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筼筜今昔

2025-05-20 15:15 阅读量:2.3万+

华人号:社会万象

日日漫步筼筜湖畔,见证它四季更迭的景象,在追溯诗意雅化的筼筜意象中,梦回沧桑蜕变的岁月,流连如醉如幻的筼筜夜色,于是写下筼筜札记四章。


筼筜札记第3篇:筼筜今昔

《鹭江志》载:筼筜港,在城之北,长可十五六里许,阔四里有奇,自竹树渡头至江头社,一弯如带。中有小屿,曰凤屿。又有浮沉石,潮至则浮,退则沉。海利所出,日可得数十金,鱼虾之属,此为最美。”清代一里相当576米,由此推算当年筼筜长约8.64-9.2公里,宽2.3公里,水域面积约21平方公里。

厦门岛本四面环海,对外交通依赖水路,且因本岛山岭崎岖,陆路交通不便,岛内各地往来亦多以水路为主。《厦门志》载:“按厦门渡连列者十三,各处大小船辏集停泊,乃通商要地。”竹树脚渡头正处于筼筜港由外海向内湾的起点。

竹树脚系今开禾路与厦禾路交汇处旧称。清初“海氛既靖”,海运繁荣,贸易兴盛,厦门岛船只往来如织,前来经商和谋生的各地商民云集,滨海地带形成热闹的街衢、墟市和民居,有人在背后坡地上栽种数株从内地移植来的毛竹,长得茂盛,于是竹树下的地带就被习惯称为“竹树脚”。路口有始建于1859年的厦门天主堂和始建于1949年的基督教“竹树堂”。

《鹭江志》条目竹树脚路头”载:“旧有小路头,今叶家购海中小屿填筑,起盖店屋数十间并路头,广阔可容来往,而渡船移泊焉,名新填地。”竹树脚路头地名渐渐被旧路头新填地路头取代。

筼筜港前的一片水域,常有溺没人命之事发生,因而人称鬼仔潭”,这一带后来亦成为新填地一部分。

浮屿闽南语读成“pu-su”,在今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交汇处。它是筼筜港出海口一座小岛屿,在海潮中沉浮。清末民初,人们架石为桥,在小岛上雷音殿和颖川陈氏宗祠。当时,厦禾路以西还是海水茫茫的港湾,在浮屿附近路头形成一个小港口。二十世纪20年代,厦门第一条现代马路和骑楼街开元路与两条城市主干道厦禾路、思明北路交会于浮屿角。九十年代,这座“孤岛”矗立于主干道中间,迫使思明北路分道环“岛”而过,在厦禾路会合。坐落在“孤岛”的厦门市少儿图书馆成了难以磨灭的老厦门印象。

筼筜港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浅滩毕露,北到邦坪尾山(狐尾山)、仙岳山下,南尾头山(美头山)、金榜山脚。两岸自古有聚落分布,其中两处历史悠久的古渔村隔岸遥遥相对。

北岸牛家村位于邦坪尾西南麓,依照清道光厦门志卷二杨国春所撰《鹭江山水形势记“過海突起一山,如眠牛形,名牛家村廈之龍基焉。牛家村古渡头,“近竹坑,宋明设官渡”,因地处陆地(海澄)之东,东渡从此乘船,西南嵩屿达漳州各地。闽海关设厦门,除正口大馆,下辖三小口之一排头门就设在牛家村。到了清代,渡口已废弃,仅设饷馆管理港口来往船舶。

南岸尾头社,旧分前、后保和袁厝角,约五百年历史,原有百数十户渔民,以内海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业,勤业日兴,取“里仁为美”之义更名美仁社。位于伸入港中的山阜,三面滨临筼筜港,社前建供奉保生大帝的社神祠堂美仁宫”,各路船只进出频繁,香火旺盛,久而久之,优雅地取代尾头成为这一带泛称的地名。山阜俗称为“尾头山”,由此谐音雅称“美头山”1992年建成了贯通禾祥西与厦禾路的人行通道美仁隧道,长208米。这一带从前是城郊分水岭,那时本地有尾头再过去就是山场(禾山郊区)”的说法。

“金榜钓矶”列厦门二十四名景之一,乃因唐代居士陈黯金榜山北麓港礁矶垂钓而得名宋代朱熹同安县主簿时,来游金榜山,写《金榜山记》。

海水沿北岸牛家村、官浔、仙乐、乌石浦,南岸浮屿、尾头、麻、莲坂向东流到港头。旧时筼筜港港面开阔,与禾山交通乘舢板沿湾而上。地志云:“湾抱十里许,潮涨达于江头。小舟往来其间。”

