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17:44 阅读量:2.5万+
华人号:广东省侨联宣传文化中心侨批纸短,家国情长。侨批俗称“番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属于银、信合一的民间特殊文献。今年是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在国家档案局提交的约17万份侨批中,潮汕侨批便多达10万余件。
海邦剩馥,见字如面
对于海内外潮汕籍华侨来说
侨批可谓是潮人共同的乡愁
也是潮汕历史文化的深刻印记
众多的侨批故事中
是哪一个最让你念念不忘?
下面将
陆续给大家
介绍潮汕侨批中
最与众不同的内容
讲好背后的
01
侨批研究领域迄今发现的
存世量最大的同户回批信件
觅回批难,觅同户回批更难,觅存世量大的同户回批难上加难。
侨批文物馆在整理的侨批档案中,发现了原潮安县诗阳乡(史属海阳县南桂都,今属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旅叻(新加坡)华侨张记标带回家乡的回批信件约70封。这是潮汕侨批研究领域迄今发现的存世量最大的同户回批信件。
张纪标的回批内容丰富,它们不仅仅是一张张批款收讫的回执,也不仅仅是一页页“神天庇佑,两地平安”的“公婆母话”。其中:
有“现有事业可任,须当格外勤勉,以图进步即以光大门闾”的亲情。
有“早季田将来收成八九成之度,约在闰五月十出可以收起完”的家情。
有“愚已被县长委任南桂区委员兼保甲干事,职之所在,力不胜任,无奈屡辞不效”的乡情。
有“后门(注:汕尾鲘门镇)世界纷纷,如潮城、汕头完全许军镇守,洪(红)军镇守嘉应之下,两军对特(敌),目下世界未平”的国情。
张纪标回批最精彩部分,还在于“愚妹罪妻沈惜珍”写予“张纪标结发夫君”的18封“情书”。
如泣如诉,悲切凄凉。容忍与坚守、委屈与期许,这千余字的绳头小楷,挤满了远渡重洋的薄笺。窥豹一斑,潮汕过番史中“留守妇女”的心路,或许会是侨批研究学者深入探讨的又一课题。
张家回批大多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潮汕农村的侧影。枕边事、家事、农事、天下事。剪不断,理还乱。潮汕侨批的回批,是研究“海内潮汕”的重要原始资料,从史料角度说,潮汕侨批的回批的研究价值与海外来批同样可贵,是研究潮汕民俗、乡族关系、家庭纽带、夫妻关系,真实的、原始的、唯一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正在灭失的人文历史记忆遗产。
02
“大有学问”的
侨批批款币种
10万挑一
最罕见的批款币名:洋蚨
侨批的主体形式,是钱随家书一起送达。因此,侨批同货币流通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侨批外附批款的币种,就是当时潮汕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新加坡华侨陈何侨己巳年(1929)桂月(八月)初十通过再和成伟记寄潮安桂都东凤乡陈耀坤批信一封(列字编号〨〤 〦 0)。遗憾的是批封破损,批款一行缺失。
内信清楚写明所寄批款为“洋蚨两番”。
“侄台荣归故国历今年余定获弄璋之喜不待鄙人之预占宝符私祝也兹呈上洋蚨两番到时詧(察)收聊作馐费匆匆握笔不尽所怀”。
清代至民国廿四年(1935)侨批寄的是银圆,随着中外海上贸易日趋繁荣,国外钱币大量流入中国,这个阶段,是潮汕市面流通银元年代,侨批寄送的钱款凡涉及外国银元的,均以“英银”“英洋”“莺银”“鹰银”“鸟银”“龙鸟”“洋银”书写,五花八门,币称庞杂,不一而足。
侨批文物馆整理的侨批档案中,发现泰国许添兴寄澄海隆都母亲的侨批,托付的批款货币名称为“洋蚨”。
洋蚨,即洋钱。古时称钱曰青蚨。“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辞源》唐释《寒山子诗》之一三0)。《辛亥革命征信录》中的记载,也有洋蚨之说:“开枪时,有汉人城门窥探,中弹身死者,革命军即予以洋蚨四元,令其亲属领埋”。
以“洋蚨”称洋钱直接写于批封上的,在侨批文物馆整理的12万件侨批实寄封中,仅见于许家侨批。
您见过寄“唐山银”的侨批吗?
