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闽韵传情·八闽文化艺术海外推介之三 | 把剪纸带进可盐可甜的美好生活

2022-07-06 12:00 阅读量:6.8万+

华人号:福建侨报

 周冬梅 


 

浦城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遗项目浦城剪纸技艺传承人,作品曾获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第十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山花奖”、全国海峡文人剪纸邀请展突出的技巧奖(最高奖)、全国剪纸大展典藏奖(一等奖)、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金奖等荣誉,并赴多个国家展出。 

 

 

 

把剪纸带进可盐可甜的美好生活

——非遗传承人周冬梅的文化自信

 | 罗西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最早,人们利用金箔、皮革、树叶等刻上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到了汉代,有了造纸术,人们就利用纸张剪成各种花样,逢年过节、娶媳嫁女、生诞寿庆,把剪纸贴在门窗、灯笼、糕点上,装点生活,表达情感,并代代传承下来。

在上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中国剪纸产生了很多流派。其中,闽北浦城的剪纸,发端于西晋,宋元时期已出现专司剪纸的“剪花嫂(婆)”。一代又一代的剪花嫂,择一事终一生,用漫漫岁月书写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周冬梅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这天,小雨,相约在有着淡淡木香的“武夷姑娘”茶室里采访周冬梅女士,她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传承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几乎拿过中国剪纸艺术的所有大奖。一连串的荣誉,在周冬梅身上积淀的,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是一种岁月静好,是一种出于对文化自信的传承。“我村子里就有好几位剪纸能手,闲暇时就坐在堂前剪纸。我是耳濡目染,伴随着剪纸长大的。”

 

▲《万福来朝--福古田会议》

 

1967年出生的周冬梅,剪纸生涯已近40年。天资聪颖的她,10岁时就拿起了剪刀,跟着外婆和民间老艺人学起,从最简单的双喜字开始剪,再到一朵花,再到一只动物,再到越来越复杂的花样。“浦城剪纸,在题材内容上非常丰富,每种花样背后都有不同的含意,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周冬梅说,浦城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剪纸的图形与物品对象高度神似。

 

▲《万福来朝--福泉州古城》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浦城剪纸既保留了中原文明印迹,又融入了吴越源流遗风。早年周冬梅在县文化系统工作,后来她担任浦城县图书馆馆长。期间,她参与全县剪纸普查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作品,经过对传统流传纹样的梳理,建立了老艺人档案,恢复使用了近千种传统剪纸花样。2008年,浦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同年,周冬梅带着几名剪花手工业者,成立了“剪花嫂剪纸坊”,从事剪纸产品创作、生产、教学、推广……有朋友这样评价:她把浦城剪纸带到一个新高度,于是,也就有了更好的知名度与辨析度。

 

《万福来朝--福郑成功》

 

谈到自己的家乡浦城,我看到她脸上的微笑,就好像谈到唐诗宋词,月色就更皎洁温柔一样。有“闽北粮仓”美誉的浦城,百姓生活比较富裕,民俗活动比较多,每当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剪纸装点生活。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周冬梅,在她的作品里,可以读到自在的情怀,读到东方的意境,读到细腻的表达,读到生活的温度……

 

▲《万福来朝--福朱熹》

 

然而,周冬梅的剪纸,并不仅仅停留在原乡。她认识到,剪纸技艺要代代相传,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必须努力跟上时代节奏。她大胆改良传统技法,使用眼科手术剪,让剪纸图案花纹更细腻;采用刀刻方法,一次可刻出几十件,让剪纸速度更快捷;独具匠心推出卷轴类、礼盒类、画框类等产品,为推广剪纸艺术打开更多新思路。与此同时,她不断丰富创作题材。比如,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的作品《新嫁娘》,就既有传统剪纸的花样,又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新嫁娘》

 

“生活是创作的一大源泉。”在周冬梅看来,剪纸创作不光要有艺术的灵感,而且还要有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剪纸技法等多个因素的融合。近年来,福建提出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周冬梅以此为主题,用剪纸把永定土楼、武夷山、厦门日光岩、福州三坊七巷、莆田妈祖等串联起来;疫情期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这让她感动不已,带领自己的团队围绕疫情防控、礼赞医护人员等主题创作30多幅剪纸作品,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加油鼓劲……

 

▲《万福来朝--福土楼》

 

▲《万福来朝--福鼓浪屿》

 

▲《万福来朝--福妈祖》

 

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周冬梅从各类艺术、设计中汲取养分,开发出十多种含有剪纸纹样的衍生产品,让这个传统技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通过“剪花嫂剪纸坊”平台,他们正为浦城剪纸的产业化发展探索不同的路径:“剪纸元素”的文创开发、“非遗文创+乡村振兴”“非遗文创赋能连锁品牌运营”“非遗+教育联动”等。她还经常带着“剪花嫂”们开办各种公益性质的剪纸培训班,并走进校园、单位、企业,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纸技艺的魅力。

 

“剪纸元素”的文创开发

 

见到周冬梅的人,总是能被她温馨的笑容所感染。为什么她的笑容总是那么宁静,那么温馨?因为她对剪纸这门传统艺术的热爱是那么真诚,那么由内而外!

