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阅读北京,京彩书香” 研讨会点亮北京文化主题图书创新之路

2025-04-30 16:36 阅读量:3.2万+

华人号:中国网

于书香中品京韵,于研讨中谋创新——4月29日,由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书香京华”全民阅读数字平台项目组承办的“阅读北京,京彩书香”主题研讨会在通州区北京城市图书馆成功举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戴迎春等出席活动,活动聚焦北京文化主题图书的创作、出版与推广,汇聚出版界、学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共同探讨数字时代北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阅读北京,京彩书香”主题研讨会现场


聚焦政策背景,深化全民阅读实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民阅读深入推进的关键节点。活动伊始,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在致辞中强调,北京出版集团始终坚守以“原创、专业、首善”为核心理念,推出“书香京华”数字阅读平台,整合AR/VR技术及优质资源(如《乾隆京城全图》),实现古籍与数字光影融合;通过研讨会深化数字阅读对北京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播,讲好北京故事;联合行业应对挑战、创新推广路径,致力将平台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以阅读之光点亮京城,推动全民阅读与文化繁荣,共书数字时代的“京彩华章”。

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致辞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在主旨演讲《数字化背景下阅读的趋势》中指出:数字阅读未来将呈现“去中心化、纸屏共存、智能化匹配、幸福化体验”四大趋势。2025年我国成年人日均数字媒介接触时长已达192.43分钟(手机占108.76分钟),传统纸质阅读仅31.43分钟,电子书、有声书及全媒体转型加速普及。40年前《海外文摘》设想“纸质书消亡”,30年前《数字化生存》预言数字技术颠覆阅读方式,20年前《阅读的历史》强调电子书将成主流,部分已成现实。未来趋势中,图书馆功能转向“藏书”,移动终端普及实现“内容随手可得”;纸张与电子屏将长期共存,儿童读物、深度阅读以纸媒为主,检索性阅读转向数据库;人工智能驱动知识服务精准匹配,降低信息过载;全球化与多媒体技术推动内容多样化,惠及偏远地区;尽管脑机接口等技术兴起,但阅读的情感价值与过程体验不可替代。魏玉山强调,行业需提升内容质量与创新服务,应对数字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做主旨演讲


全链条探索北京文化创新

首场圆桌对话以“挖掘文化根脉,讲好新时代北京故事”为主题,邀请四位深耕北京文化的作家与学者展开探讨。

首场对话:“挖掘文化根脉,讲好新时代北京故事”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京范儿》作者崔岱远强调,数字媒体是北京文化传播的关键载体,他以北京方言为例,指出“吃瓜群众”的儿化音差异可以通过短视频更加生动的去呈现,文字难以精准传达。他提出北京文化是“中国东西南北文化的荟萃”,并以四合院门帘刻字承载的家风文化为例,呼吁利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他还提到宸冰的新书《中国好家风》正是通过现代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阐释的实践。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京范儿》作者崔岱远

著名作家、北京市房山区文联原主席、《京西逸民》作者凸凹主张北京文化创作需“主题明、切口小、支点实”,反对泛泛而谈,其作品《京西逸民》聚焦西山永定河一带百姓生活,以小见大展现文化变迁。他强调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大众、城市与乡村文化应并重,批评创作中过度聚焦城市而忽视乡村的现象,认为大运河、西山文化等乡村积淀是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呼吁本土作家扎根现实生活,摒弃“外来视角”,真实反映北京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

著名作家、北京市房山区文联原主席、《京西逸民》作者凸凹

知名青年作家、学者、《北京烟树》作者侯磊指出,电子版古籍为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便利,如快速检索与整理文献,但其研究仍需结合原版验证疑问。他认为北京主题创作需兼具文化深度与跨学科方法,既是挑战亦是机遇,主题出版可成为培养年轻创作者的平台,呼吁新一代写作者融入时代,拓展视角,在传承中创新,他以著名作家王梓夫的《漕运码头》为例,讲述了通州大运河文脉的传承和创作,以及北京主题图书影视剧改编和IP开发的问题。“每一代人都应写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北京故事”。 

知名青年作家、学者、《北京烟树》作者侯磊

知名北京历史文化专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直言纸质书在学术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因高清原版资料(如老照片、文献)是研究基石,电子版质量不足致其影响有限。他举例批评到当前出版业低印量、低质量书籍泛滥的例子,坚持“内容为王”。同时,他也提醒到行业需善用数字化工具扩大影响力,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强调专家应主动拥抱互联网,推动优质内容触达更多读者。

知名北京历史文化专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


融合与突破,打造出版新生态

第二场对话:“融合与突破,打造出版新生态”

