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关于尼玛,我想告诉你的十件事

2024-01-19 16:03 阅读量:6.4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陕西

一、啥叫尼玛?

每当我对别人说,我的家乡叫“尼玛县”时,人们总会问我:这地方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啊?网上还有人把我们县的名字评为全国最奇葩的地名。尼玛是什么意思?尼玛,肯定不是天津人骂街的口头语,也和澳洲羊驼没什么关系。藏语里“尼玛”是太阳的意思。藏北高原因为海拔高,离太阳也更近,全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地方就被命名为“尼玛”。我们县城所在的地方叫尼玛镇,在我们周边,班戈县、聂荣县和那曲市色尼区还各有一个“尼玛乡”。

如果你认识一些藏族朋友,你会发现,叫尼玛的人很多,而且男女都有。尼玛还是星期日的意思,按照习俗,星期日出生的孩子,在起名时,父母就可以在孩子的名字里加上尼玛。

尼玛县在哪里?西藏自治区有七个地市,中部靠北的是那曲市。尼玛县在那曲市的最西边,北边就是新疆,,南边是日喀则市,西边与阿里地区接壤。也就是说,我们是那曲市最偏远的一个县。

尼玛县正式建县是1993年,今年正好三十岁——今年31了。尼玛县第一个特点是大,国土面积有7.56万平方公里。7.56万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放到欧洲的话,它会是个中等的国家,比爱尔兰还大,仅次于塞尔维亚。在中国,它相当于两个台湾省,四个半北京市。但我们县的人口只有3.4万人,比北京市很多街道的人口还少很多。把一个街道的人口,散布在两个台湾那么大的地方,这就是真正的地广人稀。

第二个特点是高。县城所在地海拔4600米,全县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对比一下:昆明海埂,海拔1800米,青海湖海拔3200米,拉萨市海拔3600米,我们比拉萨还高了1000米。要知道,海拔每上升1000米,大气压就会下降10%左右,气温会下降6℃。因此尼玛县最大的气候特点,也就是缺氧和冷。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也只有14℃,含氧量也只有北京的60%左右,全年的平均气温-4℃,。尼玛人都说,我们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二、怎么来尼玛?

欢迎你来我家尼玛县做客。怎么来呢?还真不太容易。尼玛县不通铁路,也没有飞机场,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公路。你可以坐青藏铁路到那曲市,然后开车600公里到尼玛,也可以坐飞机到拉萨,然后开车700公里到尼玛。虽然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在路上,但一路的风景会让你不虚此行。拉萨出来会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走过圣湖纳木错,途径美丽的巴木错和青龙日娜山,沿着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错,也就是魔鬼湖的岸边开上两个多小时,经过鸟类云集的错鄂,驶过湖光山色的恰规错,然后是水波潋滟的达则错,遥望壮美的木嘎雪山,在神奇的大地之树那里打个卡,这样“一错再错”、“错了又错”之后,一尊仰卧在大地上的巨大的卧佛会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看到卧佛山,你就到尼玛了。

如果你在尼玛县转上两三天,你会发现来的路上的那些风景,只是热身而已,你绝不会审美疲劳,因为羌塘草原的壮美,古象雄文明的神奇,高原野生动物的勃勃生机,纳仓部落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尼玛县才是集大成的所在。

在尼玛县旅游,你得有辆好越野车,县内通车的公路里程共6301公里,其中柏油路只有1132公里公里,其它都是非铺装的土路,还有更多草原上的自然路。下面我们要讲到的很多美丽的风景和古老的遗址,都要走草原路、自然路,甚至没有路,才能到达。

从最深的神湖讲起

来尼玛县的路上,我们会“一错再错”,到了尼玛县,我们会遭遇更多“美丽的错”,这里是藏北大湖盆的腹地。但在你“犯过这些错”之后,你会觉得来尼玛县“遇错”,是无比正确的一个选择。尼玛县的错,每个都有故事,每个都有传说,每个都有别具一格的美丽。如果只能看一个错,那我一定会建议你选择当惹雍错。

西藏导游会告诉你,西藏有三大神湖:纳木措、玛旁雍措和羊卓雍措。西藏人都知道,这里有三大雍措:玛旁雍措、羊卓雍措和当惹雍错。“雍”是藏语绿松石的意思,雍措就是碧玉般的湖泊,能成为雍措的湖泊,在西藏一共只有六个,这在文化上和信仰中独一档的存在。

