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5-05-23 07:52 阅读量:4.1万+

华人号:观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战略眼光,创新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三个最大”以及“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

  牢记嘱托,知责于心,担责于肩。青海省立足生态功能定位,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立足高原牧区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构建“一户一岗、一村一队”生态管护制度,以“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补牧”的综合举措,有效破解了“谁来保护、怎么保护”的难题,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辩证统一,更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彰显中国智慧的实践样本。十年间,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升,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中华水塔”澄澈清冽,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华夏大地。

  青海全域生态保护是一幅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的宏大画卷。青海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三大工程”与“六大行动”,构建起全要素、全过程、全区域的生态保护体系。辽阔的青藏高原上,42.3%的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209处自然保护地镶嵌其间,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保护网络,筑起了国家生态安全的坚固屏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科学内涵,彰显了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

二、推动“两山“理念转化,探索经济生态双赢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青海省扎实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清洁能源是青海的“金名片”。青海省主动把握能源革命与低碳转型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富集优势,创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巧妙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蓝色高原、绿色电库”的鲜明发展特色。5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拔地而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高达87.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6.5%,屡创全国清洁能源应用新纪录。青海的能源革命不仅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战略转变,更培育形成了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构建起从能源生产到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

  高原生态旅游焕发勃勃生机。青海省确立“世界级高原生态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巧妙将壮美自然景观与丰富民族文化融为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大美青海·相约三江源”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区域品牌,围绕青海湖、三江源、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等标志性景区构建的全域旅游格局日渐成熟。青海积极探索“旅游+”多元融合模式,既为传统观光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又成功实现了生态守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随着年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促进农牧区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深刻洞见。

  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青海省立足高原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构建以“生态+”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原有机农牧业、特色中藏药材、生态健康食品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推动农牧业实现从传统生产向绿色化、品牌化、高值化转型。有机认证产品达52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超过55%,“三江源牦牛”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国内外,生态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开辟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特色发展道路。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健全。青海省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良好生态环境由“显性财富”向“显性资产”转变。深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年GEP总值达2108亿元,是同期GDP的4.35倍,充分彰显了生态价值的巨大潜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碳汇交易、创新绿色金融,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这些创新实践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

  青海的探索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才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持续践行“两山“理念,谱写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仍需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作为生态大省与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着独特路径,面临着诸多现实考验。如青海生态治理能力与先行区战略定位仍存在一定差距,监测体系的精准度、科技支撑的系统性、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以及基层治理的协同性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以问题导向促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这是青海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也是彰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担当的责任使命。

  第一,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示范,加快推进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形成类型丰富、功能互补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创新国家公园治理体系,深化社区共建共享模式,健全生态管护员职业发展机制,完善国家公园立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青海风格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深入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源头治理与系统修复。系统实施草原、湿地、荒漠、森林、冰川冻土等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工程,重点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为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严格控制“两高”项目,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转型。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推进清洁能源基地集群化建设,强化新型储能、氢能等未来产业布局,探索清洁能源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青海示范。

  第三,创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拓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完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跨区域生态补偿实践,探索生态产品供需双方自主协商的补偿模式。健全环境权益市场,推进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建设,建立生态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创新“生态+”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多维转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共赢。

  第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设高水平生态环境科研平台,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第五,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合作,构建流域山水共济的绿色发展共同体。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强化长江、黄河、澜沧江上下游生态保护协作和生态补偿,构建流域共抓大保护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本文系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青海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和谐民族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2021BMZ044])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