第二场对话聚焦“融合与突破,打造出版新生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指出,北京主题出版需在传承深厚文脉的同时,聚焦现代都市生活的多元表达,如年轻人在高新产业与大厂中的故事,并通过虚构与非虚构作品展现时代风貌。她以徐则臣、石一枫等作家为例,强调青年创作者对北京文化的多维诠释。面对数字出版浪潮,她主张纸媒应作为文化链的核心环节,与影视、IP衍生等跨界融合,提升选题开发的前瞻性,推动“精品纸书+数字衍生”的协同模式,实现出版价值的最大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

文津出版社总编辑高立志直言当前北京文化类书籍“量多质平”,社科领域尤需提升深度与可读性。他以古典诗文普及困境为例,指出读者对文化细节认知模糊;呼吁出版人避免低印量、低质量书籍泛滥,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兼具学术严谨与大众传播力的高端作品。他强调,文化传承需平衡专业性普及性,“真正的好书应让读者既懂历史厚重,又感现实温度”。

文津出版社总编辑高立志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江华介绍,作为党报出版社,其定位聚焦红色文化、京味文化与创新文化,依托《北京日报》资源推出《北京文选》等系列图书,通过新闻视角整合历史文献与城市变迁故事。他提到,以通俗问答形式解读大运河申遗等主题,并利用报社栏目内容开发图书,增强文化传播的亲民性。面对数字冲击,他主张“内容不可替代”,需借力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如结合报社新媒体矩阵推广优质内容。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江华

中国版权协会文字版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权与对外交流合作部资深主管张晓霞从版权与海外传播角度提出,人工智能是翻译效率革命的“关键工具”,以阅文集团为例,其“一键出海”技术使网文翻译语种增长350%,非英文作品占比达47%。她强调,AI翻译虽大幅降低成本,但传统出版仍需人工审核确保严谨性,尤其在学术与经典作品领域。对于北京文化“走出去”,她认为需精选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表达的内容,借助技术突破语言壁垒,推动全球文化共享。

中国版权协会文字版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权与对外交流合作部资深主管张晓霞


全场景触达,构建书香城市

第三场对话:“全场景触达,构建书香城市”

第三场对话围绕“全场景触达,构建书香城市”展开。百万庄图书大厦总经理李瑞强调,实体书店需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价值,其主导的百万庄图书大厦通过改造融入社区文化基因,结合周易建筑理念打造北京文化专柜,并引入元宇宙阅读空间等数字技术丰富场景体验。他提出,书店在与政府合作策划City Walk路线,挖掘百万庄作为新中国首个社区书店的历史底蕴,通过“文化+空间+技术”三位一体模式,推动线下阅读场景向沉浸式、互动化升级,实现传统书店从“卖书场所”到“文化地标”的转型。

百万庄图书大厦总经理李瑞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宋嘉庚透露,学院正调整出版教育体系以应对AI技术冲击,将传统编辑出版学与数字出版专业合并为“数字出版实验班”,增设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同时强化经典阅读与国际出版模块。他指出,AI已“润物细无声”融入教学,学生自主应用程度远超预期,但教育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根基,避免过度工具化,“经典阅读课非但未削减,反而增加权重,未来出版人才既要懂技术,更要懂文化”。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宋嘉庚

知乎执行总编辑张静雅表示,知乎作为北京本土互联网平台,正以问答形式助力北京文化传播。平台上关于北京的讨论涵盖历史、饮食、建筑等多元话题,用户通过“搜索即参与”模式自发贡献内容,形成“全民共写北京故事”的生态。她以平台数据为例,指出“北京”相关话题流量持续增长,年轻用户尤其关注城市变迁与生活细节,建议文化机构善用问答社区特性,以轻量化、互动性强的内容触达新一代受众。

知乎执行总编辑张静雅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高申主张,北京文化传播需“去标签化”,从宏大叙事转向生活化共鸣点。他以“砂锅居”饮食文化为例,指出“吃”是跨越代际的天然兴趣入口,崔岱远作品中胡同生活细节能引发中年群体共鸣,而年轻一代更易接受《北京烟树》等新视角作品。他建议,结合申遗成功的中轴线、故宫等超级IP,以“大文化包容小文化”,通过美食、市井故事等具象载体降低认知门槛,“让文化传播从课本走进厨房,从历史课本变成舌尖记忆”。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高申


以阅读赋能城市,共筑文化未来

活动尾声,主办方预告了“京彩书香”推荐书目。该书目由北京出版集团联合多家出版机构遴选,涵盖北京历史、北京文化、北京文学、北京科普等主题,将于2025年5月正式发布并上线书香京华数字阅读平台,为读者提供一份权威的“北京文化阅读指南”。

嘉宾合影

活动在全体嘉宾合影中圆满落幕。作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北京主题图书的创作、出版与推广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跨界对话凝聚行业共识,推动全民阅读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深度融合。

未来,“书香京华”数字阅读平台将持续发挥线上线下一体化优势,以技术赋能文化传播,让北京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京彩活力。(中国网 杨俊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阅读北京,京彩书香” 研讨会点亮北京文化主题图书创新之路》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宿务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