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江夏采茶灯:“诗经”一曲音韵长

2024-05-21 08:00 阅读量:5.7万+

华人号:龙岩文化研究会·岩声

江夏采茶灯:“诗经”一曲音韵长

◎郭 

黄地采茶灯文化馆

“茂密的茶林满山岗,丛丛茶树一行行。嫩嫩茶叶乘风展,片片茶叶逗人愿。采茶姑娘手艺巧,手脚轻扶赴茶寮。采茶晾茶最内行,片片茶叶片片香……”这是龙岩人的“诗经”,这是龙岩人的“茉莉花”,是龙岩人与生俱来的音乐细胞,是龙岩人生活劳动的艺术结晶,是传唱了两百多年仍在延续的地方歌舞,这——就是龙岩采茶灯。

采茶灯的发源地在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美山一带,相传280多年前,当地民间艺人从茶山劳动中提炼舞蹈语汇,吸收民间音乐,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提炼而成。很快,它就辐射到周边地区,继而传播至整个龙岩。作为邻近的黄地村,更是将采茶灯发扬光大。

黄地的采茶灯又称原生态江夏采茶灯,它与我们常见的采茶灯有什么不同?

当节奏明快,扣人心弦的鼓乐声穿过秋收后的油菜花田,远远响起时,同行的作家、摄影家们不禁加快脚步,踩着田埂,循声而上。只见修葺一新的启基堂,为迎接此次采茶灯作家专场采风活动早早就做好准备:门扉敞开,茶水煮沸,铜锣响起,灯扇舞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门前题写:采茶灯文化馆、原生态江夏采茶灯传习中心。

黄地村,顾名思义,是以姓氏冠村名,即黄姓人家之地。古代黄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省云梦县),因此黄姓以“江夏”作为堂号之一。黄地村的祖先早先从莆田、仙游一带搬迁到连城,而后又从连城搬迁到如今的黄地村。所谓“江夏采茶灯”,也就是“黄氏(家族)采茶灯”的意思。

原生态江夏采茶灯是黄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独特的群众娱乐歌舞。上世纪黄地老艺人黄兰春(1908—1964 年 余庆堂人),黄玉富(1893—1997 年 进兴堂人)等人进一步传承江夏采茶灯,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江夏采茶灯在解放初期最受新罗区东方片老百姓的喜欢,逢年过节、举办婚庆、生子满月、乔迁新居、迎佛、寺庙打醮等,都会邀请江夏采茶灯去演出。采茶灯剧组所到之处,老百姓燃放鞭炮、递烟上茶,热情接待。

艺术来源于生活,起源于劳动,一个歌舞在一个地方能够经久不衰,深受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劳动的篇幅,质朴的文字所描绘的劳作场面充满着生活的情味,欢快愉悦。而采茶灯就是龙岩人的“诗经”。

江夏采茶灯的节目顺序有十八项,分别是:拜观众、乌云盖月、勾滕、二吊串、对采、巡城、三吊串、编篱笆、四角采、剪刀串、六角采、折篱笆、蝴蝶串、讲大白、过渡、采茶、扑蝶、拜观众(谢幕)。

十八项节目蕴含的意义是如此深远:闽西大山绵延,盛产茶叶。带着清晨露水的茶叶是最优质的,所以,上山采茶一定要在天亮前,从家到茶山有较长的一段路程,采茶人要提灯前行。赶到茶山时,天已大亮,灯可熄灭,于是就变成“篮”,既可装刚采好的茶叶,又可作茶壶使用。采茶姑娘们起早摸黑上山采茶,一手提灯,山上必然会有许多飞蛾小虫,会顺手折一支树枝扑打,这是生活的真实,而在舞台艺术表现上,用纸扇是最佳选择。由劳动与艺术相互映衬达到的自然天成的完美统一,无不令人为祖先的聪明才智而骄傲。十八项节目一气呵成表演下来,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舞蹈动作朴素简练,音乐曲调节奏明快,山歌和对白优美诙谐,表现茶农劳动的乐趣和热爱生活的愉快心理。

采茶灯是我们追赶着舞队如痴如醉欣赏的童年记忆,也是很多龙岩女子参与采茶灯舞蹈的美好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过很多地方,也去不同地方看不同的灯,有气势磅礴的龙灯、有美轮美奂的花灯……回过头来还是觉得龙岩的采茶灯最美最动人。她且唱、且舞、有静、有动,有辛勤的劳动美,又有休憩时的愉悦美,有活泼漂亮的采茶女,又有诙谐幽默的茶公茶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令人身心愉悦,还寄托着美好的希望,被视为吉祥歌舞。而且她难度不大,可以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场所,是老百姓既喜闻乐见又可以亲自沉浸式参与的舞蹈。

