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06:00 阅读量:5.2万+
华人号:文艺河南
受访人:
张鸣麒,小字冬郎,开封人。幼承家学,研习河南传统古琴——中州派琴学。
中州琴派在清代琴史上享有“天下琴学,中州为正”的美誉,而以开封杞县为中心的中州派最具代表性。
冬郎以清代中州正派《颖阳琴谱》《研露楼琴谱》启蒙,长而研习中州密谱,精擅中州派传统和密谱琴曲数十操,尤其以密谱琴曲见长。曲风宽宏苍老,吟猱得法,深得中州奥义,为中州琴派在谱名录的第二十一世传承人。
中州琴派在历史上引领琴学风向,至清末渐渐趋向式微,传统中州琴人隐居民间。有感于当今中州派为时人不知,故于2011年带领中州团队在郑州开馆,为传播传播中州派古琴文化、让古琴美学融入到当代人生活和精神之中,聊尽绵薄之力。
问:冬郎老师您好,如果方便的话,向您请教一个比较冒昧的问题,您名字“冬郎”有什么故事吗?
答:中州体系琴家除了谱序名,一般还有小名,是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的称呼。我的小名是冬郎,在历史上不乏其人,比如李商隐外甥韩偓、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等。以前有人说郎听着像日本名,其实不是,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青年男子的一种称呼,如周郎(周瑜)、何郎(何晏)、沈郎(沈约)、恒郎(恒范)等。
问:当年中州琴社的成立和徐元白先生有一定的关系,据了解,中国第六届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曾随徐元白先生学习古琴技艺,不知您对这段往事有了解吗?
答:这需要厘清琴界对中州派的两次概念混淆。第一次在民国,中州琴学一度没落,徐元白先生到开封为宦时成立了中州琴社,但徐先生是浙派琴家;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河南其他流派琴家靠打谱中州派古谱再次成立中州琴社。中州体系一直靠《中州琴乘》为依托,独立传承,与外界交流也不多,所以体系外的事儿不是很清楚。
问:目前中州琴派的发展状况如何,您怎么看?
答:不是很乐观,因为近百年来中州派太消沉,一直被讹传灭绝,基本都是负面信息。民国时期是因为文化冷落和天灾人祸,没有条件专门做学问;建国后又因各种原因避开了査先生领导的全国普查小组,导致如今中州派被边缘化。因为中州名声在外,但没人出来推广,所以琴界对此难免不解。这也是我们出来推广中州琴学的目的,为中州正声,让中州琴学逐渐融入当代主流琴界。
问:您怎么看待现在所谓的“古琴热”现象?
答: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吧,也好也不好。好的地方就是说明我们经济发达了,古琴艺术必然复兴,古琴艺术无论是演奏还是斫琴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不好的肯定也会有,因为利益使然,演奏和教学和斫琴都会出现很多“急就”者。不独是古琴,任何东西只要有大利益,都会狂热,应该是古琴复兴中的必经之路。
问:中州古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学习中州琴派的操琴技艺,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中州派在清代被官方评价的特点是“高古端严、宽宏苍老”(出清代王坦《琴旨》)。学习中州派的操琴技艺,也没什么特别的,古琴首先还是个音乐艺术,先把音乐做到了,再讲其他道理。真要说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先“正心”。记得书法上有个典故,唐穆宗问柳公权,爱卿的字儿怎么写这么好?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弹琴也是。无论学什么才艺,都要先端正态度,少点浮夸,多点务实,其他的都好说。
问:您有一首曲子《嵩岳听禅》,那么嵩山对您的古琴作品有影响吗?
答:有的。河南有两座山我比较喜欢,一座是北邙山,苍莽雄浑,千古陵寝,故历代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还有一座就是嵩山,钟灵毓秀,三教汇聚(儒家的嵩阳书院、佛家的少林寺等、道家的中岳庙等)。这个琴曲是中州先人张玄桐(号北邙老人)去世前小住嵩山所作,既有北邙的浑厚又有嵩山的灵秀,我个人很喜欢。
问:您的毕生追求是什么?