泰国“亚猪”1968年7月29日寄母亲的侨批附内信:“敬启者儿在本月10号寄有唐山银〥十0元,岂有收到否?”“七月29日儿寄上唐山银100元正到时查收家中应用内抹20元暹枝收启”。“阿猪”的“唐山银”指的是“中国钱”,1968年的批款,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港币,可惜不见批封,无法判明。但“唐山钱”一说,见诸文字,确也“珍贵”。
唐山:华侨、华裔对中国的一种习惯称呼。
泛之四海而皆准
“时用银”最保险
旅泰华侨万成通过振盛兴批局寄澄邑(澄海)菊池乡姆母侨批,批封写明“外附去时用银肆元”(列字编码盪158)。
华侨托寄批款,在侨居国应将国法定货币通过侨批局按当天汇率兑换成中国市场的流通货币,即“时用银”。时:当前;现在。时用银,就是时下中国市场流通的货币。
侨批上的批款出现“大银”一词,本指银圆时期民众对银币的统称,但到了纸币时期,一些华侨因书写习惯,仍将批款写为“大银”。
“时用银”,与批局在批封上加盖“订明至汕照银行牌价结分通用券”“订交汕头通用纸币”异曲同工,但由寄批人直接标注更简洁、更直接,也更可信。
侨批的批款币种,是货币流通的历史印记,是流通货币沿革的反映,也是侨批断代的依据。难怪侨批收藏者说,“此中大有学问”。
03
引用次数最多
传播范围最广的批信
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征集鉴定专家张美生先生收藏的南洋华侨陈君瑞寄母亲的家批,内书七言绝句《难》 :
难
迢递客乡去路遥,
断肠暮暮复今朝。
风光梓里成虚梦,
惆怅何时始得消。
陈君瑞以“难”字为题,写尽华侨下南洋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封独特的批信,自2011年3月经张美生专著《潮汕侨批赏析》(汕头大学潮学研究资料丛书)公开披露后,在潮汕侨批文化研究传播领域引发热议。而侨批文物馆将其复制放大,置于展厅显要部位,更令它不胫而走,影响无限扩大,成为引用次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批信。海内外主流媒体、世界各地的华侨、不计其数的国内参观者均把这个大大的“难”字铭记心扉,不时见于报纸、刊物、荧屏,也成为传播侨批文化的设计者的备选资料。
首见于《潮汕侨批赏析》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侨批里的中华情》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海邦剩馥——潮汕侨批遗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级
文化类核心期刊《文化月刊》
潮州歌册《血泪侨批情》
新加坡2016潮州节
曾经有人提出质疑,陈君瑞的七绝《难》,或许只是诗作草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批信。其实,只要认真观察,便不难判断:陈君瑞用"CHENG CHOON SUI "潮语英译“陈君瑞用笺”,落款“丁卯年(1927年)十月廿日 男 君瑞顿首”,足见“难”字诗为其写给母亲(或父亲,或双亲)的家书最后一页。
为了考证七绝《难》诗笺的来源,我们查遍侨批文物馆所蒐集的12万件潮汕实寄侨批,终于找到陈君瑞同期的另一封批信(十分遗憾,又是批封缺失)
敬禀
慈亲大人尊前
儿媳于前月廿六日
抵步途中
一是安好请无须注念
并籍悉福体康宁
及家中近况欣慰无似
惟愿慈亲珍重
勿为环境所伤
则遐方游子亦可无憾矣
兹奉上大洋贰元到乞查收
复示为祷 专此并候
康健
十月十一日 男 君瑞顿首
“男君瑞顿首”,同样的批笺,同样的笔迹,同样的落款,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陈君瑞的七绝《难》诗笺,是其丁卯年十月廿日侨批内信的组成部分,是陈君瑞佚失的多件家批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应该毋容置疑。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