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谱写“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的新篇章!
5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张玉鑫,虹口区委书记李谦分别介绍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周年成果有关情况,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虹口区委常委、副区长吴伟平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周年成果如何?未来将如何谱写新篇章?
聚焦北外滩重点功能区域,坚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支撑高品质城区建设,以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将一以贯之抓推进、抓深化、抓落实
央广网:在北外滩规划落地过程中,会推出哪些规划建设领域的政策创新和改革试点,来推动北外滩的高质量发展?
徐明前:立足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建设的总体目标,市规划资源局会同虹口区,聚焦北外滩重点功能区域,坚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支撑高品质城区建设,以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将一以贯之抓推进、抓深化、抓落实,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功能复合融合,支持区域整体能级提升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主要是借鉴国际大都市顶级中央活动区多元功能复合融合的成功经验,适当增加服务北外滩核心功能的创新研发、商业文旅、生活服务等支撑配套功能,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能级和水平。同时,在确保守牢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招商需求,进一步研究探索多元功能垂直混合等创新举措,支持在北外滩先行先试,鼓励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核爆项目,着力提升未来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提高地区能级。
二是整合资源提升品质,打造24小时活力开放街区。用好区域蓝绿资源,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宜人的公共空间和高效连通、环境舒适的全天候立体慢行系统,完善各类公共配套服务,培育特色化的消费场景,通过环境、交通和服务的综合提质,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空间结构优化。鼓励社区和建筑底层的附属空间开放共享,营造可停留、可漫步、有温度的生活场景和街区空间。
三是探索更新政策创新,结合试点落地落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鼓励和支持该地区的音乐谷、提篮桥等重点地区依托“三师联创”机制深化城市设计,做好整体谋划、功能策划、空间规划、特色刻画和实施计划。统筹考虑风貌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注重规划新建地区和历史风貌区域在空间格局上的有机协调,促进地区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计划以北外滩为试点,进一步加大城市更新政策创新,加快推动标杆项目建设实施。
锚定五个中心“联动融合”为着力点,加快推进航贸一体发展、金融科技相互赋能、产业数字绿色转型;发挥“中心发力新引擎”作用,强化北外滩作为中央商务区,与制造业园区及上海其他区域的联动,推动产业链服务链跨区布局、整体提升
解放日报:北外滩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承载区,请问当中有什么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吕鸣:虹口始终在全市发展大局下思考和谋划自身的发展,在“五个中心”建设中找准北外滩的战略定位和实践落位,具体就是做到“点上做深、面上做宽”。点上做深就是锚定五个中心“联动融合”为着力点,加快推进航贸一体发展、金融科技相互赋能、产业数字绿色转型;面上做宽,就是发挥“中心发力新引擎”作用,强化北外滩作为中央商务区,与制造业园区及上海其他区域的联动,推动产业链服务链跨区布局、整体提升。
围绕国际金融和科创中心,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聚焦资管财富特色赛道,北外滩金融集聚区峥嵘初现。当前正全力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筹划并购资源集聚区,未来将重点聚焦“两个一公里”,引导金融活水持续激发科创活力、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创新孵化的“最先一公里”。发展风险资本、壮大耐心资本,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目前已集聚VC、PE机构在内的资管机构2100余家,管理规模8万亿。“北外滩投资路演中心”接续服务科技创新全链条,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企业上市“最后一公里”。统筹上市和融资两个服务中心,助力科创企业提级扩容,博泰、数传等企业已启动上市。此外,我们通过府院合作,政企协同,以市场化方式创新设立企业庭外重组中心,有效衔接庭内重整,介入困境企业救助,服务特殊资产市场。
围绕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加快“航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支持扩大运力,开辟航线,提升揽货能力,推动港航企业数智绿色转型。支持航交所改革,做大船舶交易、航运经纪、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放大首例海事临时仲裁示范效应,打造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优选地。推动整合船、货等数据资源,探索建设航贸数字平台。
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推进产业空间高效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现代服务业,已形成“支柱+新兴+特色”的产业体系。“北外滩”和“北科创”双北联动,两大园区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实现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来福士财富资管、模融空间金融科技等优质载体成为布局特色产业、培育未来赛道的主阵地。以北外滩为引领,全区经济持续跑出加速度,去年GDP、规上工业、服务业、实到外资、出口等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今年一季度GDP又接续增长7.8%,以占全市0.3%的面积,贡献了超3%的经济总量。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东方网:虹口未来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来提升北外滩对全球高端资源配置的集聚和吸引力?
