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21:35 阅读量:8k+
华人号:西部生态农业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杂粮种植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杂粮作物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营养保健功能成分含量高、用途广、产品种类多、种植历史悠久等特点,对于慢性病人群具有显著健康防控作用,合理高效利用杂粮既是贯彻大食物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抓手,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杂粮产业同时也存在以原粮消费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技术传统、工业化程度偏低等瓶颈问题,具体表现为,在生产环节,杂粮种植收益偏低,易被其他高收益作物替代;在加工环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创新性产品和有影响力的品牌比较缺乏;在消费市场,受消费习惯、品牌形象、产品设计等影响,市场范围狭小、占有率低;在进出口方面,国外杂粮生产成本低、种植规模大、价格低的优势,对我国杂粮种植形成较大冲击,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杂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及国内杂粮总产量与消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指出,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杂粮及其成品粮,杂粮包括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燕麦、青稞、绿豆、马铃薯、甘薯等。根据杂粮的植物学特征和加工用途,杂粮可分为谷类、假谷物、豆类和薯类。谷类杂粮属于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主要包括粟(谷子)、黍稷(糜子)、大麦(青稞)、燕麦、高粱、薏苡等。假谷物类杂粮因为其种子的淀粉含量、物理外观及加工利用方式与真谷物相似,但属于双子叶植物,所以将其称为“假谷物”,主要包括荞麦、藜麦和籽粒苋等。豆类杂粮属于双子叶豆科作物,包括绿豆、小豆、蚕豆、鹰嘴豆、菜豆等。薯类杂粮的种类较多,常见的薯类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和魔芋等。
世界范围内,玉米、小麦、水稻、大豆为主要粮食作物,大麦、杂豆、马铃薯、红薯、高粱、谷子、燕麦为主要杂粮作物,荞麦、薏苡、藜麦的总量有限。2023年世界杂粮作物总产量分别为大麦(14576.0万吨)、马铃薯(7661.7万吨)、杂豆(6757.2万吨)、高粱(5729.8万吨)、谷子(3159.6万吨)、燕麦(1877.7万吨)、红薯(1870.4万吨)、荞麦(220.4万吨)、藜麦(11.2万吨)。联合国分别将2004年命名为“国际稻米年”,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2013年为“国际藜麦年”,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旨在提高全世界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国内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为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红薯、杂豆、高粱、谷子、大麦为主要杂粮作物,燕麦、荞麦、薏苡、藜麦总量较小。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9541万吨,杂粮作物总产量依次为马铃薯(1869.8万吨)、红薯(1032.6万吨)、杂豆(300.0万吨)、高粱(296.9万吨)、谷子(270.0万吨)、大麦(199.0万吨)、燕麦(60万吨)、荞麦(50.4万吨)。
我国杂粮在世界同类中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红薯(55.207%)、马铃薯(24.405%)、荞麦(22.868%)、谷子(8.545%)、高粱(5.182%)、杂豆(4.440%)、燕麦(3.195%)、大麦(1.365%)。越是我国特有的杂粮在国际上的占比越大,应当予以重视。我国杂粮作物在国内粮食总产量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马铃薯(2.689%)、红薯(1.485%)、杂豆(0.431%)、高粱(0.427%)、谷子(0.388%)、大麦(0.286%)、燕麦(0.086%)、荞麦(0.072%)。杂粮中,马铃薯和红薯占我国粮食总量的4.174%,谷类和假谷类杂粮仅为1.259%,杂粮在我国的粮食种植比重中出现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显著。
《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整体全谷物摄入不足,杂粮消费也呈下降趋势。由于食物丰富度增大和食品加工的精细化,我国居民谷物主食消费量整体减小,杂粮与薯类在总谷类食品摄入中的比例仅占17.9%。据统计,我国居民全谷物的平均摄入量每天不到20g,仅有20%的人能够达到摄入量的推荐标准(即50g以上)。2023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6.8kg,与1980年相比,薯类和杂豆的人均年消费量出现显著下降,从89.5kg和5.0kg降至59.1kg和1.2kg,分别减少了30.4%和76.0%。世界和我国人均年燕麦消费量分别为3.1kg和0.5kg,荞麦人均年消费量分别为0.29kg和0.4kg,虽然均呈上涨趋势,但是与每日食用50~150g全谷物的目标相比,我国燕麦和荞麦产业的年产量至少要达到2500万吨左右。
我国杂粮的特点及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我国杂粮抗逆性强,不与主粮争地。
首先,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特性,适宜高海拔、丘陵山区、干旱瘠薄地和盐碱地上种植,有利于边缘土地利用,不与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争地。其次,杂粮作物种植过程需水肥少,农药用量少,是实施轮作填闲、少耕免耕、减肥减药控膜、盐碱沙地修复治理、农牧互促协同发展的首选作物。最后,饲料粮安全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新的关注点,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粮饲兼用、生育期短,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受到了奶牛、肉羊等养殖企业重视,杂粮作物饲草化作用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饲草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是杂粮维护消费者健康,有助于防控慢性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在日常饮食中更偏向于食用口感更好的精制谷物和加工食品,这种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慢性疾病风险增加等问题。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已达11.6%,三高人群高达25%。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03年就开始推荐人们摄入小米、燕麦、杂豆、薯类、未经加工的玉米、小麦和糙米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建议,我国居民每日应摄入200~300g的谷类食物,其中包括50~150g的全谷物和杂豆类,以及50~100g的薯类。全谷物的食物包括全麦、大麦、黑麦、燕麦、藜麦、荞麦、糙米、黑米、青稞、高粱和玉米等。国际国内研究认为,长期摄入全谷物食品,中风危险降低30%~36%,心脏疾病危险下降25%~28%,Ⅱ型糖尿病危险下降21%~30%,结肠癌危险下降21%~43%,并且有助于控制体重。我国超过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严重不足,大量食用精制谷物不仅不利于公众健康,还会造成很大的食物损失和浪费。
三是杂粮助力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
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加工业是整个产业链价值形成和实现的主要环节,只有通过加工增值实现产业提升,把加工的利润逆向反哺于上游种植环节,才能将整个产业链凝聚为一个整体,产业各个环节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杂粮产业从农田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发展杂粮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农产品供给,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粮食选择。同时,因杂粮种植区域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区域、干旱地区重叠,不仅能够满足这些区域已经形成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农业文化,进而凸显杂粮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关乎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保证大宗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保持小宗粮食作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样重要。发展杂粮产业具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丰富和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维护消费者健康,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赓续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等多重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作者:胡新中王晓龙 任田;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胡新中为教授。)
来源:2025年第4期《中国粮食经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