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17:24 阅读量:2.3万+
华人号:陕西侨联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古建筑屋顶上的“守护神”
灰陶鸱(chī)吻
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
竟是可以防灾的“守护神”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屋脊两端
经常能分别看到一只威猛的神兽
它就是鸱(chī)吻
这件气势满满的灰陶鸱吻
来自于西夏建筑的屋顶
整体造型为龙头鱼尾
神态非常威猛
龙口大张,獠牙外露,眉目突起
两侧各有一圆孔
鱼尾双叉呈人字形,饰有鳞纹
鱼尾背部饰有鱼鳍纹
为何鸱吻能高立于屋顶之上?
只因它是古建筑的“守护神”
而且“身兼数职”哦
可以防火、避雷、防水
①屋顶“消防员”
鸱吻龙口大张,可不是用来干饭的
而是用来“吞火”的
传说,鸱吻是龙生九子之一
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
还爱好大口吞火
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易燃的木质结构
防火十分重要
因此,古人将它的形象放在屋顶上
让它登高望远、“吞火防灾”
▲山西大同华严寺屋顶的鸱吻
②初代“避雷针”
当遇到雷电天气时
高出屋脊的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
再通过“自爆式牺牲”的方式中和电流
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
从而起到一定的“避雷针”作用
保住整座古建筑
③构思巧妙的“防水”设计
中国古代传统屋脊建筑样式中
共有五条脊
分别是屋顶上横着的一根“正脊”
和垂下来的四根“垂脊”
正脊与两条垂脊相交处极易渗水
鸱吻可以将其严密封固
使雨水不容易通过缝隙渗入
西夏鸱吻见证了
民族的交流融合
汉代之前
宫殿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名为“鸱尾”
发展至唐代
鸱尾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
因此多叫做“鸱吻”
▲唐·琉璃鸱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宋代
鸱吻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形象
被慢慢固定下来
▲ 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中,两只仙鹤落在屋顶的鸱吻上
经对比,可发现
西夏陵出土的鸱吻
与中原地区唐宋鸱吻的风格较为相似
▲左为辽·琉璃鸱吻,来自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大同市博物馆藏。右为西夏·灰陶鸱吻,宁夏博物馆藏
为何鸱吻出现在西夏建筑之中?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
公元1038年建立了西夏
党项族早期游牧于中国青藏高原一带
经过两次大迁徙后,进入中原腹地
在民族的交流融合之中
党项族的衣食住行等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因此
在西夏建筑中能看到很多中原建筑元素
鸱吻便是其中之一
▲西夏·绿釉鸱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夏鸱吻里的“西夏美学”
夸张比例+粗犷线条
虽然西夏陵出土的鸱吻
与中原地区唐宋鸱吻的风格相似
但是又有不同之处
党项族给鸱吻加了些“西夏美学”:
夸张比例+粗犷线条
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鸱吻相比
比例上
西夏鸱吻更突出龙头比例,约占总高一半
而其他鸱吻的龙头约占总高的1/3
西夏鸱吻整体雕刻更为粗犷大气
而其他地区出土的鸱吻雕刻更为繁复精致
▲左为辽·琉璃鸱吻,来自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大同市博物馆藏。右为西夏·灰陶鸱吻,宁夏博物馆藏
读完这篇文章
当我们下一次驻足仰望古建筑时
或许你就会感受到鸱吻里
跨越千年的防灾智慧与审美哲思
本文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