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援非五十载 闽医展风采丨塞内加尔往事:跨越撒哈拉的医者情缘

2025-05-08 17:33 阅读量:1.4万+

华人号:健康之路

1975年7月,首批中国(福建)医疗队远赴西非,以白衣为甲、仁心为桥,开启了中非医疗合作的壮阔征程。半个世纪来,医疗队不仅诊治超600万人次患者,还帮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非洲本土医护骨干;从撒哈拉沙漠到措迪洛山,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建立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福建医者始终以创新与坚守,在非洲大地镌刻下“闽医风采”。

为致敬这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援非五十载  闽医展风采》宣传专栏,讲述中国(福建)医疗队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个世纪坚守生死救援的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文化交融的温暖瞬间。

1975年,中国(福建)第1批援外医疗队踏上了塞内加尔的土地。从卡萨芒斯河畔的济金绍尔省卫生中心(又称济金绍尔宁静医院),到比基纳国家医院,再到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个世纪的坚守,中国(福建)援塞医疗队用仁心仁术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生命赞歌,也与塞内加尔人民结下了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珍藏三十年的名片

2018年7月,第17批援塞医疗队在达喀尔的一个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一位身着浅绿色长袍的古稀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义诊台前,掏出几张保存完好的名片,这些名片的主人,是曾经在塞内加尔工作过的我驻塞使馆工作人员和医疗队老队长孙耀源。老人说,他曾在济金绍尔生活多年,经常受到中国医疗队的健康照护,成年后他离开济金绍尔,辗转到了达喀尔生活。他深情地问我们的队员,“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还好吗?”因为时隔多年,队员们不认识这些前辈,于是给我发回了名片。我查阅档案,孙耀源是第8批医疗队队长,原德化县医院院长,外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12月-1991年12月在济金绍尔省卫生中心工作。看着这些历经岁月却平整如初的名片,我不禁动容,要怎样的深情,才能让一个人在迁徙流离中,将几张纸片珍藏三十年?

▲古稀老人向医疗队展示珍藏三十年的名片

Camara院长的点赞

距离达喀尔30公里的比基纳医院是一家由西班牙捐建的国家级医院。由于塞内加尔曾是法属殖民地,当地一直沿用法国医学教育体系,对中国医生的培养模式并不完全认同。时任比基纳医院院长的Camara女士虽然认可医疗队的工作,但与中国医疗队总有一种距离感。

2010年,Camara院长应邀来华参加培训访问。初见Camara院长,第一印象是个子很高,神情严肃,话也不多,总是盘着双手。在福建期间,她访问了省立医院和泉州市第一医院。中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力让她深感震撼。渐渐地,她的话多了起来,与我们的互动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泉州接受采访时,Camara院长动情地说:“过去我对中国了解不多,这次访问让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知道今后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中国医疗队员了。”

在返回福州的车上,Camara院长突然发现她的婚戒不见了。大家都为她着急,毕竟婚戒意义非凡。虽然她一直说没关系,不想麻烦我们,但我们还是帮她仔细回忆可能遗失在什么地方。在我们即将抵达福州时,泉州的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戒指,随后一路送到福州。当这枚戒指重新戴回手上时,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回到达喀尔后,院长兴奋地向医疗队长讲述她的中国之行,还特意展示了失而复得的戒指。不久后,她邀请全体队员到她家做客。宰牲节时,她给医疗队送来了一只羊作为礼物。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家墙上不知何时挂上了一幅“花开富贵”的刺绣牡丹。

2011年,我随工作组到塞内加尔。高大的Camara院长身着盛装,带领管理层,在医院门口热情欢迎工作组,并带着我们走遍每个科室。离别之时,Camara院长紧紧拥抱着我说:“我想给你做一套塞内加尔传统服装,可是你在这里的时间太短了,我不知道你的身高和尺寸,只能送给你一袋黑咖啡,礼物虽小,但我希望它能让你想起,在遥远的塞内加尔,有我这个朋友。”

时光飞逝,转眼八年过去了。Camara女士早已调离比基纳医院,我以为我们难以再见面。然而在2019年8月,在第17批援塞医疗队张陈明主任的朋友圈里,我再次看到了这位老朋友。张主任分享说:“今天是开心的一天!Camara女士之前在当地医院手术使用的折叠水晶体出现术后沉着,严重影响视力。今天重返比基纳,经过中国医疗队精心治疗,现在她的远视力矫正达到0.8,近视力达到1.0!”照片中的Camara女士开怀大笑,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Camara院长感谢为她治疗眼疾张陈明主任

重返济金绍尔

2007年7月,援塞医疗队转驻比基纳国家医院;2021年11月,又转驻到达喀尔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转点后的医疗队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每批医疗队都会组织一次重返济金绍尔义诊活动,一方面是重温援塞医疗队历史、铭记援外医疗初心,另一方面也是回应当地民众对中国医疗队重返济金绍尔提供医疗服务的热切期盼。

2019年4月12日,第17批援塞医疗队在中国驻塞使馆人员带领下,经过16小时长途跋涉,于13日中午抵达济金绍尔市。当地百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中国医疗队。队员们不顾旅途辛劳,马不停蹄地在济金绍尔省卫生中心、Kaour乡镇卫生所、Niassia乡镇卫生所开展了三场义诊活动。他们顶着40度的高温持续工作,汗水浸透了衣裳,背上结起了厚厚的盐霜。

▲第17批援塞医疗队在济金绍尔义诊

在济金绍尔省卫生中心义诊现场,医院办公室秘书,已经年过半百的马丁·阿格博通高兴地拿出与往批医疗队员的合影,如数家珍地回忆起与中国医疗队员共事的情景。当她提到第7批援塞医疗队的翻译时,时任队长郑春生当即拿起手机视频连线远在福州的黄伟老师。这位曾经于1987-1989年在济金绍尔工作过两年的翻译老师,多年来一直心系塞内加尔,为福建省多批援塞医疗队培训医学法语。再次见到30年前的老朋友,马丁激动不已,“Madame Huang,je suis très très très contente de vous revoir(黄女士,我太太太高兴又见到你啦)!”尽管相隔万里,尽管两鬓斑白,但那一连三个“太、太、太”,一下子把黄老师拉回到那个共同工作的年代。她用熟悉的语言与马丁问好,感叹时光飞逝,人世变迁。她说,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有一段在西非之角工作的经历,并且收获了最真挚的友谊,此生无憾。

▲马丁与第7批医疗队部分队员合影(左三为马丁,右三为黄伟)

几张照片,几则故事,真挚的情谊,不因时空,不因人种而异。这些被岁月染黄的老照片,仿佛缓缓流淌的卡萨芒斯河,讲诉着中国医疗队医道无界的温暖故事和普济天下的博爱情怀。那是跨越撒哈拉的温暖,那是属于两个民族的共同记忆。

(福建省卫生健康人才服务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  孙玉敏/文)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援非五十载 闽医展风采丨塞内加尔往事:跨越撒哈拉的医者情缘》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健康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