 

 周冬梅作品 

 

《万福来朝》系列简介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福”字贯穿始终,是中国民间吉祥文化(福禄寿喜财)的首字,“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生生不息,内涵包罗万象,不断丰富、增长。团结着家国情感,是链接不同文化的纽带。

当代,“福”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和企盼,这就是“中国梦”,它的根本是为民众造福。

福建是中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文化代代相传。这里素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之美誉,好山好水好风情,好茶好诗好故事;这里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好拼好闯好梦想。

作者以“福”字为表达方式,15个福建区域文化标识为创作元素,融合区域代表性文化属性,组画成字,字中有画,形成《万福来朝》系列组图,将抽象的“福文化”具象化、符号化,展现福建的千年历史积淀,社会人文风貌,向世界传播福建的“福文化”元素,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万福来朝,吉庆满堂。

▲《万福来朝--福白塔乌塔》

 

▲《万福来朝--福船政》

 

▲《万福来朝--福德化瓷》

 

▲《万福来朝--福林则徐》

 

▲《万福来朝--福闽菜》

 

▲《万福来朝--福闽茶》

 

▲《万福来朝--福三坊七巷》

 

▲《万福来朝--福武夷》

 

《五福临门》系列简介

 

中国福文化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最能代表福文化传统内涵的莫过于“五福”之说,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多子。

国家级非遗·浦城剪纸《五福临门》作品一组5幅,以著名书法家陈吉老师创作的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福”字为基础,与剪纸元素叠加创新,组字成画,画中有字,剪纸纹样多采用传统吉祥元素,与五福寓意相呼应。

 

《五福临门-康寿·福》

《康寿·福》中,剪纸创作了老寿星、仙鹤、寿桃、万年青等元素,都寓意长寿;表达人们对父母亲,长辈的祝福与孝心,也是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家族兴旺发达,福寿绵长。

 

▲《五福临门-富贵·福》

《富贵·福》中,表现了鱼的元素,谐音年年有“余”,牡丹的元素寓意富贵,整体富贵有余;是对个人、家庭、家族发展的追求和努力的回报,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五福临门-平安·福》

《平安·福》中,喜鹊登梅寓意喜事到,喜鹊寓意圣贤、君子,拥有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的品质。表达人们内心坚定,坚持,坚忍,即可获得健康长寿、快乐安宁。

 

▲《五福临门-聚德福》

《聚德·福》中,梅兰竹菊象征君子的高尚品德,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孔雀是“百鸟之王”,象征优美与才华,是中华吉祥鸟。告诉我们要有优秀的品德,譬如生性仁善、宽厚宁静,才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成为大家的榜样,获得尊重。

 

 

▲《五福临门-子孙福》

《子孙·福》中,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人们借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葫芦,古代夫妻结婚入洞房饮“合卺”酒,卺即葫芦,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另外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也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

 

 延伸阅读 

 

浦城,是福建民间剪纸艺术四大重镇(其余三地为柘荣、漳浦和泉州)之一。自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以来的千余年时间里,浦城剪纸形成了南北兼容的艺术特色——既有北方的粗犷朴素,又有南方秀美灵动。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以字组画,图文并茂”是浦城剪纸的鲜明特色,不同于其它门类的艺术,浦城剪纸又称“母亲的艺术”,循着“母传女,婆传媳,或邻里、亲友相传”的技艺传承脉络,剪纸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剪花嫂手上薪火相传了千百年。

 

自从10岁那年跟着剪花婆初学剪纸以来,周冬梅与纸共“舞”已整整 45 年。她剪纸镂花,也剪裁出了自己的“花样”年华。2008 年,浦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也正是在这一年,周冬梅带着几个剪花嫂,创立了“剪花嫂剪纸坊”,从事创作、教学的同时,也把剪纸作品推向市场,并成功将剪纸与现代文创融合,让“剪花”盛开在了茶叶包装、茶杯、盖碗、手机壳、手袋……

 

今年以来,周冬梅与其团队积极挖掘福建“福”文化,创作了以福建区域文化标识为创作元素的系列福文化剪纸《万福来朝》组图15幅,以传统福元素创作的《五福临门》组图5幅,以南平五大特色产业为元素的《产业福》组图5幅,以及《福星高照 福佑中华》《福州口福》《时代之福》等福文化剪纸作品共35幅,并制作“福”文化文创产品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作品分别在央视频、东南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播出报道。

 

“花样”翩翩,鲜活依旧。周冬梅与剪花嫂们的“花花世界”,斑斓故事仍在续写。

 

 

原文刊登于《福建侨报》5月6日专版

来源 |  福建侨报
编辑 | 福建侨报社微信工作小分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闽韵传情·八闽文化艺术海外推介之三 | 把剪纸带进可盐可甜的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丹佛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