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09:27 阅读量:5.2万+
华人号:家在鼓楼福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家丛起,名人辈出。鼓楼区位居省会中心,更是群星荟萃之地,虽历经岁月淘洗,其丰功伟烈,赞在人口者,乡邦引以为荣。群贤显身扬名,或由身处高位,政绩卓著,或因文才富赡,著作等身;或缘科第世家,代有闻人;或出开先风气,冒险犯难,救世济民。要之,皆有大功于家国,有盛德于社会,其声光震铄古今,为众人所钦仰者,故载诸竹帛,铭于金石,累世流传永为旌式。但日月之明,不掩萤烛之光,民间固多以积德行善、嘉言懿行、利国济民留盛誉之仁人志士,其事迹或不载于史志,其声名或未显于廊庙,而民众受其恩德,至今永誌弗忘,有谱牒载其事实,垂于后世,在乡井播诸口碑,颂其功德。是亦孔子所称“礼失而求诸野”之一端。今设此《你未熟知的鼓楼名人》栏目,以记载名声未著于世,而事迹实彰于时者,为之鼓呼揄扬,以励来者。不使先贤德音辉光沉湮于历史埃尘,而致长久寂寂无名焉。
书法名家周炳旦
福州历史上曾有许多书法家,但因其书法艺术事迹被其他声名所掩,或在中国书坛曾占一席之地者,由于缺少专门研究以至于鲜闻。
在三坊七巷衣锦坊洗银营中曾有一位书法名人:他每日以书法自娱,闲时赏读古代碑帖以清兴。他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可喜可愕,一寓于书”。2019年,其外孙女陈颖选编《周炳旦书法选集》,后来被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收录,成为“福建文史丛书”之一。
周炳旦(1910.12-1995.12),名庄,号墨狂
论其人书学成就,笔者想从两方面入手。
一、对书法艺术,长期保持浓厚兴趣;
二、在书法教学中,做到诲人不倦。
从其存世墨迹来看,周老书体上呈现“篆”“隶”“楷”“行”“草”等各种面目,又以隶书见长,在目前所见隶书中用笔常施以“颤笔”技法。线条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学书故事——周炳旦曾学清道人李瑞清书法。
李瑞清书风在书坛影响甚大。李氏对古文之兴趣早在青少年时期即见端倪:“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其对字体源流、演变有所留意,这种经历也成为其书风的基调。而同时,他融碑帖于一炉,在书法创作上以碑的笔法入帖。应当说李瑞清不仅是书法家,也是考证学家,堪称金石大师。
周炳旦作隶书,常以顿挫的行笔技法,以使线条视觉上更加古拙,富有金石气息,而其行书作品,也多稳健、凝重。向往这种书风者,反对“平铺直叙”,腕下尤喜涩笔行进,使线条显示出别样质感。这种表现手法,也成为周老书法艺术语言主调。在他的书法中,有李瑞清的影子。
通过一些墨迹,可以对他的书法艺术进行赏析。用笔是检验书法家书写水平标准,它强调对书法笔法运用、把握,以继承书法古典神韵。周老一幅扇面临帖书法,节临王羲之《圣教序》、王献之《玄度何来贴》,《虢季子白盘》;还有存世的手抄赵孟頫《六体千字文》等墨迹,这些都体现他对书法笔法及书体结构的用心,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临帖功力,乃至他对古人书写的理解等。存世的临帖书作,表现了他对这门艺术的专注与投入。
周炳旦的扇面临帖书法
周炳旦手抄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再者,说他醉心书法,还可以从其平时购书习惯中寻得一些影迹。据其后人回忆,周老家中书法著述、法帖颇丰,包括《书法辞典》《书法概论》及历代名贴、书法名家作品集等。《评书贴》云:“学书如学经,宜先博涉,然后返约”。博览名帖的用心正是这种书学理论实践。当时买书不像今天这般方便,因为他喜爱书法艺术,所以才千方百计托人从全国各地书店搜寻。其中《中国历代书法墨迹大观》一书,还是从台湾购买。兴趣是成就书法的基石,在周炳旦的身上,又再次证明了这点。
其次,论其教学。
周炳旦作书,力求每笔皆有出处。教学中,他写范本给学生临摹,只要一笔不满意就撕毁重写,无论写了多少遍。晚年周老虽体力不支,但仍拄杖陟登于山,坚持在福州画院讲授书法。他悉心教导后辈,造就书法人才,唐人句云:“池边临帖师前辈,座右题铭律后生”,此正可为其书法创作及对书学传承,作一诠释。在后人的回忆中,生动描绘了当年的景象:
