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谈为学与做人

谈为学与做人

作者  李燕巧

李燕巧简介:北京人,语文教师,中国知网文库发表317本书稿。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下的人文创新探索与研究:教育理念;文学创新课程-三种课堂教学模型与实施策略;生态戏剧;语文(跨学科)思维研究;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线上线下融合技术教学;家校协同;学生成果;文学创作。

◆◆◆◆◆◆

“李老师,您好。”

“任书记,您好。”(从这日起,任书记将参与我们的读书会,为我们的读书会奉献智慧、指点迷津。)

“李老师,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我百读不厌,分享给您。”

“好,谢谢您。”

“为学与做人”,这两方面,我很难谈。看着这两方面,想谈,心确实有些微微颤动。看似简单的文字,来谈,连个开端都难以打开。看了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更无法谈。这是192212月,他在苏州的演讲题目。今晚读了五遍,想到,就是现在仍受用与获益。

这篇文章是北京中学任书记给我的,虽有丢失物品之急不可奈何之惶然,但读起《为学与做人》也毫不敢怠慢。文章里先谈了“为学”——为什么进学校?一读便懂,而后用很多篇幅谈了“做人”,一读难懂起来。想必,做人比为学难矣!

“李老师?”

“怎么了?”

“您说的,我有点明白,好像您对我们说过‘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谢谢你,记得我说过的这句话。”

我将任书记发来的文章附在这里,让我们的读书会多些辉煌,多些点睛之笔墨。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摘自《文化的盛宴》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的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的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到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的学识。例如我想做农吗,怎么的改良土壤,怎么的改良种子,怎么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总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区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得。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会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会才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枨。子曰:“枨也欲,焉刚。”一被物质上无聊得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成刚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得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不史,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12   

“这篇小文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滚了一年了,今天终于写出来了。”

看着任书记发来的这句话,我回复:“总有绽放的那天。”不难让我思索到,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它们果真这么的强大,为其想那么久。为什么?突然,想到你告诉过我的——“一句话的力量:夜晚,望着窗外,面对宁静的大海,我想说……如果说在《我们的心札小记》中还未有切身体会,那么在此刻,体会已经渗透骨髓,与生命连在了一起。“一句话的力量”,可以使一生久远。

拜读一下任书记在脑海里“滚”了一年的文字,字字是每日所思,句句是每日推敲,段段是每日雕琢:

学习的力量

梁启超先生在《为学与做人》文中所讲的知、情、意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不惑(四十而不惑,是也)、不忧、不惧则是先哲们为我们指明的成长目标、做人目标。(通“智”)指的是认知、观念,目标是不惑;指的是情绪、情感,目标是不忧;指的是意志,目标是不惧。梁先生讲了为什么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怎么做到呢?就要发挥学习的力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习的前提和基础,习是学的巩固与深化。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学习是学、思、习、行、情的总称,学习要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当代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结果,神经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外界作用,被塑造或修改。因此,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学习的同时,大脑在内部进行着重组和链接。学习同一内容的方式越多——在多重背景下、运用多重智力、用不同的媒介激发多重情绪反应——学习效果越好。

学习有助于促进知、情、意的发展,如梁先生所讲,从常识学起,再到专门知识,进而发展我们的判断力,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智慧;在对己、对人中体验情感交往,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做最好的自己,进而服务他人、造福社会,如饭前洗手一样把这变为自己的习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从心向往之,到发愿践行,进而做到面对各种诱惑而不动摇,如痴迷电子游戏和网络的同学戒网瘾。

怎么更有效的学习呢?我体会要重视感悟。我画了这样一个结构图,学指向“知情意”,习也指向“知情意”,知情意最后汇合到感与悟上。我认为,感是因,是前提条件,意为感觉、感知、感受;悟是获得果的过程,包括醒悟、省悟、顿悟、体悟以及觉悟,意为理解、明白。感是思维的质料,是量的积累,为悟提供待加工的信息;悟是思维的升华,是质的提升,由“感”触发实现人内在的对世界创造性的建构。学习中,感的对象是自然、生活、社会的现象,悟的结果是观念、规则、规律;感的过程在观察与实践,悟的过程在思维与自主建构;感重在事实,悟重在观念、方法、精神。感悟就是从一个具体的内容导向对完整意义的感知,乃至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感悟是孩子们一个值得践行的学习方式。

——作者:任炜东书记

 

“李老师啊,我们实在读不大懂啊!”