当惹雍错,这是个象雄语和藏语混合的名字,“当惹”在古象雄语里就是“湖”的意思。而与她相邻为伴的达果雪山,也来自象雄语,“达果”(或译为“达尔果”)就是雪山的意思。名字足见其地位。正如在华夏文明中,只有黄河被称为“河”,只有长江被称为“江”,其他江河统统称为“水”一样,我们可以想见,当惹雍错和达果雪山在远古的象雄王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当惹雍错的形状独特,南北长,东西窄,两头大,腰部细,地图上看仿佛一只大脚印,信徒们说像是立着的一把金刚杵。论面积,825平方公里的当惹雍错在西藏排第四,但论水深,她可是西藏第一,中国第二深的湖泊,230米的最大深度,是纳木错的两倍,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373米。而长白山天池位于中国与朝鲜的边界,因此当惹雍错是全境属于中国的最深的湖泊,而且她全境都在尼玛县。

湖水越深,颜色就越美,越瑰丽多彩。据说她的湖面,一天中能变幻三种颜色。她还有个怪脾气,当地人称:当惹雍错“冬天不睡春天睡”。湖面每年都要等到藏历元月十五日才结冰,到藏历二月底、三月初就会在一天之内全部化开。

尼玛县是个纯牧业县,唯独在当惹雍错湖边有几处农田,可以种植青稞,这里的村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传说最初这里也不产青稞,达果山神远征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曲水,抢回来一袋青稞种子,与当地众多山神且战且退。不想被敌人一箭射穿了布袋,青稞种子洒落一路,等回到当惹雍错湖畔时,只剩下一小把。山神把这些珍贵的种子撒在湖畔,他的妻子用乳汁浇灌,精心培育,从此,当惹雍错湖边的土地上长出了茁壮的青稞苗。

四、错错有故事,山山有名字

我的家乡有句老话:木嘎的雪山山连着山,加林的湖泊错连着错,纳仓的牧人部落连着部落。几万年来,藏北羌塘的牧人们就在雪山下、神湖边的牧场上,过着与世无争、天人合一的生活,他们的信仰、想象与美好愿望,也投射到身边的雪山和湖泊之上。因此尼玛的山,山山都有名字,有人设,有性格;尼玛的湖,错错都有故事,有传说。

1达果雪山

西藏有三对最重要的神山神湖组合:中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西部冈仁波齐和玛旁雍措,北部的达果雪山和当惹雍错。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当惹雍错最北岸,文布南村的湖边,隔着整个当惹雍错,可以远远望见雄奇壮美的达果雪山,这里也是尼玛县游客最集中的打卡点。其实在达果乡,达果藏布的河岸边,是看达果雪山的更佳位置。七峰八岭在面前一字排开,圆的如头颅,尖的如矛锋,每个峰岭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在达果神系中的角色。脚下是奔流的达果藏布,河滩上红柳成林,一片片的深红仿佛是大地的血液,而传说中珍稀的红柳林是达果山神的私家财宝。

2.木嘎雪山

木嘎雪山呈东西向横亘在羌塘草原中部,贯穿了尼玛县和双湖县。在尼玛县境内,我们可以看到壮丽的木嘎冰川,木嘎冰川距离尼玛县城65公里,平均海拔5500米。夏季的时候可以在这里采摘传说中的雪莲花。神奇的是,雪山脚下还有露出地表的木嘎温泉。

3一路穿两湖

这个地方在尼玛镇的障乃村附近,公路从两个湖正中间穿过。东边的湖叫张乃措,西边的湖叫戈芒错。由于雪山融化,水面上涨,两个湖已经连为一体了。而公路恰好在两个措彼此“握手”的水域上架起一座桥,每次经过这里,都有飞跃湖面的感觉。停车眺望,左手边湖的尽头是雪峰,右手边湖的对岸也是雪岭,正南方远处是连绵不断的雪山,近处有一片肥沃的牧场。这个“一路穿两湖”的景观是无人机爱好者的天堂,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

