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13:08 阅读量:5.3万+
华人号:福根一字乡愁 二、“无用”哲理的渗透:日常之物的诗意化与超越性
“无用”哲学强调对功利主义的超越,重视事物本然的价值。《一字乡愁》通过以下方式赋予平凡之物以诗意:
日常物象的审美重构。歌词将“矿泉”“小麦”“电话”等看似“无用”的日常事物转化为情感载体。例如“一杯矿泉经过层层净化,仍不能把母亲心事看透”,通过矿泉的净化过程隐喻母爱的纯粹与深邃,赋予实用之物以形而上的哲思。这种转化呼应了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思想,揭示物质背后的精神价值。
技术符号与乡土意象的辩证。歌词中“一棵小麦站在网络的村口”,作者早年执意写下“一棵”,量词显然有“错”,准确说法可用一管小麦或一株小麦,这种错觉来自作者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一种潜思和愿力,后来从袁隆平先生“稻禾下乘凉的梦”中找到了回响,因为三农弱小维艰,唯有长成大树一样才能强大起来,这一字错用看似无用却小中见大。同时,将农业符号与互联网并置,既呈现城市化对乡村的冲击,又通过“小麦”的坚守暗示乡土精神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对“无用”乡土价值的肯定,与现代化语境下“工具理性”形成张力,凸显了文化根脉的永恒意义。
“白描”手法的返璞归真。歌词采用直白的语言(如“一通电话不用穿针引线,就能移动细细暖流”),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这种“大巧若拙”的创作方式,与道家“大道至简”的哲学相契合,通过淡化技巧凸显情感的真实性,使“无用”的形式承载“有用”的情感。
三、“无我”与“无用”的交互:乡愁作为文化疗愈的载体
歌词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了乡愁和福文化主题的升华:
集体疗愈功能:在疫情后时代,《一字乡愁》被定位为“疫后康复抚心曲”,其通过集体记忆的唤醒,疗愈个体的孤独感。例如“回来呦!回来呦!”的呼唤,既是个人对故乡的渴望,也是民族对文化认同的集体召唤。
文化传承的“无用之用”:歌曲将古厝、水车等逐渐消失的农耕文明符号重新激活,使其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意义。这种对“无用”文化遗产的守护,实则是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栖居的“诗意原乡”。
四、对比与延伸:与余光中《乡愁》的哲学分野
相较于余光中《乡愁》中“邮票”“船票”等具象化的个人情感载体(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字乡愁》更强调“无我”的集体叙事与“无用”的物象升华。前者通过个体生命史映射时代,后者则通过物象群构建文化共同体,体现了从“小我”到“大我”、从“实用”到“诗性”的哲学转向。
《一字乡愁》的创作实践,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也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同危机和融通的回应。通过“无我”消解个体局限,以“无用”重构日常诗意,它成功将乡愁升华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民族的“心灵纽带”,乃至地球村共同的语言。该歌已参加全球春节文化大拜年文艺晚会和华侨华人春晚等多次公益演出,社会良好反响也是实践检验。正如听友所言:“听这歌,是一种突然间想回家的感觉……刹那间遇见那种空灵,心里滴答滴答的回响”,这正是“无我”与“无用”哲理的终极诗意呈现。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