黄地采茶灯被冠以“原生态”的特色,名副其实。无论在服饰、乐器、舞蹈、唱词等方面都保留最古老的风貌,和我们平常所见的采茶灯有很大的区别。茶公茶婆,穿白色宽锦边大襟衣,镶嵌蓝色滚边,系蓝色围裙,黑色帽子,手执麦杆扇,尤其突出的是两颊涂得鲜红,妆化得很浓,更显他们的虔诚与认真。采茶女的服饰更是明艳美丽,额佩珠翠屏,头梳燕尾髻,穿粉红彩莲衣,腰扎绸带,脚穿绣花鞋,一手执花摺扇,一手提花篮灯,古意盎然,美丽动人。后台的乐器也比较多,有价值珍贵的箫根(公尺谱)、直径80厘米大铜锣三面、唢呐(鼓吹)六支、铜钟、叮当、大拔、小拔等,这些乐器古色古香,流传经年,今世难寻。它们在角鼓的指挥下,齐奏“采茶战鼓”,节奏感非常强,催人奋进,扣人心弦,与采茶灯互相交融配合,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形成独特的,具有黄地原生态特色的江夏采茶灯这一舞种。

江夏采茶灯剧组人员多,耗资大,因为资金问题经常断演,为了传承好江夏采茶灯,黄地村史研究会发动热心观众和村民捐款。他们有完备的组织机构,顾问、导演、文秘、后勤、安保等。前台演出人员十二名,剧组后台人员十三名,即使经济再困难,他们也从不裁剪人员、修改内容、缩短时间。据了解,好几次市里区里组织采茶灯汇演,邀请他们参加,要求压缩时间,都被拒绝了。难怪我们还是第一次观赏完整的江夏采茶灯。

江夏采茶灯的这份坚守和虔诚,让我想起黄氏宗族留下的认亲诗,二者似乎有某种隐秘的关联。

一千年前,唐朝末年,黄氏119世邵武黄氏显祖黄峭公有三个妻子,各生七子,除各房长子留下奉侍父母外,其余18子不得留恋故土,各走他乡,开创家业。黄峭公将所有资产均分,新修家谱,各授一册,并口占一诗作赠别。后人称认亲诗:“骏马堂堂出外邦,任他随处立纲常。年深别境尤吾境,身在异乡即故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坊。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峭山公曾说:“骨肉情亲,颖来而不拒,久简而不疏,凡能背诵我的‘外八句’为我裔,就能念得几句,也是春申君歇公之裔,要升堂接,共叙宗情。” 意思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子孙分散,则可以通过此诗来认亲。黄氏认亲诗分布于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六十多个县市区,各地有细微差别,但大体相似,流传一千多年,成为黄氏家族认亲的公开密码。

我有点明白,江夏采茶灯为何能够虔诚地坚守这种“原生态”的采茶灯,不删减,不修改,不妥协,为此,他们失去很多对外演出宣传的机会,失去广为人知的机会,甚至经常面临断演的危机。它就像祖宗留下的认亲诗,在时光的长河中跌宕起伏,摸爬滚打,泥泞坎坷,依然坚守初心不改,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字字相连,清晰而坚定地镌刻在各地黄氏宗族的祠堂和族谱里,留驻在每个黄氏人心中。

是啊,有多少记忆星散于时间长河中,就有多少文化如微弱的星火,被一代又一代人双手小心捧起,呵护至今。或许在外人看来,江夏采茶灯有点冗长、单调,甚至不耐烦全程看完,而对于黄地人来说,却将之视若珍宝,即使再艰难,也要悉心呵护,代代相传。这是每位黄地人,也是所有龙岩人心中的一颗种子,无论身处何处,离家多久,音乐响起,舞蹈跳起,那份深埋心中的乡愁就会开花,会结果,会成为回家的灯塔,认亲的密码。

 

节选自《岩声》2024年第1期。

《岩声》,国内统一刊号:CN-35 ( Q )0135,是研究龙岩文化,联系海内外龙岩华人华侨情谊,宣传龙岩历史,讲好龙岩故事,保护、弘扬、传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刊。立足龙岩,联谊全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江夏采茶灯:“诗经”一曲音韵长》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