4依布茶卡

这个湖叫依布茶卡,在尼玛县最北边的荣玛乡,听名字就知道,她是一个产盐的盐湖。自古以来,采盐就是藏北地区人民最重要的副业,也是一年中最艰辛而光荣的一段征途,最神圣而崇高的一个仪式。采盐的队伍全部是英武精壮的男子,因为盐湖是女神,只有最英俊的小伙子才能让取悦女神,得到盐巴的赏赐。男孩子长到十五岁,就有资格参加采盐了,第一次采盐旅程也是男孩子的成人礼,回来后就可以娶妻生子了。

每年春天,小伙子们赶着健壮的藏北绵羊“尼玛嚓鲁”,一路唱着采盐歌,跋山涉水来到依布茶卡。千辛万苦到了湖边,不能动手采盐,要先立经幡,摆供品,祭湖神。人们唱着歌,赞美依布茶卡的女神,感谢她的赏赐,赞美盐山三兄弟,感谢他们的守护,祈祷今年的盐巴丰收。盐队一路向南,到日喀则地区,用盐巴和当地的藏民交换青稞,再驮着青稞回到藏北家乡。整个旅程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要经受寒冷、风雪、饥饿、长途跋涉和野兽袭击的考验。80年代后普及了大货车,再后来物流方便了,很容易买到便宜的加碘盐,驮盐的旅程和仪式才从藏北牧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5孜桂错

这个湖叫孜桂错,是个高原上少有的淡水湖。为什么是淡水,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当年在孜桂错这里还没有湖,而是一片荒原。当地的牧民为了取水,就打了一眼深井。可谁知这口深井,有点“深井冰”,时而干枯无水,时而水面激升涌出井口,没法保证牧民正常取水。莲花生大师四处游方传佛法来到这里,莲师掐指一算,原来是深井打到了龙脉,井底下是一条孽龙作祟。于是莲师带着牧人们,在井的周围修建起108座佛塔,用佛法镇住孽龙。然后在井口加了一个盖子,莲师告诉大家,白天取水可以打开井盖,但到了晚上一定要把用盖子挡住井口。从此孽龙就再也没有兴风作浪了。

话说108座佛塔附近住着一对牧人夫妻。丈夫年年都要参加驮盐的队伍,一出门就是三个月的时间。这一年,丈夫照旧和男人们一起赶着公羊去驮盐了。到了往年该回来的时候,却一直不见他回家。妻子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天傍晚,妻子正像往常一样来到井边打水,刚刚打了一桶水,忽然看见远方走过来一个高大的身影,看上去好像自己的丈夫。妻子扔下水桶,不顾一切地跑了过去,一把抱住了思念已久的丈夫。欣喜若狂的妻子,拥着丈夫往家走,她却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第二天清晨,卓玛和丈夫走出家门,却发现草原变了模样。昨天还郁郁葱葱的草场,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波光粼粼的大湖。卓玛这才想起来,昨天傍晚光顾着高兴,忘了把井盖儿盖好,才让沉寂多年的孽龙苏醒过来,把一口井变成了一片湖。因为这个湖是井水形成的,所以和周围的盐湖不同,这是一个淡水湖。

五、一个藏羚羊比人多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们担心高原精灵会在人类的贪欲下永远灭绝;曾几何时,看着电影《可可西里》,为倒在枪口下的藏羚羊而伤心落泪。如今当我们再来羌塘草原时,自由吃草、快乐奔跑的藏羚羊群,让我们眼睛过足了瘾,心理乐开了花。藏羚羊、藏野驴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此前十几年的种群恢复,靠保护区的建立和反盗猎的行动,而最近几年,还要归功于高海拔地区易地搬迁的政策。我们常说,下乡跑一天,看到的藏羚羊比见到的人还多。

1藏羚羊

藏羚羊是一种秩序严格的群居动物。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候,雄性羊群和雌性羊群是不在一起的,各有各的巢域和迁徙轨迹。到了11月底至12月初的交配季节,雄性和雌性才会在固定的地域汇合,之后怀孕的雌性羊群又走了,6个月后产下幼崽。藏羚羊的面容看起来非常可爱,雄性藏羚羊的角一般有50-60厘米长,走起来是古代骑士般的优雅,跑起来又在轻盈中透出几分角斗士般的刚猛。

2藏野驴

藏野驴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是找水专家,在干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其他有蹄类动物饮水。

