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3:21 阅读量:3.2万+
华人号:碧江视界一年一度的碧江龙舟赛,又将拉开帷幕了。赛龙舟,是碧江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
关于碧江赛龙舟的起源,祭屈原、祭龙神,这两种说法兼有之。
先来看,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水、湘江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国家,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故老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渔夫们争先恐后,追到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用划龙舟来纪念他。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大家知道,铜仁锦江的水经沅水汇入洞庭湖。这就是端午节,铜仁扒龙船的由来。
长江流域的赛龙舟活动,大同小异。铜仁碧江端午节的赛龙舟,是龙船下水前,要在水边请龙,祭拜龙头,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祭拜屈原的民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代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说了赛龙舟和屈原的关联,下面来看祭祀龙神说:赛龙舟,是铜仁碧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很久以前,沅水流域水患较多,就铜仁的大小两江而言,自明代以后,有史可查的水患灾害就多达百次。
铜仁碧江划龙船、祭龙神,不是跟风,随波逐流,而是有充分的本土元素。光绪《铜仁府志》卷十六有记载,徐訚在《修莲池洞日振海观音大士金像序》》这篇文章中讲到:莲池庵,有一勺灵泉不垢不竭,久为神龙渊薮……迨康熙丁酉岁(1717),无相上人爱灵泉之奇异,用开此山……一日有神物出游池中,红冠秃尾,长可丈许,无相上人拈香礼之,视以同修证道,勿损名山。因窥池峡邃深,杳不可测度,后或破壁飞去,恐不免陵谷变迁也。爰于前楼,奉释伽牟尼像以镇斯山,塑南海观音大士像于洞口,以防其患。嗣于壬寅(1722)夏夜,无相上人复梦神物化身,揖而请辞。醒来后,果然阴黑竟日,到了傍晚风雨大作,池涨泛溢,无相上人焚香祝语,见神物缩小如蚯蚓,随笕水蜿蜒流出。甫至岩口,顷刻迅雷疾电,波卷涛翻,兴云作雨而去。山楼殿阁毫无崩坠。里人争传其事,后来铜仁府太守都知道这个事了,大家都感到很神奇……无相去逝后,大模和尚在乾隆癸巳年(1773)住锡此山。次年甲午(1774)四月八日之夜,雷电交作如前,大模和尚发觉四壁岩壑,呼吸震动,令人骇绝,及四更时,复有物随笕水而出,较壬寅年威势尤烈。到天亮才平息,视崖厂殿阁,屹立尤昔。此四十余年再见之异也。不知此中神物,是一是两,奇幻莫可思议。
官书记录的这些文字,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同锦江沿岸的骂龙溪、老龙头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一起,佐证铜仁碧江端午节划龙船的历史悠久,可信度很高。
还有一古老建筑物可以见证铜仁碧江划龙船祭龙神。铜仁大小江汇合处的川主庙,光绪《铜仁府志》卷三记载:川主庙在江宗门外。祭祀蜀太守李冰及子二郎。《华阳国志》: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蜀志》:神为隋嘉州太守多惠政,能入江斩蛟,以除水患。
为什么铜仁碧江扒龙船要选择端午节呢?前面说了,碧江选择端午节扒龙船,有纪念屈原的因素,有祭拜龙神的因素,告诫它不要在涨端阳水的时候兴风作浪!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根据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慢慢演化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有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重合,因此叫端午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端午节往往多要涨端阳水,这是民间的经验总结,并且早有定论。铜仁碧江选择在端午节扒龙船,既是纪念屈原,又是先辈祭祀龙神,祈祷丰收的一种活动。
不同地区的人们给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寓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船的内容因此都有区别。铜仁碧江端午节龙舟竞赛,有自己的特色。
