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中国式现代化是何种模样?中外青年走进余杭寻“样本”

2025-05-13 00:01 阅读量:1万+

华人号:社会万象

中新网杭州5月12日电(郭天奇 周德双 陈可欣)从千年非遗的活化重生到科技赋能的产业跃迁,从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到绿水青山的共富密码……近日,18组中外青年跟随“Hi

China

!我的中国故事”展示活动来到杭州余杭,走进茶园、工坊、高科技企业、未来乡村,以沉浸式调研触摸中国式现代化的脉动,用一场场跨越国界的对话书写新时代的中国叙事。

图为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兰娜戴上VR眼镜开启“探险之旅”。吴君毅 摄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下的发展跃迁

“透过VR,我在杭州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甚至能触摸《哈利·波特》电影里城堡的砖石。”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兰娜惊叹道。在杭州西顾视频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台诞生于1896年的初代VR设备与最新款VR眼镜并排陈列,勾勒出VR技术的百年演进。

来自俄罗斯的伏拉夫形容其感受为“能直接进入到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伏拉夫结对的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王纪星说,VR不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更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除了VR,在余杭,还可见到能折叠衣服、插花、爬楼梯送药的新型家庭机器人,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的机器狗与人形机器人……来自尼日利亚的王倩从中看到了科技的温度:“它们能陪伴老人、分担家务,让生活更从容。”

“在与王倩交流后,我深刻感受到科学创新的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生活,让人类的生活更舒适便捷的同时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我们充分感受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迅猛,也期待在未来共同见证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浪潮澎湃。”王倩结对宣讲员、婺城区委宣传部干部付千真说。

同在余杭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则通过数字技术让历史“开口说话”:3D打印中国石窟寺展品、光影丹青数字沉浸式体验……“科技+美育”的形式不仅实现文物资源的共享,更展现数字文创、虚拟展览等新业态的潜力。

“光影丹青把画投影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感觉画作都活了,让我觉得‘人在画中游’,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学习10年国画的拉脱维亚姑娘海伦娜说。

当前,国内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中外青年走进杭州余杭,见证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生动实践。

图为拉脱维亚姑娘海伦娜拍摄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的传统手工艺品。郭天奇 摄

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破壁对话

“现在的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与以往不一样,为了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人们要把文化与吸引年轻人的点相结合,用更沉浸式的方式去了解历史文化。”来自加纳的温州肯恩大学生物系讲师阿达在体验完余杭纸伞制作后如是说。

浙江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其诸多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瓶窑老街,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以其创新推出的皮影戏、竹编DIY玩具等给出了答案。该中心致力于把国内各地区的原生态农产品、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进行再现、再造、再生于现在的生活。

“我拍了很多视频给我父母看,想让他们欣赏一下中国的传统艺术品可以有怎样新奇的呈现方式。”来自拉脱维亚的“宁波媳妇”海伦娜说。海伦娜的结对搭档吾尔古丽·阿力木则说,“我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跟我们的生活结合,并且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下来。”

“传统手工艺只有往教育、体验的方向走才能提升接受度,手工艺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也需要跟着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走。”自然造物联合创始人仲文说,“实际上手工艺品还是以‘物’的形态存在,离年轻人非常遥远,我们把它以玩具的形式呈现,就能让人在‘玩中学’,真正了解这项工艺。”

再现、再造、再生的理念与浙江推进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不谋而合。全面挖掘文化内涵,并让传统工艺品以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存在,亦能在线上线下实现文化“破圈”发展,创造出千万产值。

步入新时代,青年力量也正发挥独特作用,成为文化传承的“双向解码”。“阿达是温州中医文化宣传大使,他对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这些文化中包含了很多智慧,希望在自己了解的同时带动更多中外的年轻人去了解。我们就想到,要以更新颖的形式来传播这些优秀文化,例如相声、脱口秀、唱歌等,这是让年轻朋友对我们的文化更感兴趣的方式之一。”阿达结对宣讲员、瑞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林天桐说。

图为来自俄罗斯的萨莎在紫荆村体验吹竹笛。周德双 摄

治理创新:共建共享的民生答卷

“没想到一根小小的竹子居然能变成一个产业,不仅养活了整个村子,还让村民们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太厉害了。”活动中,来自俄罗斯的萨莎感慨道。

在“中国竹笛之乡”紫荆村,中外青年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160余家竹笛工坊年产450万支竹笛,占据全球市场85%的份额。随着竹笛的产业化发展,紫荆村帮助百姓把喜欢的事变成可长久发展的事业,实实在在地为民办实事。

“村里的路灯什么时候开,才能不影响萤火虫的繁殖?”“如何解决水库枯水期时,村民的饮水问题?”在黄湖镇青山村的“未来乡村”议事厅,新老村民们发起了一场场议题协商会。

“未来乡村”议事会围绕未来乡村五大建设场景,召开小组协商活动20余次……从共商到共建,在青山村,新老村民亲身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各个细节中。

“这就是‘众人的事情众人来做’,在这里没有旁观者,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萨莎说,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努力做乡村未来的设计者,她想把“议事厅”的模式带回家乡。

“外国朋友对议事制度的理解维度给了我很大启发。”与萨莎结对的杭州市临平区宣讲员汪晓俊在整理调研笔记时发现,“他们不仅看到制度设计,更关注普通人的参与体验。比如萨莎会追问,村民怎么学会使用议事规则?不同意见如何达成共识?这种对治理细节的好奇,也在提示我们要用更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汪晓俊还提到:“我们所倡导的共建共享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智慧,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基层善治的密码也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中。闲林埠老街改造时,街道用“绣花功夫”保留明清建筑肌理,引入非遗工坊与创客空间,让200年历史的丁丙慈善基地焕发新生。

来自多米尼克的帕斯卡深受触动:“丁丙的故事让我看到,中国的社会治理善于推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这种‘善治’理念令人深受启发。”

共同富裕的实践更在绿水青山间展开。在鸬鸟镇乐栖谷,茶山与亲子乐园的创意融合,让来自也门的杭州师范大学学生苏磊感叹——这样的设计,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游客愿意“用脚投票”的金山银山。

如此场景不胜枚举。当外籍青年带着竹笛、梨膏糖和议事会记录本踏上归途,他们传播的不仅是“中国故事”,亦是文明互鉴的种子。从文化传承的破壁创新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变革,从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到生态优先的发展哲学,这场青春视角的观察之旅,最终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与人文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图景。

此次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指导,浙江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等单位主办。(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是何种模样?中外青年走进余杭寻“样本”》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浙江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浙江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