3.野牦牛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区域,十分耐寒、野性十足。野牦牛是藏北最凶猛的野生动物,发起攻击时,会先竖起尾巴示警。

4.鸟类

尼玛县众多的湖泊和湿地,是候鸟和涉禽的天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每年4月至11月会在尼玛生活。斑头雁,每年3月下旬会来到尼玛县的湖区产卵。棕头鸥,每年4月初来尼玛县繁殖后代,9月份离开。

5.捕食者

在尼玛县,你还有机会见到他们的身影:棕熊、狼、藏狐、高山兀鹫、普通鵟……

六、啥叫中象雄?

在西藏的很多地方旅游,我们寻访的是吐蕃王国的历史,体验的是藏传佛教文化。但在尼玛县,我们能探寻到很多古老神秘的象雄王国的历史,感悟到比藏传佛教历史更加悠久,传承绵延至今的苯教文化。

象雄王国是吐蕃王国兴起之前,在西藏高原上称霸一方的部落联盟王国。汉文史料中曾称它为“羊同”、“女国”,《通典》记载:“大羊同东西千余里,胜兵十万余。”以地理划分,象雄分为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里象雄的中心是都城穹窿银城,在阿里地区噶尔县,中象雄的中心就在尼玛县当惹雍错湖边的琼宗。这就是今天我们仍能看到的,当惹雍错湖边巍峨耸立的琼宗遗址。

强大一时的象雄王国,几乎是一夜间被新兴起的吐蕃王国所灭,而这决定两个王国命运的关键一战,就发生在尼玛县。末代象雄国王李弥夏,他的王妃之一就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妹妹萨玛嘎。象雄国王的每年春季要来当惹雍错琼宗城堡这里祭祀湖神,而李弥夏还要在附近的洞普错沐浴洗澡,此时他带的军队数量不多。萨玛嘎把这个行程透露给了哥哥松赞干布,吐蕃大军奇袭至此,在洞普错生擒了正在洗澡的李弥夏。传说李弥夏眼见大势已去,就让部下把携带的金银财宝、美玉珍玩,全都沉到了当惹雍错湖里,不让松赞干布得到。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这些公元7世纪的珍宝,现在还在当惹雍错230米深的湖底沉睡呢。

这里就是李弥夏当年洗澡的地方,当时这里还是三个小湖,分别名为“金盆”、“银盆”、“同盆”,同盆就是“洞普”,也就是海螺盆的意思。由于气候变暖、雪山融化、水面上涨,三个湖渐渐连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湖,水面完全阻隔了中间的山脉和周围的陆地,生生将一座山,变成了一个湖心岛,而这一个湖,也就有了三个名字。这个湖还有一个著名的特产,就是碱,或者说是浴盐。据说这个湖产出的盐碱质地特别好,用它沐浴,能让皮肤洁白,头发柔顺,洗出健康,洗出美貌。直到现在,每年春天当地人还会来这个湖边采碱,拿回家去洗头洗澡。

七、啥是苯教?

苯教是西藏本土产生的,比藏传佛教更加古老的宗教。苯教供奉的宗师是辛饶米沃,地位类似于佛教中的释迦摩尼。辛饶弥沃是古象雄王国的王子,他为了解救众生,抛弃了世俗的尊贵奢华,出家修得正果,改革了原始苯教,创立了雍仲苯教。据说最初当惹雍错是一个魔鬼湖,辛饶弥沃传法走到这里,制服了湖中的魔鬼,从此她就成为了雍仲苯教的圣湖。

一直到松赞干布的时代,不仅象雄王国都是信奉苯教的,吐蕃的贵族和平民也都信奉苯教,知道赤松德赞时期,藏传佛教才在西藏压过苯教。但苯教的流传一直延续至今,当惹雍错周围,就有多座苯教的寺院,也有苯教的活佛。其中最古老,在苯教中地位最高的,就是玉彭寺。

