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09:01 阅读量:5k+
华人号:社会能见度5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普法活动暨《重返庭审现场》故事分享会(第四场)在法信书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少年审判法官共聚一堂,讲述自己在办案中的所喜、所忧、所思、所盼。现将活动发言摘编如下,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感受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真挚情怀。
本期我们走近《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原型法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秦硕法官,听她讲述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情。
“他的经历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的含义”
问:
您是我们普法漫画书《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的原型法官之一。能请您谈谈和这本书的缘分吗,这本书的出现在您周围带来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感受和建议?
秦硕法官:
在成为《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的原型法官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审理的案件会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司法工作的意义,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该书主创团队希望我提供职业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案例时,我用了很久梳理曾经办理的案件。因为我知道,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普法读物,而是纪实普法漫画,这就意味着,案情的讲述既要符合公众,特别是孩子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还要体现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理念与原则。纠结了很久,有一天在下班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这起性侵男童的案件,而庭审中我因为听到被告人讲述因自己童年遭受的类似侵害时,心里反复出现的惊讶、同情、愤怒等复杂情绪的状态让我在多年后记忆犹新。这是个未成年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与保护,在成年后转变为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被告人,他的经历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的含义,所以我决定把这个案例讲出来。当我向主创团队讲述这个案件后,很快就得到回复,案例入选了。
在后面的日子里,主创团队和我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的磨合与沟通,因为普法漫画作品需要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而作为一个少年法官,我对于情节的把握更严谨与客观,由于思维逻辑的不同,我们经常要努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成书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故事既描绘出了真实案件的特殊细节和庭审现场的震撼力,又通过时尚活泼的画风吸引读者沉浸其中,通过立体的人物形象,引导孩子们向上向善。
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是我的女儿,她8岁,在上三年级。我把书带回家的那天,她很好奇的拿去翻看。当时我认为,因为年龄的关系,她应该看不太懂。但是,那天晚上她突然问我:“妈妈,什么样的坏人会被判死刑?”听到她的提问,我既兴奋又震惊,8岁的她不仅看完了案例,还有了自己的思考。《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是一种全新的普法形式,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全过程,犯罪事实、量刑情节、办案思路、法官的内心独白等等都通过法官的第一视角展现给读者,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次创作给我们的审判和延伸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
读者与法官产生了特定的情感共鸣
问:
您觉得阅读改编的故事与接触现实案情相比,有哪些感受的差别?
在“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访谈活动中,秦硕介绍少年法庭工作。
秦硕法官: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真实案件更有冲击力,改编的故事更具感染力。虽然改编的故事基于真实案情,但考虑读者,特别是未成年读者的心理特点,漫画采用了较为温和的画面和表述方式,对一些真实、复杂的细节进行简化处理,经过了艺术加工和修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二是相较于真实案例,改编的故事可以让读者与法官共情。我们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理智与情感的交叉复杂且多元。除了对未成年受害人的同情和对犯罪人的愤怒外,还可能会对案件所涉及的家庭背景、社会问题、法律适用等方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思考。例如,性侵男童的案例中,在了解到成年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缘于童年“噩梦”时,在愤怒之余,我也产生了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强烈责任感。而在现实的裁判文书中,不可能表述与犯罪行为无关的情节或是法官的情感,因此简单的普法案例,很难完整传递法官的思考与决定。但是这次《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一书中改编的案例特别突出了情感线索,引导读者直观感受法官的心路历程,让二者产生特定的情感共鸣,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更深入思考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
“她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
能请您谈谈工作经历中见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法官吗,他(她)身上有什么最大的特点,以及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秦硕法官:
我印象最深刻的法官,是我们的“法官妈妈”尚秀云老师,她是中国第一代少年法官的杰出代表。尚老师已是80多岁高龄,但现在依然在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觉得她在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尚老师曾经说过:“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能增加一份社会稳定。”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设的“判后十日悔罪书”和“缓刑接待日”制度,探索“未成年人轻罪档案单独封存”机制,都为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4月30日,年过八旬的“法官妈妈”尚秀云参加“法治照前程,关爱暖心灵”回访帮教活动。
就在今年4月30日,尚老师还带领我们第34次回访未管所,跟踪帮教失足少年。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少年审判工作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干警学习。尚老师的事迹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探索创新,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