拜见”环节。他说:“礼非为客设,乃为茶设。”这种将器物人格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日本后来的“物哀”美学。现藏于大阪藤田美术馆的“珠光文琳”茶碗,碗底还保留着他手指常年摩挲形成的独特光泽。
珠光晚年隐居奈良,他的草庵茶室,据考证只有三叠大小。1499年,足利义澄派使者求教茶道,珠光只递出一张纸片,上书“切忌用心”四字。这则轶事,成为“无心”茶理的最佳注解。
1502年春天,珠光在茶室中安然圆寂,“手抚茶碗,含笑而逝,如赴茶会。”他的弟子们将其骨灰装入常用的茶罐,埋在茶室外的露地。这种葬法,彻底打破了佛教的传统仪轨。现代考古发现,这个茶罐内壁确实有长期接触茶汤形成的褐色茶垢。
珠光没有留下系统的茶道著作,但他的思想通过《心之文》等短笺流传后世。在这封给弟子的信中,他写道:“茶汤之妙,存乎一心。心若无事,茶自成道。”这种将日常生活神圣化的理念,比后来千利休“茶汤即修行”的主张早了一个世纪。
如今,不少茶人仍保持着珠光创立的“茶前默坐”仪式。当现代茶人跪坐在榻榻米上行礼时,他们延续的不仅是五百年前的动作,更是珠光那颗“以茶为佛”的初心。在茶道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珠光那间三叠茶室里的革命,仍在每一个安静的茶席上继续着。(2025年5月8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