数千年以前,一位苯教的修行者来到当惹雍错圣湖。在湖东岸陡峭的山崖上,他发现了一处溶洞,面朝圣湖,背靠高山,是个与世隔绝的修行的好地方,于是他把自己隔绝在洞中,开始参悟苯教法。后来,更多的修行者陆续来到这个溶洞,洞中开始有了苯教的经卷,石壁上也有了壁画。这里也有了名字——“玉彭”,意思是青色的云雾烟雨笼罩的地方。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藏北的苯教信徒们依托古老的玉彭溶洞,在洞外的山坡上修建起佛堂,于是形成了玉彭寺“半溶洞、半房屋”的十分罕见的建筑格局。这是今天的玉彭寺,现在寺内有苯教的玉彭活佛,共有21名僧人。

当惹雍错周边还分布着苯教信仰中能够普度众生的十三圣物,也称“普度十三圣”,它们依次是圣地、圣像、圣水、圣箱、圣石刻、圣巨石、圣鹿、圣石子、圣山、圣锁、圣人、圣草、圣土。其中圣人指的就是文部寺住持活佛古茹仁波切。

八、这些古迹,等你来探秘

1.江白城堡

玉彭寺旁边有一处古城堡遗址,当地人称之为“江白卡”,即“江白城堡”,城堡依山丘而建,总面积约 1 万平方米,许多房屋建筑残垣断壁至今清晰可见,可以判断出当初的规模和曾经的辉煌。从山脚开始一直到山腰,斜坡上密密麻麻分布着众多房屋遗迹,其建筑墙体均以石块砌筑而成,规整坚实,墙体最厚的可达半米。江白城堡遗址是当年末代象雄国王李弥夏出生和继承王位的地方。“江白”是象雄语,意为“国王”,“卡”是藏语,意为“城堡”。

2岩画

依布茶卡西岸北侧,有大片的红色山体,这是荣玛乡乡政府所在地。“荣玛”在藏语中就是红色山峡的意思,荣玛乡因其独特的地貌而得名。一处峡谷里面,就是有名的荣玛温泉。这是藏北地区最著名的露出地表的温泉,温度高的池子下不去脚,可以煮熟鸡蛋。泉水含有丰富的自然矿物,如:寒水石、硫磺、石矿等,泡浴该温泉可以治疗消化不良,溃疡病、皮肤病、风湿病等。

荣玛乡北边十几公里处,巍峨的加林山向依布茶卡方向延伸出了一个孤兀的山包,山坡上就是让很多藏地考古学者着迷的加林山岩画。不大的一片山坡,散布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棕红色石头,只要是大块的石头,有光滑平整的一面,往往都有古代人类创作的岩画。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朴拙有利的笔触依然栩栩如生。据专家推测,加林山岩画的年代大致在距今3000年到1400年之间。岩画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当时人们的放牧生活场景的。最多的是牦牛,还有山羊、狗、马和人。最完整的一幅岩画上,有牧民赶着成群的牦牛和山羊,还有狗跟在旁边,就是一幅生动的放牧图。其中一幅岩画上有一个马车图案,可以证明藏北地区的先民与北方的羌人和更北边的匈奴有文化的交流。尼玛县境内还不止加林山一处有远古岩画,说明这片草原孕育过相当发达的游牧文明,自古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牧场。

3列石阵

英国有巨石阵,尼玛有列石阵。

达果雪山脚下,达果藏布河边,一片平缓的山坡上,树立着密密麻麻的条状石头,石头排练成一个方阵,并非垂直,而是向着达果神山的方向微微倾斜,数量足有数百之多。这些长条状的石柱,大多应该是经过打磨的,形状接近,边缘整齐。可能还不是就地取材,而是从其它地方搬运过来的。在石阵的背面,有明显隆起的土包,上面覆盖着平石,这应该是一处墓葬。列石成阵就应该与墓葬有关。墓主应该有一定的地位,墓前的列石是不是类似兵马俑,代表着长久为他守墓的战士?或是类似狮身人面像,象征他生前的地位权力?还是以立石为媒介,让灵魂飞升到神山之上?

