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清风正气歌丨手杖缩影 补丁见证

2025-05-19 08:30 阅读量:1.2万+

华人号:军事天地

手杖缩影

■顾中华

2025年2月19日,“中共一大纪念馆2024年新征集文物藏品成果展示会”举行。一根刻有“厉行节约”4个字的手杖引得人们久久瞩目。这根手杖是董必武生前使用的,也是一位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缩影。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忠诚于党的事业,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从不谋私利、不搞特权,始终埋头工作、不事张扬,保持着优良作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他在1957年1月题写的座右铭,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以此勉励鞭策自己,也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

红军长征时,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干部休养连。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30多名妇女干部编为妇女队,由时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董必武任队长。因为留着胡子,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胡子队长”。那时他已年近50,身体也不太好,但他和年轻人一样,背着行囊行军。除了照顾伤病员和4名孕妇、收容掉队的战士,董必武还负责担架队120多人的行军和食宿,有时也帮忙抬担架。一到宿营地,他便忙个不停,安排筹粮、做饭、警戒,到了夜里,还要起来查铺、查哨。一次,他和抬担架的同志换肩时,由于太累了,脚没有站稳,一下子摔在泥坑里。有个调皮的队员见状,给他起了个“泥人董”的外号,他不以为意,还和大家一起笑起来。后来,中央为了照顾年纪大的老同志,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匹马。但董必武一直坚持步行,用马驮伤病员、粮食和书,自己则拉着缰绳在前面引路。

抗日战争期间,董必武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负责统一战线工作,经常要以中共代表的公开身份和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有工作人员觉得他穿得不应太寒酸,建议置备几件像样的衣服。他却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讲阔气,同国民党比,要比革命,比谁是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惨景。”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掀起反共高潮。受此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兼管财务工作的董必武精打细算,亲自制定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一次,招待所所长把票据拿给董必武签字,他翻看后认为都属于报销范围,就签了字。所长报账时,出纳却发现有6角钱的车票是私人坐车,按规定不能报销。这个小小的失误让董必武十分自责。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中央写了检讨信。一些同志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他认为:“这不是小事,关系到党的财务纪律问题。”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

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从来不摆“老资格”,不争地位、不争名誉,总用“人民公仆”“老牛”自勉,还把自己比作“一匹劣马”,对党给他的职务感到惭愧,曾写下“新功未建惭高坐”的诗句。女儿董良翚有一次在和父亲聊天时,发现他茶壶里没水了,就拿起暖瓶续水,不小心把水洒在办公桌上,她忙取来一块抹布擦拭。这时,董必武瞟了一眼抹布,就势说:“我常说我是一块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见女儿不以为然,他接着说:“看不起它?你现在不是正用它抹桌子吗?抹布也是有用的哟!”子女们记得,他多次讲“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龙套’?你们要学会‘跑龙套’。就是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着当主帅”。

董必武诗书俱佳,直到晚年仍勤奋不辍,但他用纸非常节约。除了一些正规题词外,他从来不用白纸、宣纸写书法,日常练字多是用废旧的报纸、日历纸,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写得密密麻麻的;毛笔用久后笔头容易掉,他就用桃胶粘上,用细线或者皮筋扎住,再用一段时间。从1939年到1975年,他作诗1300余首,多是写在各种形状的废纸、旧信封、旧日历、旧请柬上。

1956年,董必武的妻子何连芝的单位给干部调整工资,考虑到她资历老、级别低,单位拟定给她提级加工资。董必武知道后,不仅没有同意,还专门去找有关同志说,请他们考虑别的同志。外甥写信请求他帮忙调入国营商店工作。1953年12月,他回信直接拒绝:“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 信中还写道:“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 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也很严格,并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是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三是不许接受礼物。

“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这是董必武所作《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的诗句,既是对朱德崇高风范的赞誉,也是他自己始终奉行的行为准则。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时期立志“不为功名不为家”,到晚年坚守初心“彻底革心兼革面”,他为党和人民奋斗奉献了一生,始终勤俭清廉,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补丁见证

■董蓝琳 王 宁

一件不起眼的军大衣,静静地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展柜中。它缀满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补丁,每一块补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征集军垦文物,走进了第8师122团。在军垦老战士王德明的家中,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只见杂物棚的架子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摞摞旧衣服。这些衣服布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的补丁,但依稀可以分辨出它们最初是一件件军装。

在这些旧军装中,有一件军大衣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过仔细清点,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件看似普通的军大衣上竟缝着296块补丁!

20世纪50年代,王德明在积肥班从事育肥施肥工作,每日往返拉运粪肥导致军装磨损严重。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年,为了节约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军垦战士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然而,就是这样打满补丁的衣服,军垦战士平时也舍不得穿。夏天干活时,大家就把上衣脱掉,往身上抹泥巴,以此来防晒、防蚊虫叮咬。

兵团成立初期,物资匮乏,战士们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吃,就连白菜和萝卜也要从外地运来。在天寒地冻、风沙弥漫的日子里,王德明和战友们自力更生,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在沙海上开垦田地。肩膀压肿了,双手冻裂了,可年轻的军垦战士们从不叫苦,不喊累。短短20天内,他们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推平了2100多个沙丘,开垦出1200多亩土地。为改良土壤,他们一锹一筐地清除碱土,从远处运来沙土覆盖,铺上厚实的粪肥后,一锹一锹翻拌均匀,最终将300亩贫瘠的盐碱地改造成沃土良田。

据记载,1950年,10万名官兵自制坎土曼、犁杖等农具6万余件,开荒84万亩,造林1065亩。当年6月,部队吃上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兵团,这片红色的土地,只要种下一粒种子,就是满眼希望。当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乌拉泊水电站、六道湾煤矿等相继建成时,新疆彻底终结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

如今,这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每一位走进军垦博物馆的人,都会为这件军大衣的故事动容。它的背后,深深印证着革命军人的如磐初心与高尚精神。

1999年12月,72岁的王德明在睡梦中与世长辞。生前他交代家人,把他葬在戈壁滩上,继续守望着这片深爱的土地。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这样礼赞兵团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这奇迹里,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有宝贵的兵团精神。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5年5月19日第12版)

编辑:武炎洲

主编:魏薇

编审:任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清风正气歌丨手杖缩影 补丁见证》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安哥拉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军事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