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习俗。老人们说,端午节是古代祭祀节,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这时五毒尽出,因此要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驱邪避毒。明万历《铜仁府志》、光绪《铜仁府志》卷二风俗均有记载:以笋叶裹糯米为粽,饮雄黄酒,悬蒲艾于门,小儿以雄黄抹面孔,谓能辟疫。采药苗、制药饵。
地方志书记载:“五月初五铜仁有龙舟竞渡之戏。集双江渡,斗胜争先,胜者以红锦奖之。倾城聚观,士女衣轻罗、摇折叠扇、弄扁舟,缓荡烟波、钗光鬓影,与水色山光相映,亦盛会也。五显宫、川主庙一带,观者众,肩尤以下皆隐,惟见万头攒动而已。”
万历《铜仁府志》有记载:正德丙子,也就是明武宗十一年,即公元1516年,从浙江宁海来铜仁做官的蔡潮,在铜岩上建成跨鳌亭,为看龙舟赛的文人学士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他还即兴作诗:“入眼风光异贵州,问人知是楚西头。山从岳麓分来秀,舟渡铜江减却愁。”
明万历年间,都督邓钟端午节看扒龙船,写下《五日江宗楼观竟渡得寒韵》诗:“千门垂艾纫芳兰,箫鼓中流共笑欢。彩鹢棹从蛟室度,绮筵人指蜃楼看。烟横古渡双江暝,波撼崇崖五月寒……”
佥事刘观光作诗应答:“江阁邀宾笑倚栏,画船齐逐万人看。乘风破浪谁先胜,击节中流兴未阑……”
此史,佐证了至迟在明代,赛龙舟已经成为铜仁碧江城乡大众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的体育活动。
祭龙船,船下水:凡是有龙船的村寨,都要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供奉龙头,龙身则保存在专用的库房里,象征着村寨的龙脉,精心护理,重大节日还须奉上香纸、烧酒、猪头、燃放鞭炮,敬若神明。
每逢龙船下水,必须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在江岸上设立摆台、摆上酒肉、点上香烛、插上艾蒿、焚烧纸钱,由德高望重的老者念诵祭文后,请出道士做法,祈祷赛龙舟平安。在燃放的鞭炮声中众人一齐呐喊,将龙舟抬起,安上龙头龙尾,放入水中。
扭龙脑壳,是铜仁碧江扒龙船的一个特点。扭龙,发源于碧江区的小江流域和平乡一带,即每个出船参赛的村寨,选出自己队伍中剽悍勇猛的人,站在一人多高的龙头处接受对方的挑战,两船划到河中间,当两队龙头一碰,双方最强壮的大力士一手抓住龙角,一手抓住对方的手,看谁能够把对手手臂按住,使其动弹不得。在龙船上互相“扭打”,胜者就是龙头英雄。这个“扭龙”习俗,从古至今,一直沿袭下来。
抢鸭子,是铜仁龙舟赛的又一个高潮。在龙舟比赛结束时,所有的龙舟队都会齐聚锦江水面,主办方向江中扔下数百只鸭子,任参赛队员和岸上观众下水争抢,最后演变成了民众和队员一起抢鸭子,一时间人声鼎沸,数百名青壮年鱼跃而下,江面上鸭群扑腾,人头翻涌,破浪击水争抢嬉戏,直闹得岸上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落,水中一片欢腾。作家沈从文在他的小说《边城》中,记录了沅水流域划龙船抢鸭子的场面。
民间讲,自古锦江多水患,为了驱邪避灾,所以民众要在涨端阳水的端午节,划着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同时向水里扔下鸭子供奉水龙王,愿其不再遗害扰民。
这里也说说铜仁传统龙舟的制作,谢庆常在他的《府城旧事》中写道:造龙舟的时候,铜仁的龙舟是用上好的杉木做的,船的前后装有用柳树雕成的龙头。龙尾上插着几支带竹叶的竹竿,并且在上面挂着标明村寨的小旗。
以前老铜仁城里的龙舟,除了龙尾挂有标志身份的小旗以外,还可以从龙身上区分出来。如下南门的(老地医周边)火龙,龙头挂的是红胡子;北门的是青龙,龙头挂的是黑胡子;西门的是菜花龙,龙头挂的是绿胡子,后水门的是老龙,龙头挂的是白胡子。
铜仁传统龙舟船身窄长、轻巧,船长24米至25米之间,宽约一米。船分为船头、船身、船尾三部分,船是以龙的形象而定做的。由40个划手、一个鼓手、一个锣手和一个舵手组成,总共43人,而在长500米的赛程上竞赛,船员之间需要共同协作、精妙地配合。
因为群众参与度高,历史悠久,2009年1月,碧江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5月,铜仁碧江区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自2008年“中国铜仁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成功举办以来,铜仁碧江已收获诸多荣誉,总结出了“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这种龙舟精神,是碧江人精神动力的生动写照,是碧江人钟情龙舟的传承与体现。(碧江区融媒体中心 郑荐)
一审 | 王淳
二审 | 覃信林
三审 | 陈伟 田赛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