官浔原是狐尾山南坡、筼筜港北岸一个小村落,闽南语方言读音“浔”与“任”同,后改称“官任”。

仙乐古时乃仙岳山脚下一个村落,方言叫“新落”,谐音“仙落”。因背靠山林,读音近似,遂改名“仙岳”,当时山岭北麓毗邻的郊区禾山人俗称仙岳山为南山。

麻灶因盛种油麻而名麻庄”,闽南语“麻”与贬称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的“氓”音同,故雅化而称“文灶”。麻灶(文灶)、吴仓(梧村)一带滨临筼筜港,背傍梧村山,山中紫竹林寺旁有明清古道,清嘉庆十九年(1814)张永标出资修建,翌年修竣,勒“筑路记事”石刻以铭。

莲坂原称刘坂,相传十一世纪初刘氏家族来此开垦而名。“坂”指山坡或水旁的小平地。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河间府叶氏举家避难三迁至此,因其有“左鸡右凤,前溪(莲溪)后壁(奎壁山)”之说,乃将这片沃土作为聚族垦拓的安家地。莲溪自东面山发源,从金鸡亭沿坡向西南流淌,与双涵溪水在溪仔口汇聚,注入凤屿海域。无论是潮水(闽南语习惯称流水,“流”与“刘、留”方言音同)漫过岸边地而称“流”坂,还是每当大潮来临,海水携溪水奔涌至金鸡亭坡下形成宽而深的河道,往来船只一旦未精准把握潮水涨落时机,就将被困于溪仔口岸,衍生“留坂”之名,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说。随着叶氏家族的繁盛,取莲溪雅化更名莲坂。

1451年李轮山编纂《莲溪志》镌刻金鸡亭南的苍石上:“莲溪一带,肥田沃土,宽而厚也。云顶仙岳回拱垣卫,环而耸也。两溪活水,沧海横弥,其逶迤澎湃之状,又何如也。双髻峭角于前,马鞍镇重于西,而乌石星石,又护其离坎焉。”石刻附诗:“崎璧迢迢列嶂峦,筼筜水口凤飞搏。金鞍白马为雄镇,双髻峥嵘入眼看。”

北岸顺直畅流,南岸萦纡曲折,诸多港汊、海潟湖,有四大海湾和龙船河、后江七个通海小湾。

溪流汇聚而成龙船河,在西边山下兜仔尾(豆仔尾)注入筼筜港。每年端午河上龙舟竞发,热闹非凡。河的南岸是“后河仔”河滩,今河已填平,唯留“后河路”名。当年立于“溪岸”边,向南望去溪流交织、阡陌纵横,这一片后来建成中山公园。

后江埭“原为筼筜港南岸海滨滩涂,有塘埭伸入海中”,埭本义“坝”。早期系提供干净饮用水(“船仔水”)地之一。上世纪20年代开筑厦禾路,由浮屿角至后江埭,并于筼筜港畔辟建若干个新区。后江埭新区1931年建成,因地处城郊交界,辟为厦门最早的工业区地近海滨,便于木材堆置、起卸,当局劝谕杉行业者在此购、租地,建为贸易地点,并对原山地、海滩加以改筑,修成船坞式大围堤,建4座石砌码头以便靠泊木排之用,称杉坞。1943年厦门沦陷期间,有尾头社后保人在杉坞入口处筑起堤岸,设一水闸,围成了一个宽阔的鱼池,称埭内

1946年10月,富侨黄重吉在后江埭、将军祠一带购地,筹建罐头、电池、树胶、机器、酒、糖果饼干、烟、油、肥皂、印务、锯木、汽水等12家系列工厂。

凤屿位于筼筜港东南岸边,因形似凤首而得名。民国以来岛上设有监狱一直延续到今日,即“厦门第一看守所”。在六十年代凤屿周边开始围垦,并在原岛屿东侧修建“凤屿路”。

埭头石塔屹立于湖明路中段,虽经修葺如新,却难掩风吹浪打的蚀痕,是筼筜港沧桑史话的见证。港东段水面原本矗立两座石构航标塔,靠北一座已坍塌,另一座因临近埭头社而名,又称凤屿石塔,建于明代,高7米,含底座共7层,下面四层和第七层为方形,第五层瓜棱形,第六层八角形、四面各雕饰坐佛一尊,塔刹葫芦形,八角攒尖顶。塔身由下而上渐收,各层均有出檐。

江头,原称港头。顾名思义,位于筼筜古港尽头,是水陆交接、舟楫通达之处。闽南语“港”“江”同音,雅化而称“江头”。昔郑成功水师舰船曾泊于筼筜港内。1654年正月,郑成功派战船护送临济宗高僧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主持隐元禅师,自江头渡口启航出海,东渡日本弘法,江头广福寺当年隐元临行前修行和候船之处。

