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四海传福丨闽南文化,融情世界

2025-05-11 21:57 阅读量:2.1万+

华人号:清新福建

闽南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肌理中,在文艺精品里

亦活跃于各类文化盛事

岁月如歌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闽南文化

在海外也愈发受到关注

一起来看

它和世界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泉州“簪花围”

多元文明共芬芳

福建泉州的蟳埔村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启航地。在这里,有一项美了千年的非遗技艺“簪花围”,将鲜花与发髻巧妙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闽南风情。

“簪花围”是蟳埔女代代相传的习俗,也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清晨,蟳埔女将发丝盘海螺状的“树髻”,以象牙白发簪穿插固定,再以各色花朵一圈圈环绕点缀,精心打造而成独特的“簪花围”。

对于蟳埔女而言,“簪花围”不仅是装饰,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其背后承载着女性面对生活无常时的坚韧与乐观,与保持美丽乐观心态的坚守。

据传,“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习俗,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与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特色文化习俗。意大利的小雏菊、菲律宾和印尼的茉莉花、巴基斯坦的素馨花等许多国家的国花,都在蟳埔的传统“簪花围”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项技艺不仅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世界海洋贸易下诞生的独特美学符号。

如今,这朵“绽放”千年的“闽南之花”,已经“开”到了法国、英国、马尔代夫等30多个国家。2025中意时装周上,“簪花围”成为模特头顶上的一抹靓丽风景线;在中外社交媒体上,“簪花围”相关话题热度不断;同时,“簪花围”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从闽南到世界,“簪花围”以蓬勃的生命力为全球文化多元性注入独特的美学价值,更以其承载的闽南女性智慧与韧性,为全球女性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启发与思考。

泉州提线木偶戏

非遗“巧手”用丝线

架起文明对话桥梁

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戏,用十指悬丝演绎千年传奇,在五大洲的舞台上绽放中国智慧。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联合国总部,从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到土耳其海峡大学,这项非遗技艺跨越山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大使”。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至今保留700余出传统剧目与“傀儡调”音乐,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更以“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成为全球非遗保护的典范。

泉州木偶戏的足迹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300余次出访演绎“中国故事”。2023年,泉州举办第七届国际木偶展演,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35支木偶团队齐聚千年古城,实现国际木偶艺术深度对话,加强各国木偶艺术家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木偶艺术的繁荣兴盛。除此之外,泉州木偶剧团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国际培训、讲座及演出,与海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木偶戏教学工作坊、讲座等活动,培养海外观众对泉州木偶戏的兴趣。

千年技艺如何在当代“活”下去?泉州木偶剧团用行动回答:创排《古艺新姿活傀儡》《卢俊义》等新剧目,通过数字技术推动人偶交互表演等。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到今日“一带一路”,泉州木偶戏以丝线为纽带,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共鸣。丝线的一端是历史,另一端是未来,它不仅是闽南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共享的艺术语言。十指悬丝,舞动的是华夏底蕴,牵动的是人类对美的共同向往。

闽南语

跨越海洋的语言纽带

“一句闽南话,半部海洋史。”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载体,闽南语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从唐宋商船到“一带一路”,它在千年海风中书写“语言的漂流史诗”,既滋养了异乡文化,也吸纳了南洋风情,成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之美。

  • “茶”的英文不是“Cha”而是“Tea”,是17世纪闽南商船将茶叶与“Tèy”的读音一同带入欧洲

  • 英文中的“Ketchup”(番茄酱),源自闽南渔民腌鱼酱的方言“开吃啊”(Ke-tsiap)

  • 菲律宾他加禄语中的“Bihen”(米粉)“Pansit”(扁食)等数百词汇直接取自闽南话

  • 马来西亚的闽南侨胞与马来人交融,创造了“呷风厝”(源自马来语“makan angin”,意为洋房)等“混血”词汇;

  • 新加坡华语里,“七点三个字”“欢喜”等表达,也是闽南语法在日常对话中的体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语言因互鉴而永续。一句“Tèy”(茶)从闽南漂洋过海,演变成全球通用的“Tea”;一声“爱拼才会赢”唱响海峡两岸,成为千万华侨的精神图腾……这门承载千年文明的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金钥匙”,也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缩影。

漳州布袋木偶戏

创新演绎“法式浪漫”

2024年12月,漳州布袋木偶剧团赴法演出,将法国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搬上木偶戏舞台,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法国浪漫主义激情碰撞。据介绍,该剧在舞美、木偶造型与剧情表现上大胆融合、创新改编,以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为载体,传递东方审美。展演团在重新开放的巴黎圣母院前举行快闪活动,吸引大批游客驻足欣赏,赢得了热烈掌声。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晋代,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它融合了闽南方言与地方戏曲元素,唱腔道白灵活多变,体现了闽南文化“因时因地制宜、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

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从九龙江畔跨越到塞纳河畔,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如导演郭小男所言:“只有不断创新,传统艺术才能走得更远。”当闽南特色剧种“邂逅”法国的浪漫主义,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书写了中法文明互鉴的崭新篇章。

蚵壳厝

海上遗构,世界共赏

起源于泉州蟳埔、惠安等沿海渔村的闽南传统民居“蚵壳厝”是用蚵壳、珊瑚、红砖混筑的特殊民居,其建筑风格独特,外墙多用东南亚、东非等地商船压舱回国的巨型牡蛎壳堆砌而成。如今,这些“来自海边的房子”正走向世界,讲述闽南文化的交流故事。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当时,中国商船常在海南、马六甲等地中转,把这些蚵壳带回泉州,这也成为“因海而兴”的最直观物证。

元末明初,泉州屡遭倭患,百姓疲于奔命,无法新建房屋,便就地取材,发展出“蚵壳厝”这一富有生活智慧的民居形态。

“蚵壳厝”的建造,是闽南文化融合、演进、延续的重要见证,展现了中华文化“因时因地制宜、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现在,“蚵壳厝”已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项目,这些从渔村走出的石头屋,正被世界重新审视,其建筑技艺屡次亮相闽南文化论坛、土楼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成为探讨东西方海洋文明互鉴的重要案例。

不仅如此,随着大量闽南华侨移居海外,蚵壳厝的建筑技艺也远播东南亚,融合闽南民俗,演变出“侨厝”建筑风格。在马来西亚槟城,当地华人将其用于家庙、宗祠建筑,成为侨民追溯文化根源的重要象征。“蚵壳厝”不仅是乡愁的具象载体,更是一种可持续、可传播、可共鸣的文化语言,助力中国与世界在文明互鉴中走得更深、更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四海传福丨闽南文化,融情世界》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奥地利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