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上疏,让闽浙粤三省百姓免税!

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和着“最福清”建设的节拍,《你未必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和大家见面了。
有着“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福清,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些,是福清的“城市记忆”,是立足之“根”,是乡土之“魂”,是时代飞速发展中的赓续之“脉”,发掘福清历史文化和名人名胜资源,传承福清历史文化、讲好福清历史故事,是“最福清”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海内外福清人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你未必知道的最福清》专栏将围绕“探秘福清”“智慧福清”“文脉福清” 等3个方面,带领读者共同认识福清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开拓意识、智慧创造,对国家、对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清精神,眺望古往今来勤奋、开拓、智慧的福清人民形象,让福清的地域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提升福清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今天,专栏推出“探秘福清”之《一介布衣上疏,让闽浙粤三省百姓免税——林杨与他的<奏蠲虚税疏>》。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在舟山等闽浙沿海岛屿上的敌对势力张士诚、方国珍部,严防倭寇对沿海各地的骚扰,不仅派亲信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督建海防卫所,还下诏,自洪武四年(1371年)农历十二月起“濒海不得私自出海”,不准“私通海外诸国”,并决定禁海迁民。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下令闽、浙、粤3省沿海岛民迁徙内地。彼时,海坛岛(今平潭岛)属福清县辖区,分海上里和海下里,福清群众称之“海山”。江夏侯周德兴派福州指挥使李彝前往海坛岛视察,岛内百姓纷纷要求免迁,理由是:海坛岛的娘宫与内陆的东瀚隔海相望,与东瀚的赤表、小山东仅仅隔着一条不宽的海沟,顺风时两边鸡叫都听得见,不属边远海岛。
李彝是个贪官,想借勘地之机大捞一把,向海坛岛民众暗示,每户交出5两银子的勘地费,就可以考虑免迁。
海坛岛山门村(今平潭综合实验区流水镇山门前村)有一位林姓年轻人单字名杨,读过书,为供养母亲和年少的弟弟,无奈辍学务农。他与乡亲相议,每户出10个铜板勘地费可以接受。
李彝不干,激起民愤,林杨率众驱逐李彝。李彝恼羞成怒,向朝廷谎报海坛岛远离内地,与琉球群岛接近。明太祖朱元璋乃安徽凤阳人,从来没到过福建,更没到过福清,也不知道海坛岛属福清县辖地,便信了李彝的话,下旨把海坛岛上所有居民迁入内地,并限期三天,迟迁者杀头。
李彝得势,带兵焚烧房屋、拆毁基址,势同雷霆。在舟楫不足的情况下,无助的岛民只好拆了门板、床板扎成木筏渡海。时遇狂风,木筏倾覆,溺亡过半。一时,海坛海峡哭声震天,两岸百姓对海垂泪,场面惨不忍睹。林杨和他的母亲还有三弟侥幸抱着门板漂流到福清海口镇,便从此定居下来。
海坛岛民众漂流落地后,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故地一切荒废,新地虽说有官田可种、官屋可居,可他们基本上赤贫如洗,缺少生产资料和资金。更要命的是,种了官田自然要交税赋,而海坛原籍的土地已经抛荒,却仍然要继续缴纳虚税。“追征期至,有司按籍科派,皂(每一粒稻谷)胥(都)凭文追取,圭撮(古代两种最小的量器)难移,秋毫莫贷(欠)”。这样一来,许多家庭濒临绝境。
这一切,林杨亲眼目睹,义愤填膺,萌发了大胆的想法:向洪武皇帝上疏,告知这些遭迁徙的百姓惨况,望朝廷能够给予体恤。于是,《奏蠲虚税疏》诞生。
林杨开宗明义,自己给皇上奏疏,是“为恳蠲(恳求免除)虚税,以救遗民残喘(临死时仅存的喘息)事”。
他说了君民关系,意思是:如果人民没有了君主的统领,就不能相互得到帮助而生存;如果君主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就不能以君主的身份统治天下。君王在百姓遭遇到的困境中要格外对人民扶持帮助。百姓饥饿寒冷没有君王的辅助就不能得到安适,劳碌困苦没有君王的辅助就不能得到安逸,艰危离乱没有君王的辅助就得不到安定。同样,国家没有民力就不强大,国家没有民财就不富裕。臣民对国家也有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倘若民不聊生,何以尽力、输财?因此,理应上下相资。
接着,林杨在奏疏中讲了自己的家世,讲了迁界的惨景,讲了黎庶所受的双重盘剥。字字血泪,句句摧肝裂肺。
最后,林杨所诉说的弊端指向朝政:苛捐杂税;对抗外侮软弱消极,反倒折腾百姓,造成不公平的重负;加之,底层官吏凶残,黎民百姓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
林杨写好《奏蠲虚税疏》,毅然打点行装,告别母亲和妻小,孤身前往京城。其母以大节勉励:“民死迁已过半矣,今又死赋,是无孑遗也!……万一得邀天恩,救此一方,而之功德立矣,奚以老妇介怀!”
老母如此深明大义,林杨甚得鼓舞。一路栉风沐雨,兼程数千里,直抵京都金陵。
林杨应该知道,朝廷有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方可直接上疏皇帝。百姓告御状实属罕见,且凶多吉少。可林杨为民请命,奋不顾身!总算他运气不错,几经周折,《奏蠲虚税疏》好歹递进了朝廷。但守臣接疏不报,反以抗税大罪将林杨投入牢狱。
老母忧心,打发小儿子千里寻兄,结果兄弟在狱中见了一面,相拥哭了一场。但林杨不后悔进京告御状,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牢狱,嘱弟替他为母亲尽孝。他万万没想到,其弟在回家的路上,贫病交加,客死他乡。林杨在牢狱煎熬了整整18年。出狱回到家,方知母逝弟亡。乡里感其义举,要举荐他为官,他断然辞谢。归乡13年后,溘然长逝,终年74岁。
在林杨上疏近40年后,明朝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改元宣德。不知道这位年轻皇帝有翻阅陈年奏疏的癖好,还是哪位阁臣被林杨冤魂所加持,宣德皇帝居然看到40年前呈送到的《奏蠲虚税疏》,且感动得不行,毫不犹豫地挥动朱笔:准。
一道圣旨下达,从此免了闽、浙、粤三省沿海民众的虚税。徙民欢若更生,每饭必先为林杨祷祝,且立庙、绘像纪念,祭享,咏歌四播。
且看200多年后,历史名人对林杨与他的《奏蠲虚税疏》的评价:
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为之撰写《独行侠》。他说汉代有《独行侠》,所写之人多半慷慨奇节,不难以死殉缓急,林杨与其相类,堪称侠士。但林杨“其事正,其行纯,有功于世道,则又非侠所敢望矣”。文中叙述了林杨的所作所为,衷心予以褒扬。他并为林杨题匾“苇布回天”,赞颂林杨以一介布衣之身,为民请命,奋力回天,书写一段传奇。

叶向高像
同朝工部侍郎董应举撰文《评林杨》,盛赞林杨“片疏霁天威,言泽遍三省”“克昌厥后,燕及皇天”“久逾芳,远弥光”。他还在福清海口城内为林杨建造“苇布回天”坊。
为纪念林杨生前置身家安危于不顾,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的大恩大德,平潭山门前村父老乡亲特意建造巍峨壮观的林杨纪念祠。
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林昂题联“谏疏恩三省,文章冠十闽”,高度评价林杨《奏蠲虚税疏》的价值。
来源:壹福清、福州晚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一介布衣上疏,让闽浙粤三省百姓免税!》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贵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