所谓筼海利”,《鹭江志》罗列魟鱼、花跳(弄潮鱼、章鱼、公逮(银)、花螺、麦螺……

厦门内海盛产江鱼,魟鱼每年秋冬之交,江鱼聚集筼筜港,形成旺汛此时肥满度最佳,个体大,眼如玛瑙,背呈金黄色,明天启厦门名士池显方寄赠友人云:凭将肝胆千回语,寄与筼筜三寸鱼,足显贵重。明万历名士何乔远登洪济山,俯瞰筼筜港,云顶岩诗曰魟鱼港俯筼筜近,白鹭洲传岛屿群 

厦门岛填海造陆,始于明末,“海在城中”的筼筜港首当其冲。最初小规模在南岸浅滩填土成陆,搭建民居。清代厦门商贸兴隆,市井繁华,民间填海拓地行为不断扩伸,厦禾路西段(今鹭江小学周围)出现一大片“新填地”。1919年筼筜港面积为9.51平方公里,三百年间已被填掉一半以上,但彼时浮屿、凤屿还在港中。

二十世纪20年代厦门开始近代化城市建设。旧书记载:“厦市地狭人稠,欲别拓新区,舍剥山填海外,实无回旋之余地也。”填港造地呼声不断。周醒南主持厦门市政改造,其《填筑厦门筼筜港报告书》制定分两期进行的详细计划,因故搁浅。

1921年启建连接城郊的厦禾路首期工程,沿筼筜港填筑,西起浮屿,东至美仁宫。翌年延展至吕厝、江头。20-30年代在筼筜港南岸滩地,相继填筑小学路、角尾路和从原造船厂起龙船河的厦禾路西、中段纵深500米陆地,金榜钓矶鹰搏兔”石湮没。1938年,筼筜港面积为9.01平方公里,浮屿、凤屿填入陆地。

1956年,福厦公路(今嘉禾路)改道,为减少路程,从吕厝(具体位置现香江花园大厦附近)筑一小海堤直达乌石浦,使江头一带与筼筜港隔离,以后渐被填平。乌石浦岸边原有一座小岛龟屿,随之填成陆地。

70年代按照“备战、备荒”要求建筑筼筜西堤,在堤内围垦造田。1970年7月29日开工,于次年9月竣工,堤长1700米。堤内水面面积2平方公里。

80年代修建湖滨南路,从堤头到达莲坂。继而又在湖滨南路和厦禾路之间,修建了禾祥西、东路。

筼筜港逐渐成为水域面积1.48平方公里的筼筜湖,包括松柏湖0.11平方公里、江头天地湖0.01平方公里,总计1.6平方公里

筼筜港,自海岛内湾避风坞肇始,经历代围垦造陆,随城市扩张渐次缩容,终蜕变为筼筜湖。潮水漫过沧海桑田,每一抔新填的泥土,都镌刻着港湾与城市共生共变的印记。

西堤建成使筼筜湖失去与海洋对流通道,汇水区内生活污水和上百家工业废水长年累月直排入湖,生态环境恶化。历经37年五轮综合治理,水质显著改善,生态极大恢复,1994年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示范项目”,2021年再度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典型案例。现今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鸟类95种。

筼筜湖的生态蝶变、白鹭洲的绿径通幽,吸引了我搬过来与它亲近,当作美丽的后花园,享受它给予的天然滋养。

筼筜港钟宅湾(五缘湾)地质构造上是一条断裂带,发育于距今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破碎的断裂带长期经受海水、海浪冲刷,形成厦门岛两个最大的内海湾。

记起十八年前曾有学者提出:打通筼筜湖和钟宅湾,构建全世界唯一的城市海水河。那个富有想象力的提议,仿如当季纷飞于湖畔的木棉花絮,轻盈而美好,飘舞在筼筜记忆里。

小链接

“路头”闽南语中是简易码头、渡头的意思。早年厦门城区街路呈放射状,走到尽头就通往大海“路头”称极为形象。

闽海关设厦门在岛美路头,时称正口大馆。下辖三小口,即厦门港﹙在海沙坡,即今沙坡尾﹚小口,负责稽查金门、烈屿、安海、浯屿、岛美各渡货物;鼓浪屿﹙在后内厝澳﹚小口,负责稽查石码、海澄及漳属各小船货物;排头门﹙在牛家村,即今东渡一带﹚小口,承担稽查同安、内安、澳头、鼎尾各渡货物


饷馆,负责收税的官方机构。

兜仔尾,海湾转角处,因地形而名,上世纪70年代渐被“豆仔尾”取代,原有座山丘已削平。斗西地名,即指兜仔尾以西。

埭内1957年12月填平,上世纪80至90年代,建成后滨路向西至后江埭与禾祥西交叉口的路段。

更多作者的精彩游记,欢迎扫码关注“忘我的诗和远方”微信公众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筼筜今昔》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