“当年慕名来学书的孩子们,都簇拥着他围坐在一张长条大桌旁。只见他端坐其中,手持毛笔沾上红色墨水,在九宫格宣纸上示范书法基本笔画,那一张张‘范本’,便成为我们初学临摹的‘字帖’。待学生写好后,他都细细点评一番,见有令他满意的笔画,便会在那上面画个红圈。我们会为那些红圈而热议一番,圈越多的,一定是最用功且写得好的,这也是令他最开心的事。跟随他习字的学生,直到今天回忆起他认真教学的态度仍充满感动。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身更是精益求精。”
书写是书法核心内容,对笔画的追求凸显了书法家对书艺的用心。而通过书法家群体对字体形态的选择与表现,则反映了一种书风的传承。
清末、民国年间书法崇尚古拙为一条主线。在周炳旦书法中也呈现此风格,特别是在他的隶书作品中。“拙”,是古人所强调的一种修养方法。谢榛《四溟诗话》云:“千拙养气根,一巧丧心萌。”历代书法家对“拙”亦十分重视。如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黄庭坚《李致尧乞书书卷后》)翁方纲说“拙者胜巧,敛者胜舒、朴者胜华”。这是对媚韵书风的指斥。而传统观点认为“拙”也暗喻着人格精神在书风上的表现:“拙”常与“厚”“重”等语连言。其书风凝重、稳健,正如其为人。周老秉持“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情但率真”处世理念,并以之为家训,时常教导子孙后代勤俭持家,并不断加强人品修养。
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书学强调修身,注重学问涵养,周老一生勤学不倦,书法以外更沉潜文史、诗词。所谓“书为心画”,在他书法作品中可窥见其人道德追求与治学趣味。如鲁迅名句、毛泽东诗句都是他当年经常书写的题材。而他对书法理论应也是有所留意的。孙过庭《书谱》是古代书论名作,其内容是一座书法理论高峰,文中析论书义,语皆精要,而《书谱》草书笔法亦精妙绝伦,历代书法家皆奉为草法圭臬。这份字贴也是他时常临习的范本。另外从用印中也能发现每位书法家的情志。
《周炳旦书法选集》撷选他生平用印25枚,其中“斯生乐此”一印,是他对书法艺术的告白;而“得心应手”“匠心独运”“点画工深”诸印,则是友人陈子奋等对他书艺的赞赏,同时这几方印,也是周老本人对书法境界的不懈追求;而“见性斋”“还吾本性”“家本爱莲”印,则反映其人心性与文化品味。
他崇慕周敦颐。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所提出“主静”“至诚”“无欲”等理学基本概念,成为后来理学家反复伸说的内容。而历代书家作书极讲究“静”,而后从“静”中生发出超脱——这书法家所遵循的作书心法,也是书法的一种境界。他希望从周敦颐那里得到学习启发,以明心见性。
如其“友诚”书作,也可借之以探讨。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周敦颐《通书》有关篇章对该字作出了阐述:如“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而此书作中的“友”,应是“尚友”之意:即尚友古人,以体悟“诚”之道。
周炳旦自号墨狂,而落款也常作“梦觉”。“梦觉”两字是他对自身晚年书法创作的心境表达,也道出了他的书法生涯轨迹。周老毕业于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曾任宁德、尤溪等县政府督学、科长,省赈济会科长,福州市政筹备处文书股长等职。1985年1月,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他还担任过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分校书法教授、福州乌石山书画院院委等,这些职务代表他对书法艺术的投入,也代表社会对他的肯定。
研究周炳旦及其交游,窥测当年福建书坛影像,可以勾勒中国书法史上一段书风传承脉络及有关影响,使人隐约中看到那个年代福州书法界的影子。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