“那有什么关系呢?真正的好书,好文章,是必须反复读,反复读的。那些一看就明了的书和文字,可能都不会给我们的思想留下什么可寻足迹呢!随着你们学习的深入、广博,再拿来这篇文章和这篇文字来读,懂的那刻,你绝是比众多人领悟多、智慧多,在为学与做人之路上走得更远些,攀得更高些呢!”

“好,李老师,我们记下了,我们定会常常读,常常思考的。”

“说的好,书正是在读百遍时其义自见呢!”

“等待你们反复读后的畅谈,到那彼时,再来个《生命中的起航,我们的读书会》续又何尝不可呢?”

“好,李老师,让我们的生命延续着生命,让生命的延续里都是‘我们的读书会’……

“不知你们谁发现了,任书记的文字中有何不同?”

“我,我发现了,有知识网络图,这学期您带着我们学习了知识网络图,我们一共完成了七张网络图。告诉您,现在看到下学期的语文书,我的脑袋里就有了圆圈、箭头、方块、分支线等等图形。如同冬日里的大树;如同孩童吹出的泡泡;如同宇宙运行的轨道……

“下学期,我们继续。继续前推荐你们一本书——《思维导图》,看不懂,看看图片,图片对你们最合适,最能撬开你们的脑洞,这本书来自子楷爸爸的推荐。”

任书记的这张图,巧妙地诠释了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是不是想问:“在我们的读后感里也加入网络图来谈感受,行吗?”

“太行了。这一举动,将打破多少年传统的读后感写法,谁先来,谁或许就是开创读后感新写法的第一人,就像叶芝一样。”

我做个微笑,结束短而深刻的谈话。

谈到“做人”,想从熟知的说说,慢慢地,会不会对做人的理解越来越丰满呢?先谈什么呢?先谈家人吧!前面谈了很多爱爸爸、爱妈妈,只有一位昊同学谈到了爱爷爷、爱奶奶,一位俊谈到了爱姑姑。恩,这些都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爱恰恰都是从爱家人开始的。这么说“做人”先从爱家人讲了?是,“爱”是“做人”最为基本的了,没有“爱”一切将不能谈。

有的爱家人,默默没声色,温暖润物无声;有的爱家人,声声都是“爱”,爱的传递如火把热烈;有的爱家人,不愠不火,爱的流淌如清新的丛林、如娟娟的小溪、如广袤的田野……

能够记下“爱”的历程,把“爱”讲得更有韵味些,那,我们“爱家人”的模样一定是最可爱的。很奇怪,每谈到一个主题,期待里,总会孩子跳跃出来。俊俊写了爱姑姑,相隔一天,又写了爱奶奶。

“李老师,爱,是与生俱来的吗?”

“我想,或许不是,‘爱’是需要学习的,它是一种能力。”

“能力?怎样学习才能是爱的能力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晚餐,你吃饱了,就有力量和精气神帮着大家收拾碗筷了,对吗?前提是自己要先吃饱。”

“我有点明白了,李老师,就是要先把自己弄好了,才有劲儿去爱他人。”

“说的真好。再举个例子,你学会一项技能后,去帮助他人,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和温暖,我们多少都有体会的。”

“我又有点明白了,李老师,就是学会本领了,才有能力去爱他人。”

“是。看看下面那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太有趣了,李老师。这是弟弟帮姐姐穿鞋带啊!”

“这就是爱啊,家人间的爱啊,亲人间的爱啊。学会了穿鞋带,才能去帮姐姐,才能爱姐姐啊!再看看图片上的那句话——姐姐说明天考试穿这双鞋子,弟弟说我帮你弄一定的100分。有能力爱了,我们便可以去表达爱了。这样的爱不是空谈,是种男子汉的气势;这样的爱难道不是做人之道吗?”

“李老师,我要多学本领,我也要有能力地爱他人。”

“好,我们一起来努力。”

    爱的世界里有亲人,有爱人,有友人,有萍水相逢人,也有陌生人。对陌生人的爱,不知道是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做人?

