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10:00 阅读量:2.2万+
华人号:西部生态农业平利县(陕西省)与竹溪县(湖北省)毗邻而居,两县都有茶叶发展基础。但近二十年来,两县茶叶产业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子,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现状。一个县茶叶产值只有另一个县产值的37%。可谓对比鲜明。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竹溪县风光
平利县和竹溪县的县情比较如下:
平利县,总面积2647平方千米,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盆地。2022年常住人口17.9019万人。下辖11个镇。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8亿元,有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是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2017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
竹溪县,总面积3310平方千米,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缓,山峦叠嶂,河谷幽深。2022年总人口37万,下辖15个乡镇。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是“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中国生漆之乡”“中国黄连之乡”,2022年GDP114亿元。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竹溪县风光
两个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比分析。
一、产业规模与基础
1. 平利县
茶园面积:截至2025年,茶园面积达25万亩(含绞股蓝产业园5万亩),茶产品年产量突破2万吨,综合产值35亿元。
产业链延伸:通过“链式发展”模式,涵盖标准化茶园管理、智能化加工生产线、茶旅融合等环节,建成20万亩标准化茶园和5万亩绞股蓝产业园,带动近10万人就业。
茶旅融合:拥有1个4A级景区(蒋家坪)、2个3A级景区和多个茶旅研学基地,茶旅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2. 竹溪县
茶园面积:截至2022年,茶园面积达32万亩,年产量9800余吨,产值13亿元。
有机认证:3.5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10万亩通过无公害认证,主打“有机绿茶”品牌。
市场拓展:建设鄂渝陕茶叶交易市场,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并通过直播带货扩大销售渠道。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竹溪县风光
二、品牌建设与市场影响力
平利县
核心品牌:以“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为主,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在国际茶博会多次获奖(如莫斯科茶博会红茶类优质奖)。
国际化布局: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至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并在省外开设200余家专营店。
文化赋能:恢复“秦汉古茶”传统工艺,被茶学界誉为“丝路瑰宝”,推动茶文化国际传播。
竹溪县
品牌矩阵:以“龙峰茶”“梅子贡”为代表,11个品牌获绿色或有机认证,“龙王垭”获中国驰名商标。
区域定位:聚焦“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强化鄂渝陕交界区域的市场辐射。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竹溪县关垭楚长城
三、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
平利县
政策扶持:每年投入专项奖扶资金,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例如通过绿色电能优化茶企生产流程,降低碳排放。
科技应用:建成茶业大数据中心,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并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升自动化水平。
竹溪县
三产融合:以冷链物流和电商直播为核心,推动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升级,打造“茶叶+电商+旅游”模式。
政府目标:计划争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和“全国产茶大县”。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竹溪县风光
四、发展模式差异
1. 平利县
全产业链整合:从茶园管理到品牌营销形成闭环,注重茶旅融合和绿色能源应用,打造“茶光互补”等新模式。
科技与数据驱动: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提升亩产效益。
2. 竹溪县
有机化与电商化:以有机认证为核心竞争力,结合直播电商快速拓展市场,注重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平利县:需进一步解决茶园机械化程度不足、夏秋茶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加强品牌国际推广。
竹溪县:需提升品牌全国知名度,平衡规模化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竹溪县风光
平利县以全产业链发展和茶旅融合为特色,综合产值更高(35亿元),国际化布局更成熟;
竹溪县则以有机认证和电商直播为亮点,茶园面积更大(32万亩),但产值相对较低(13亿元)。
平利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主要经验。
一、政策扶持与顶层设计
1. 高位推动与长期规划
平利县自2001年起将茶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坚持“一业率先突破”战略,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茶叶主导产业建设的决定》《茶饮产业建设奖扶办法》等政策文件,每年安排专项奖扶资金(如2020年预算1500万元),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产业链建设。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平利县茶园一角
2. 规模化与标准化并行
通过新建与改造并举,建成25万亩茶园(含5万亩绞股蓝产业园),其中标准化茶园20万亩,形成“万亩基地镇+千亩专业村”布局,并推广机械化采摘、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升亩产效益。
二、全产业链整合与科技创新
1. 科技赋能生产
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如陕西井泉茶业万吨工业原料茶项目)、建设茶业大数据中心,优化生产流程,实现加工“全程不落地”的清洁化标准。
推广“数据微应用”,如分析茶企用电时段,设计错峰生产方案,降低能耗和成本(某企业年省电费超2万元)。
十堰这种名茶,与省外名茶有一拼,不仅是品质!
2. 绿色转型与能源创新
探索“茶光互补”模式,配套光伏项目降低用电成本,并推动绿色电能应用,减少碳排放,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三、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1. 统一品牌战略
整合分散品牌为“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两大地理标志产品,制定省级地方标准,并通过国际认证(如欧盟有机标准),提升品牌公信力。
2. 多元化营销网络
在省外开设200余家专营店,覆盖西安、北京等城市,并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至俄罗斯、新加坡等国。
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扩大销售,2021年茶产品出口占陕茶份额的90%以上。
四、茶旅融合与文化赋能
1. 景区与产业联动
建成蒋家坪国家4A级景区、长安硒茶小镇等茶旅融合项目,开发“茶旅+研学”“茶旅+民宿”等业态,茶旅收入占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60%。
2. 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恢复“秦汉古茶”传统工艺,被茶学界誉为“丝路瑰宝”,并借助国际茶博会、海外专场推介会推广茶文化,增强品牌国际影响力。
五、联农带农与共同富裕
1. 利益联结机制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近10万人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茶产业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15%。
2. 技能培训与人才引进
引进制茶工匠人才(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超1500人次,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破解传统生产依赖。
六、挑战与未来方向
持续优化方向:需进一步提升夏秋茶利用率,加强品牌国际推广,解决茶园机械化覆盖率不足等问题。
生态与经济平衡:通过退耕还茶、套种绿化树等措施保持森林覆盖率76%,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
平利县通过“政策引领+科技驱动+品牌深耕+三产融合”的模式,将茶产业打造为产值35亿元、综合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其经验为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稿件来源公众号 海的世界之若水 记者 付艳 曹飙整理)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