吴伟平:虹口的营商环境建设,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坚决落实好国家和上海市对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我们从1.0迭代到8.0方案,今年又实施了营商环境“十大攻坚任务”,把营商环境作为虹口参与新一轮产业竞争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这两年,虹口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去年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同时,去年外资引进增速达到35%,也是名列前茅;截至今年1季度,区域集聚的高能级企业总部,比“十三五”末增长近4.5倍。除落实好国家和市里关于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虹口还做了一些特色自选动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一是紧紧抓住市场化,体现市场温度,推动要素流通“零壁垒”。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虹口实施“五位一体”工作制度,对“清单公开、衔接调整、事项核查、壁垒排查、案例归集”方面有统一要求,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创设性提出了一些虹口特色服务。比如,企业出生阶段,我们推出了“开店一件事”,比较受企业欢迎。在企业开店过程中,虹口区做到“一次告知、一站办理和一网联动”,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市推广。
去年,仅北外滩街道就以“开店一件事”服务百余家企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又如,在解决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我们创设性提出了“虹口秒贷”,解决了企业贷款前要比选各家银行贷款产品、利率标准等这个痛点,同时解决了银行向企业放贷前征信缺乏数据等痛点。我们事先依托“信易贷”平台,把双方痛点和难点进行整合,让贷款双方都能事先了解,事先把需求进行匹配,一旦企业有需求的时候,实现一键放款,这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也在向全市推广。再比如,目前虹口区实现“免申即享”的惠企政策已达到50多项。
二是突出法治化,以法治精度实现企业权益保障的全链条。这方面是虹口的一个特色,我们集中精力打造了“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推出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侨商投资发展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以及航运争议预防和解决中心等多个功能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能比较方便、低成本的处理一些纠纷和争议。另外,我们揭牌成立了北外滩庭外企业重组中心,今年3月份首例庭外重组案例已在虹口落地。企业在破产前,能够通过庭外重组比较灵活的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发挥了虹口资管中心的优势。同时,目前我们正在大力优化涉企行政检查,要求必须做到“一码检查”。
三是突出国际化特点,拓展改革深度,打造开放创新高地。主要抓手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去年虹口经过遴选成为首批“6+1”成员之一,我们结合虹口企业需求、产业优势,围绕航运、金融等提出了14项改革任务,聚力把自贸区创新试点的成功案例引入虹口,努力让改革成果尽快从试点变成苗圃、变成森林,创造更好的区域发展效益。
另外,我们在改革方面发布了航运中心指数,引进了全球顶级金融机构。比如,落户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东方汇理。在绿色低碳领域,虹口也做了很多探索。去年,市里指定14个区发展特色产业,虹口承接了绿色低碳服务业产业,围绕碳计量、碳交易、碳认证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围绕虹口的一些特色需求、特点,我们还在继续加大创新探索。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还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继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过去五年,北外滩开发建设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五年,北外滩将是“长个子”“壮筋骨”的关键时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关于未来五年将步入“十五五”发展阶段,围绕“十五五”的相关规划,北外滩在发挥引擎带动作用方面是怎么考虑或者有哪些具体规划?