人有爱的能力了,同时也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了,做人的信心是不是更充足了呢?读书是个好事,是个百无害而有益的好事情,可选择读什么样的书籍非常重要。坏的书籍,不好的书籍,一旦沁入思想可能是不可返。

有人问:“李老师,假期书单八本书,您的初衷是什么?我很好奇。”

“好奇真好。这个时候与你们谈谈书单,你们的目醒神驰一定会从好奇的思想里晴朗起来。随着我们读书会的简单介绍,发现书单的文体、内容、主题上的迥异了吗?”

“发现了,李老师。有诗,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书信。内容就太丰富了,有自然,有想象,有伙伴,有大人,有妈妈,有爸爸,有亲人。每本书的主题各是不经相同:《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自然、童真,是爱的哲学;《泰戈尔》诗集表现了崇神、童真、母爱;《朱自清散文》每篇主题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运用的叠音字、精当的动词、新鲜的比喻、现代口语的词汇、融合文言词句的风格都值得我们欣赏、仿写;《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及恩师和故友的深情怀念;《致亲爱的安德烈》的主题显得有些深奥,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国族认同的辩证、亲情、跨越代沟,不懂又有何妨?看了、读了、浏览了都是收获,最起码的收获我们知道父母都爱着我们,期待着我们与众不同;《我的母亲》写自己童年至少年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怀下成长的几件事,是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哪里能缺少严格这个关卡呢?《天蓝色的彼岸》是童话,是一个用寓言般的色彩编织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故事,记得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和时间赛跑》吗?也有关于死亡的描述;《青铜葵花》保持了曹文轩一贯追求纯净、唯美的个人风格,在充满天灾人祸的岁月里,在农村乐观生活和从容应对洪水、蝗灾等苦难的故事。”

“亲爱的孩子,你已经把八本书的好奇全盘托出了啊,看来,你为了解答自己的好奇,早已做了初步的阅读与学习,我欣赏你这样的读书态度。”

“李老师,我还有一个好奇,这些书有的是我上初中的姐姐读的,您为什么要让将步入小学五年级的我们读呢?

“好奇真是太好了。这个问题可能与我个人的思想与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一直在思考读书的事情,让你们读哪些书籍,才算是对你们的学习负责、做人负责?我也想过要不要拿来这些书让你们读,最先出现的问题是可能读不懂。但有一篇文章给我了启示——《三四年级竟决定孩子未来十几年》,其中谈到你们从这个阶段开始从‘儿童’变成‘少年’,你们开始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有思考的开端,就要引导你们拥有怎样的思想开端。于是乎,我决定带着你们从这八本书开始作为你们思想的起点。同时,我也感到诗、诗歌是儿童的天性,是人的天性,每个人只要有爱的能力和爱的心都是天生的诗人啊!”

“好的,李老师,我的好奇都消失了,接下来新的好奇就是书单中书籍的内容了,我要开始阅读了。”

    ……

是不是可以从学业的“苦难”中得到些什么?在做人的道路上——遇到苦难,无论身边有多少人帮助,一切都需要自己来承受、磨炼、经历。

若能从语言中判断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来,这太好了。判断,是“做人”首要具备的,把错误的判断为正确的,“做人”出现偏差,严重性如同被蛀虫啃食殆尽的大树一样,一只手指就能将其推到。

“那,李老师,怎样才能判断事情的是与非呢?”

“难!这个话题不能为你们展开说了,但可以提供一个你们学习判断是与非的途径,读书吧,在还不能有思想选择自己要读的书籍时,读经典书籍吧,或许在你们边读边思考的过程里,就锻炼了思辨能力。”

“那,李老师,读哪本书可以让我们的思辨能力有些收获呢?”

“哪本书都可以呀,有个边读边思的过程,就是好收获,觉得做批注思考起来太累,画画词语总是不难的。看,下面的图片,是我从上周开始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收获,全是词语、短语和句子。画勾的部分,是在写文字中用上的。”

欢迎阅读:

李燕巧教育理念第一部

李燕巧教育理念第二部

李燕巧教育理念第三部

教师、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读书会” ——从教师读诗,家长文案,到读书方法

读诗、创诗、谈诗的学校

形成“教师、孩子、家长”读书交流

保留最古老的方式,信件

读书,是精神永远的食粮

有一所“喜欢”的学校

播撒爱种子的沃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谈为学与做人》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