答:中州派沉默太久了,乃至近百年来游离于琴界之外,所以我很希望传统的中州派能在琴界为人所知。中州风格未必被每个人都接受,但是他应该以其独特的、应有的面貌为人所知。中州派上承京师派,从明代开始与虞山派并美(见虞山《大还阁琴谱·序》)、到清代与广陵派齐盛(见广陵《自远堂琴谱》),如果在这一代被混淆了概念或者被抛弃至灭亡,实在遗憾。所以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让中州琴学复兴,如果能在大专院校开设专业推广中州琴学,系统地培养当代中州专业琴人就更好了。
问:目前您有多少学生?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向您学习的呢?
答:我从2011年在河南郑州开馆,已经教的学员大概有近200人,分为普及班和传承班。普及性学员一般都是学着玩玩或者尝试下,那么就美美地学几个中小型曲子即可;传承班就是自己决定想系统地学习中州琴学的,头两年先学通谱的琴曲,能达到技法的10级水平(以中国琴会考级要求为参考),然后可以学习中州派历代老人手传的琴曲,最后可以学习中州派独有的秘谱琴曲。
问: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北京举办雅集,并收徒呢?
答:授徒不敢当不敢当,就是一起学习和交流。来京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
第一个机缘是历史的机缘。中州派与北京的渊源。清代中州派的北大门在北京,中州的琴谱有出自果郡王府的《琴书千古》、有乾隆的宗人府主事索敏亭著的《琴剑合谱》等,中州曾在京兴盛,所以我也想在京城让中州接上历史。
第二个机缘是传承的机缘。我的四师叔金鹗年被流派内称为最有才华者,是爱新觉罗后裔,建国后在北京自己有宅子“闻珮园”,常邀请名流一起雅集,后来将在京常听的琴曲集成了《闻珮公琴抄》,补充了好多中州派从前没有的琴曲如《忆故人》《普庵咒》等。后来金师叔早夭,我能回北京传琴也是向其致敬。
第三个机缘是朋友的机缘。斫琴家吴振宇先生和琴师晓鹤女史的邀请。他们在华府会的观心堂有教学场所,正好北京也有一些琴友对中州比较感兴趣,我们就在此开设中州教学点,做一些小讲座或者雅集或者课程,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问:您觉得为了学好古琴,需要做哪些古琴之外的事呢?
答:艺术都是相通的,艺不压身,若实在没时间,至少要多看书。《琴学启蒙歌》中说“右手轻重疾徐,左手吟猱绰注;更有一番难解,其人须是读书”。
问:您怎么看待古琴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先继承,再发展,基本就是这个模式。继承是打基础,先稳稳接住了传承的,再说创新的事儿。一个琴家应该有师承、并且经过严格学习和锻炼才能提发展创新。
问:您觉得现在古琴的传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琴人的认同度。通俗上推广古琴,无外乎做雅集、做音乐会、影视配音、教学讲座等,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人”。一个人对古琴认同的,他觉得是美好的值得尊重甚至想参与的,那么会不遗余力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或者身边人,也会不遗余力地想推广其让更多人感受这种美。
问:您觉得现代人学习古琴最终应该是为了什么?
答:真正成为专业琴家的毕竟是少数,更多人其实为了兴趣和生活。为了让自己有个长久的爱好和精神伴侣,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寄托,美美地生活,大抵应该是这样吧;当然如果随着水平的提高,专业从事古琴也是完全可能的。
问:您是如何一直保持这对古琴的热爱的?
答:真爱一个姑娘,是不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去爱她的,而是朝思墓想、走路做梦都是她的身影,一天不见就抓耳挠腮想见飞奔去见她。古琴于我,就是这样。
问:如果让您用三个词描述一下会弹古琴的人,您认为是哪三个?
答:弹古琴的人也分很多种,跟社会没什么两样,也不是弹古琴就跟别人有区别了。我没法概括所有人,我就概括我最喜欢的琴家身上的特点吧,三个词:正气。包容。美。
—————————完————————
感谢冬郎老师的回答,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州,这个古老的古琴琴派的故事,古琴这种乐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曾经有一段时间不为人知,而今慢慢找到了一些发展的契机,开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琴音可以洗涤心灵,可以安静己身,最后祝愿每一个弹琴的人,不仅能在琴音中找到自己,也找到知己。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