李谦:过去五年,北外滩开发建设用一句话形容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五年,北外滩怎么建设、怎么发展,我理解将是“长个子”“壮筋骨”的关键时期,同时北外滩作为虹口大家庭的顶梁柱,也将处于能不能发挥引擎带动全域发展的重要检验期。具体可从三方面来回答。
首先,要清晰判断北外滩处于什么样时代方位。正如刚才所说的,北外滩未来需要“长个子”“壮筋骨”,那么,首先要进行体检,清楚自身状况以及内外部条件。至少有三个维度:一要从外部环境变化看,当前和未来,正处于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态势,北外滩只有坚定不移增加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在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上作出更多贡献,才能更好应对外部变化。这就是外部环境变化所折射出北外滩未来五年需要思考的问题。二要从上海全局战略需要看,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已取得重要成效,虹口作为中心城区、北外滩作为上海中央活动区和“一江一河”重要节点,必须与时俱进,聚焦“五个中心”功能新提升,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三要从自身发展阶段看,过去五年,北外滩是城市建设施工的加速期,未来五年,北外滩将转向塑造核心功能的转型提升期,这个转型提升既包括速度的提升、也包括经济体量的扩大、更要有新旧动能的转换。
第二,要科学明确北外滩要有怎样的战略定位。相当于对“长个子”“壮筋骨”要设定怎样的指标体系,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解读北外滩未来的战略定位。一是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力。虹口区域面积只有23.48平方公里,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只有把国内外资源有效整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五年,北外滩要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在这里高度集聚、高效配置、高速增值,从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二是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虹口推进科技创新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区内和周边有很多大学大院大所等科技创新资源。同时近年来虹口大力推动科技服务发展,区域金融业对全区经济贡献达到18%左右,一大批专注天使阶段、成长阶段的各类基金将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具有特色和集聚的法律服务业也将助力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在科创空间上,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创新圈+孵化带+应用层”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在重点方向上,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虹口特色,聚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创总部集聚,实现城区科创浓度的提升,让“科技回归都市”在“一江一河”的每一幢楼宇内、每一个街区里都能够生动呈现。三是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虹口被誉为“文化三地”,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集聚地,下一步就是要推动“文化三地”可亲近、可阅读、可品味。同时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着力提升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四是增强现代治理感召力。推动数字城市智慧运行,强化低碳零碳示范应用,促进共建共治,构建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现代化城市样板。
第三,就是要系统思考如何实现北外滩引擎作用的实践落位。主要是三条路径:一是产业发展的融合联动。虹口已经因地制宜形成了符合虹口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进一步推动航运和金融、航运和贸易、科技和金融等融合发展,形成集聚示范效应。二是空间结构的系统重构。空间土地资源是城市稀缺的宝贵资源。虹口要做好这篇大文章,强化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首先要加快完成零星旧改、“拎马桶”改造任务;其次要推动小散弱的园区,深化联盟经营等方式,推动整体转型和提升;同时,还要立足一些重要资源地块,加快片区整体更新。未来,我们将在通过系统性地城区更新和空间升级,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载体。三是制度创新的全面突破。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使命,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从制度上进行突破,先立后破、边立边破,解决产业升级、城市更新、营商环境上的痛点问题,推动北外滩引领城区未来五年行稳致远,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质效。
文汇报:虹口因“虹口港”得名,请问北外滩接下来如何重塑港口价值,提升城区功能?
吕鸣:随着滨江岸线由生产性向生活性转型,北外滩已完成从货物吞吐作业码头向航贸战略节点以及国际邮轮旅游母港的转变。在资金、科技、人才、数据、文化等要素资源汇聚加持下,北外滩当前正以“枢纽即港”为价值取向,塑造“多港并进”的功能矩阵,助力上海强化“四大功能”。
首先是“服务贸易港”。推动航运延链升级,聚焦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攻坚突破,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金融夯基拓能,继续深耕资管财富特色赛道,大力引进持牌机构,发展金融科技,吸引更多VC、PE、AMC机构服务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绿色低碳。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大宗商品贸易,培育发展文化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创新发展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推动内外贸一体发展。在持续强化蓝色航运、金色资管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红色文旅、银色养老、白色医疗以及玫瑰色甜蜜产业等特色服务业,以“虹”得绚丽多彩的产业生态,不断丰富服务贸易的多元形态,来提升城区的经济韧性。