据当地纳仓部落的老人们说,这些列石是“门人”留下的。门人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一个古老的族群,并非如今的牧民的祖先。他们留下的石头建筑遗迹叫“门卡尔”,他们的墓葬叫“门突儿”,他们的列石叫“门热”。门人的存在,可能早于吐蕃,或与吐蕃同期,这个族群与象雄王国是否有关系,他们后来去了哪里,他们有什么样的习俗和信仰,这些问题都有待考古学家来发现。

4文布古石屋

在文布南村有一片石屋建筑群。这种石屋建筑工艺源自象雄王国,是古代先人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建筑技艺,是根据环境的特点而建立据点的开端,反映了象雄文明进程的阶段性突破和成果。源自象雄的石屋建造技术一直延续至今,老石匠还能像古代象雄人一样,分清楚公石头和母石头,根据石材大小的区别还有不同的名称,而石头中间的泥浆,还要加入牦牛的脂肪和骨头粉末。文布石屋工艺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这些民俗,你在别处看不到

历史学界有三个资料库的说法:考古发现是第一资料库,文献史料是第二资料库,第三资料库就是民俗,包括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故事、说唱艺术等等。尼玛县有大量的第一资料库,很多遗址、古墓葬、古村落还有待考察和发掘。尼玛县民间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和独特。比如古象雄的语言,还有老人会说一点,象雄文字也还有人能够读写。

据说在当地的传统婚礼上,有时娘家人会献上一番说辞,介绍自己的家族是古代象雄的国王、大臣或苯教大师的后裔,来显示家族血统的高贵。文部乡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叫“文部果谐”,是从古老的象雄宗教祈祷仪式中演变出来的歌舞,俗称“圆圈舞”。男人半圈,女人半圈,男人唱一段,男女一起跳;女人唱一段,男女再一起跳。有一段代表性的“果谐”叫《圣地象雄》,其中就唱到:神山有达果雪山、圣湖有当惹雍错、宗有扎嘎琼宗、王有李弥夏、王后有琼斯加姆……

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孔雀舞,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云南傣族孔雀舞的阴柔婉转,文部乡的孔雀舞更加刚劲有力,还有一些动作是模仿雄性孔雀开屏和战斗的动作。今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的传承人也来到了现场,请他给我们做一个文部孔雀舞的展示。

纳仓服饰也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仓服饰不同与藏北其他地区具有鲜明的古象雄服饰文化内涵,层次多样、色彩丰富。妇女服饰主要有头饰、腰饰、胸饰、手饰;服装色彩搭配大胆、艳丽,有五色、七色或九色等不等,每种颜色大概为八公分左右,黑色为最外围,其宽度为30公分左右,那仓服饰中最具代表性为具有象雄特征的肩头“察坚”和象雄“察仲”帽子,帽子前端有四种颜色组成的太极图案,整套那仓女装典雅端庄、使用便捷。(介绍一下自己身着的这身服饰)

开耕节是文布南村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在开耕仪式上,村民们将各家的青稞酒洒向天空,祈福今年能够风调雨顺,作物丰收。开耕节还会有敬土地神的仪式,举行大力士搬石头的比赛,唱跳传统的民族歌舞。

十、大美尼玛,养在深闺人未识

讲了很多尼玛县的旅游资源,再说说尼玛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尼玛县过去5年平均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是3-5万人,游客的人均消费只有不到500元。因为尼玛县是阿里北环线上必经的一站,绝大多数游客都是晚上到尼玛,吃个晚饭,宾馆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就走。

一句话概括,尼玛是西藏旅游的重要途径地,而不是主要目的地。因此我们谈到的很多自然风光、生态美景、历史古迹、人文民俗,都没有得到旅游开发。当地的景区建设还没有真正起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处在原始的酒店和民宿建设的阶段。我们对于尼玛县旅游的细分市场定位还不准确;对尼玛县旅游的目标消费群体画像还不清晰;对于适合尼玛县的旅游产品的形态还不明确。总体而言,大美尼玛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

如何给尼玛的旅游产业找到一条最适合我们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在国内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大市场上打响象雄古韵、生态羌塘和神湖当惹雍错的品牌,如何让我们的神湖雪山,变成当地百姓可以吃上旅游饭的金山银山,我们目前想到的着手点就是——让尼玛县从藏北旅游重要途径地,变成西藏旅游主要目的地。

期待在座的各位专家为我们建言献策。期待各位企业家来我们尼玛县考察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也期待各位媒体人、自媒体人、旅游大V,来我们县实地采风,制作内容,帮我们引流!

我在家乡等着你!我在当惹雍错等你!

作者:中央第十批援藏干部 那曲市尼玛县县委副书记 孙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关于尼玛,我想告诉你的十件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