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11:27
华人号:美国纳川鼎一教育在上周六的《园丁与木匠》读书会中,纳川鼎一教育与登峰学园的深入讨论让我重新思考——我们所谓的“教养”,是否真的理解了孩子的学习本能?借母亲节之际,整理出这篇文章,与大家一起回望“如何爱”,以及“如何不塑造”。
致亲爱的登峰学园和纳川鼎一教育的书友和家长:
当你翻开《园丁与木匠》时,也许会像很多人一样,被“园丁式育儿”这一理念所吸引——它强调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多元的环境,而不是像“木匠”那样想方设法把孩子打造成预设好的“成品”。但与此同时,或许你也会心生疑问:
“这种理念会不会只适用于美国那样的文化?和我们强调纪律、考试和成就导向的文化是否矛盾?它的依据到底有没有科学支撑?”
下面,我们就用书中大量的实验证据和进化研究,来系统地解答这些疑问。
理论的根基:来自儿童实验室的几十年研究
艾莉森·高普尼克并非仅凭主观感受提出“园丁式”理念。她在书中明确指出,这一观点建立在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成果之上,基于她领导的儿童发展实验室中数十年的实证研究。
她强调,传统的“教养”观念,即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成年人,从科学、哲学乃至政治层面来看,都是一种误解。
实验一:模仿是创造的起点,不是盲从
核心实验设计:
研究人员展示了一个可以发声的玩具。分两组进行实验:
结果:
意义:
这表明,孩子不仅仅模仿动作,更在模仿“意图”。当大人以“权威”姿态教导时,反而会抑制孩子的探索行为和创造力。而“模糊示范”更有利于孩子的主动学习。
实验二:“为什么”背后的因果渴望
研究发现:
年幼的孩子对“为什么”问题有天然的好奇。研究者发现:
例如,在实验中:
结果:
接受因果解释的孩子,能更持久地维持兴趣并主动尝试;而缺乏解释组的孩子,则表现出更少的参与。
意义:
孩子天生并不满足于“知道结果”,而是追求“理解过程”。这是一种深层次、跨文化的人类学习本能。
实验三:信任关系比教学方法更重要
实验方法:
研究人员观察孩子从不同成人获取信息时的反应。
结果:
意义:
这表明: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比教学技巧本身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孩子之所以愿意探索,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不会受伤害”的环境中”。
实验四:探索式学习胜于直接教学(铜管实验)
这正是许多读者关注的经典实验,揭示了教学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探索深度。
实验设计: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玩具,包含五根铜管,其中只有一根能发出声音。
结果:
意义:
当孩子被告知“该怎么做”时,他们可能会停止思考“还能怎么做”。这种“教学反限制效应”在多个文化环境中都可观察到。
实验五:跨文化研究——学习方式不同,本能一致
研究背景:芭芭拉·罗戈夫在危地马拉玛雅村落的长期观察
发现:
对比之下:
意义:
学习方式因文化而异,但学习的潜能和动机却是人类共通的。这也验证了“园丁式”理念的普适性:营造一个可供观察、互动和自发探索的环境,往往比直接灌输更有效。
小结:为什么“园丁式育儿”更贴近人类本性?
虽然不同文化在育儿上有各自习惯,如强调纪律、目标导向等,但从进化角度和实验证据看:
正如高普尼克所说:
“试图将孩子打造成你心中的样子,是徒劳且挫败的。好父母不是要制造成功,而是要培育适应变化、具有韧性的一代人。”
这是否改变了你对“自由探索”和“教养方式”的看法?如果你曾怀疑“园丁式育儿”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文化背景,那么也许这些来自科学的回答能帮助你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
如果你愿意,我们欢迎你分享育儿中的观察和疑问,让更多人受益于这场关于孩子成长本质的深入对话。
墨轩于2025年5月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