第二是“科技创新港”。发挥辖区内院所云集、人才聚集和资金密集优势,构建“产学研、政企银”共担共享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创总部集聚。D·Transformer、天工开物等专业孵化器,瑞虹天地、滨港中心等特色载体相继投用,初步形成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专业孵化、企业加速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创新链条。目前全区科技服务业规模已超7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3%。这五年内,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4家,集聚专精特新企业234家、高新技术企业407家。
第三是“总部经济港”。在服务全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始终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区段,实施总部增能计划,引进具有全球竞争力、行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形成总部集聚态势,增强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目前已集聚各类企业总部104家,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家、民营企业总部30家、贸易型总部27家以及创新型总部12家。
第四是“国际活力港”。我们实施全球服务商集聚发展、外资总部提质增能等“八项行动计划”,打造国际友好型人居环境。目前,全区已经集聚75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外资企业,贡献近1/4的区域经济总量。去年我们又新引进了法国东方汇理、德国汉宏物流等百家外资,新增瑞士硕软、瑞典伊莱克斯等20家外资总部,实到外资增幅领跑全市。
今天(5月13日)上午还启动了“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打造全要素、一站式、共享型法律服务高地。未来,我们还将结合“乐业虹口”国家示范项目和北外滩人才会客厅建设,打造“国际人才港”。总之,虹口起源于港口,发展于港口,也将繁荣于港口。
坚定不移按照打造上海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动区、公共活动区的要求,集中精力建设好上海“五个中心”的总部集聚区和“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争取让北外滩成为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
国际商报:过去五年北外滩建成了世界会客厅、北外滩来福士等地标建筑,发展变化令人瞩目。北外滩未来五年的规划也让人非常期待。虹口区接下来将如何具体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有哪些瓶颈难点需要突破?
吴伟平:北外滩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黄金地段,成片开发、深度开发,确实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前五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下一个五年,大家更关注我们会呈现给上海人民一个怎样的北外滩。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也是有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周期性调整大环境下,市场主体投资趋于谨慎、政府资金相对有限,开发建设模式和路径还需把握新形势。
第二,北外滩的历史特点。这个区域是一个历史文脉、历史底蕴丰厚的区域,有百余处文保和历保点。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既要把项目开发建设好,又要把这些历史底蕴资源保护好、活化利用好,以此保留我们的历史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的记忆、气质、文化与灵魂。
第三,北外滩的区位。北外滩空间面积相对不大,但区位又很重要,这里开发的项目密度、强度、关联度都很大。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空间要求、时序要求、技术要求都非常高,各方面均需协调协同。举个例子,北外滩区域交通就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个区域既有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比如马上要开始建设的19号线,还有已经开始建设的南北通道等重大市政工程,有的建设项目还要与过江隧道、地面交通等因素在一起考虑。另外,还要考虑空中连廊与慢性系统,北外滩既要能够满足车辆的快速通行,又要能够让行人漫步走走看看,这样的空中、地面、地下交通系统怎么进行组织管理,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清楚的。
第一,还是要牢牢把握好中央和市里对北外滩开发建设的总体定位,我们要坚定不移按照打造上海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动区、公共活动区的要求,集中精力建设好上海“五个中心”的总部集聚区和“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争取让北外滩成为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这个定位我们要牢牢把握,做好跟市里规划的衔接与功能的匹配。
第二,开发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好人家,以我们的优质服务吸引好的企业,鼓励各类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来北外滩进行投资,提升我们的开发品质。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组织管理。未来几年北外滩的投资强度非常之大,区域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欢迎大家一起来北外滩投资兴业,到这里来安居,一起享受北外滩发展红利,积极参与北外滩开发建设。在加强组织管理方面,重点要加强总控和协同,让北外滩所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有机有序协调匹配,提高效率,确保安全。
第四,要把历史文脉传承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刚才也讲到了,当前比较重要的是山寿里片区、提篮桥片区等区域,在市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正在做方案优化,努力把这个区域保护好、开发好。
第五,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要加快这个区域的绿色宜居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公共绿轴建设、无车区建设、低碳社区建设,以及好几个高质量学校的建设与医疗资源的匹配等等。
最后,加强建管并重,坚持一网统管、多元整合。主要是指进一步做好管理数据的整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城市管理运行监测和调动,提升这个区域的城区韧性,确保公共安全。
来源:上海发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接续谱写“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的新篇章!》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上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上海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